配色: 字号: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如何看待“得”与“失”导写及范文
2023-09-04 | 阅:  转:  |  分享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如何看待“得”与“失”导写及范文文题呈现?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
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
不得抄袭、套作。题目解析??(一)分句解读?因材料较短,核心内容只有一句话,且三句话只要考生能自圆其说,皆能成为作文的核心立意。所
以我们将材料拆成三句话进行分开解读,最后分析不同立意的作文写作要点。??1.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终点”一词可以
直接将考生的思维拉至结果论,意味着人生终点的意义就是在于你得到了多少与失去了多少。因此,如果考生选择“得与失是一种终点”作为议论的
论点,就可以分析“功利主义”“成功学”(以成败论英雄)、“世俗性”(物质性)等社会观念的历史演变或者社会经验。将得与失看成终点的意
思是有很多人在为人处事中都喜欢把“得失”看成是最终目的。你可以认为“得”是一件好事,这样你人生所要达到的目标会更明确;同样你也可以
认为“失”是一件坏事,你会因此失去人生的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片面扩大“得失”对自身的影响,那么就会一味地沉浸在“得失”的忧患
之中无法自拔。与此同时,考生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将“终点”视为一种要通过努力拼搏所达成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你的所得。因此,为了达成
目标,也就是人生有所得,考生就可以分析在达成“目标”时的动能,进而导引出人生意义或价值就在于“有所作为”或“成功需要努力奋斗”的观
点。但分析此点时,一定不能忽略“失”的提出,如果将“得”视作人生的最终目标,那么“失”就要作为反面例子来谈,如果人生不有所作为,不
努力奋斗,那么就注定会失去。将“得与失”作为两个相反的论证点在文中展开,对自己的观点加以佐证。??2.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 “起点
”意味着一切的开始,若考生选择“得与失是一种起点”作为写作角度,那么就需要分开“得”与“失”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将“得”看作是起
点时,就意味着人生需要有更高的目标,现在的“得”并不是所有,也不是唯一目的,还要有更高的理想值得我们追求;另一方面,如果把“失”是
起点时,意味着更平和的心态、更坚韧的毅力,“失”眼前的不是可怕的,还可以继续拼搏和奋斗。因此,将“得与失”看成一种起点,就意味着要
跳脱出结果论,不论是追求更高层面的“得”或者是克服眼前的“失”,在“得失”面前,都要无所畏惧,勇敢的迈过起点线,将人生看作是一场长
跑的过程,从而才能进一步追求卓越。???3.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材料的前两句话的论证观点刚好处于事物的两极,而材料的第三句话是“有
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则位于起点与终点之间,具有动态性。不论是将得与失看成终点亦或是起点,都是从一种结果出发,将其看成我们人生中非
常重要的关键点。而从“得失是一种过程”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此时的得与失并不再是人生中的关键节点,而是人生中的一种体验,并不是最终要
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得与失”应为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生活中,因不断经历“得与失”而不断成长的一个过程
;也可以将“得与失”看作是人们在生活中,一个学习了解的过程;与此同时,也可以将“得与失”放在哲学层面,将其看作是人们生活的真谛。因
此,基于此考生可分析“得之淡然,失之坦然”“胜不骄,败不馁”“要乐观,不悲观”“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风风雨雨都接受”“奋
斗始终是人生主旋律”等看法。基于此,得与失是一种过程这一论点,考生可以主要分析对待事物的观点和看法,摆观点、亮态度。?(二)整体解
读?从整体上来分析材料中的这三句话,从题目上看有可能是并列的,但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来看,命题人给出的作文题目也更
是能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目的就是要同学们在对待自我、对待外界时,能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核心价值角度出发后两句材料的
选题角度较第一句相比更为合适与易写。而浙江卷历来的高考作文都离不开“立德树人”这一关键点,从“树人”这一角度再分析,第三句作为整个
材料的结尾,是比前两句的境界更高一些。但是除了将三句话拆开理解,还可以将“起点”、“终点”与“过程”结合起来,将其视为人生,然后对
“得与失”进行整体分析。显而易见的是,每个人的人生中存在的“得与失”并不是机械静止的,表现出了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此则材料的核心词汇
是“得”与“失”,但其并不能只仅仅结合当下来看,因为此时的“得”,很有可能就是他日的“失”,此时个人的“得”可能就是未来集体的“失
”。这样来看,静态地将“得与失”看作人生中的某一阶段(终点、起点)并不见得准确。最后的结论因此“得与失”实际上贯穿于我们整个人生当
中,得未必是得,失也未必是失,关键在于我们对待事物的看法,而并非是“得与失”本身。材料最终还是要求学生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解剖自己
,从自我人生层面上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与思考。当然,材料中提到的“得与失”不仅能放在人成长的道路上来看,与此同时也能将其放在国家、社会
等集体上。例如,可以将“得与失”放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武装革命斗争或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行分析,这些道路的起点、过程或阶
段性的终点上都存在着经验和教训,而这些就是得与失的外在表现,这些外在表现也在指导着我们内化于新,继续前行,从而让我们的人生或国家行
稳致远,走向辉煌。这个作文题目虽然看上去材料并不新,但此次作文题仍存在难点,也就是作文材料与现实的相互关照。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不仅
能够阐释思想精神,更是应该基于现实生活,结合实际的。作文写作应该着眼于当下社会的特点,结合诸如内卷等社会痛点谈,可能会使作文更加亮
眼。范文示例?得与失,皆是人生经历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得失不过片刻之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许多的得与失,每个人都对得与失有着自
己的看法。我认为,得与失是留存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体验,更是我们人之一生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只有正确看待得失与得失带来的影响,才能作出
正确的人生选择。有人认为得与失是一种终点。如果将“得”看作是人生拼搏奋斗的终点,那么有所作为便是你的人生目标。但若一旦失去,就会将
人生定义为一场悲剧,那么有很多人都会片面扩大“得”对于自身的重要性,注重眼前所得的实际利益,而放弃更为长远的计划。因此,将“得”作
为自己奋斗拼搏的目标的同时,也会放大“失”加诸于内心的负担,从而诸事显得斤斤计较,掂斤播两。而有的人将得与失看作为人生的起点,认为
得是眼前的得,失亦是眼前的失,如果眼下是得,就要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如果眼前是失,就要继续奋斗,从而到达得的层面。既是如此,那么人
生中何处不是起点呢?我们奋斗的意义难道仅仅只是为了重新开始吗?而我认为,得与失只是我们人生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而不是我们出发的原因
,也不是我们奋斗的目的。杜甫曾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不若李白,一生的艰难苦恨、穷困潦倒在他身上都展现的淋漓尽致。但即
使是这样,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文学创作,在外部条件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仍然能将得与失看成自己内心的选择。我们会经历得与失,而不是追求得
,放弃失。如果将人生比作有喜有悲话剧,而其的目的并不是喜或悲,而是让观众有所感触。因此,不论是得到后的喜悦,或是失去后的悲伤,都不
是我们奋斗的起点或者终点。因此,不论眼下境遇如何,不论得到或是失去,都要尽情发挥,去恣意潇洒地表演,享受成长路上每一刻的欢乐与悲伤
。得与失,皆是一种人生经历。欧阳修先生曾言:“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尽人事,不要沉溺于一时的喜悦与悲伤中,走出对于得失
的琐碎哀怨,将得与失看做人生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才能在不经意间拥抱荒漠之外的繁星。?范文析?评?一篇论文,最基础的就是立意,立意一
定要和材料相关。这篇材料并不是仅有一个立意,因此我们只要不跑题,任性角度自圆其说即可。首先,本文立意符合材料的内涵,将得与失看作人
生的一种过程,并从题目入手,鲜明地点出得与失是人生是一种经历。此外,本文将人生比作一出话剧,将话剧中的喜悲与人生相结合,突出得与失
所带来的感觉并非是人生奋斗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文章第一段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引入,说明万物瞬息变化,得与失不过片刻之间。在第二
段中阐述材料中所提到的“得与失是一种终点”与“得与失是一种起点”两个观点的合理性与片面性。同时,在第三段提出本篇作文论点的合理性,
并在第四段提出了具体看法。作文的谋篇布局是立意确定后所应思考的第二大要点。从这个角度讲,本文开篇就提出了文章的核心立意,并阐明了得
与失的具体内涵,在第二段将材料给出的观点作进一步的分析,提出材料前两个观点的片面性。其次,在文章的第三段表明得与失是一种过程的重要
性,用杜甫这一例子说明得与失并不是为人处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是人生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重点在于我们怎么看待得与失。在文章的第四段
中,将人生比作一场话剧,话剧中有喜有悲,正像是人生过程中得到与失去后的欢乐与悲伤,提出看待得与失心态的重要性。文章在最后一段进行点
题,得与失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经历,只有共同拥有才是人生必然经历的过程。篇末通过引用欧阳修的言论进行总结升华,再次重诉走出得失琐碎哀怨
的重要性,再次重申主题,突出过程的重要性,不要过分沉溺与得失,形成了总—分—总的结构。最后,建立在作文立意恰当,谋篇布局规范的基础上,遣词造句也是一篇好论文写作的关键。作文哪怕立意再深刻,如果不能用准确、恰当又富有内涵的措辞表达出来,也不能获得高分。作者引用王羲之、杜甫、欧阳修等人的名言典故,在提升语言张力的基础上,有力地论证了观点;在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的同时,还显示了作者的较为深厚的语文素养。总之,这篇作文立意较为准确,布局较为规范,行文富有文采,开头与结尾呼应圆融,可以作为一篇范文参考。
献花(0)
+1
(本文系好知识分享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