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苦哈哈的当属兴致勃勃的冲杀却做了螳螂,还不自知

 思维观察员 2023-09-04 发布于广东

01.

替人着想,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考虑。

燕国发生了饥荒,百姓食不果腹,官府手忙脚乱,整个国家疲于应对。

谁曾想内患未解,外忧又起。

此时燕国西边的邻居赵国嗅到了机会,想趁机发兵攻打燕国。赵老板的算盘打得很响:

如果我强敌弱,那么我攻打必能大胜

此时燕国疲于救灾无力抵御

------------

那么,此时我攻打燕国必能大胜

燕国的盟友楚国看着兄弟要被欺负,就派了一名将军前去支援燕国。楚老板是想:

你们燕国自己人救灾,调出一部分兵由我派去的人带着给你阻挡赵国。

此时的楚老板秉持着一颗仗义之心:

欺负我兄弟,就是欺负我

欺负我,我必然要抵抗

------------

欺负我兄弟,我必然要抵抗

楚老板派去的人,如果想要快速到达燕国,就必须从魏国境内经过。

结果途径魏国时,这位楚国将军遇到了一位高人,经过一番交谈,使他改变了前行方向。原本要去燕国抵御赵国,结果径直去了赵国。

02.

楚国的将军遇到了什么人呢?

遇到了一个叫做赵恢的智者,经过一番交谈,赵恢对这个楚国将军讲到——

预防灾祸不让它发生,比灾祸发生后再去应对重要的多。

为什么这么说呢?来看看以往的历史——

当年伍子胥规劝吴老板不要攻打齐国,要预防越国偷袭,如果吴王听了,就不会被越国给灭国;

当年宫之奇多次劝谏虞老板要联合虢国抵御晋国,防患于未然,但虞老板不听,结果被晋国所灭。

然而,再看当年的郑国,面对秦、晋合并围困,郑老板愿意相信养马官烛之武,由他只身前往秦国游说,避免了郑国被合围吞并的灾难发生;

当年的赵老板敢于采纳家臣张孟谈的建议,联合韩氏、魏氏一同对抗智伯瑶,避免了被智伯瑶逐一收拾的风险,也为后来“三家分晋”打下了基础。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如果能深谋远虑、防患于未然,把灾祸消除在萌芽状态,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为此,赵恢通过正反案例进行了论述:

吴王未听伍子胥的远见,亡了国

虞君不听宫之奇的劝谏,亡了国

郑公信任烛之武的谋略,避免了灾难

赵王采纳张孟谈的建议,建立了赵国

------------

不听远见,一旦灾难发生可能亡国

听取远见,避免灾难得到持久发展

这里所谓的听取远见,看似是对老板的要求,其实它也是对高管处理问题的准则。

作为高管,如何做到正真地站在老板的立场——不发生灾难且能稳定发展——思考处理问题,才是对高管能力的真正考验

03.

道理我明白,我也认可“防患于未然”是最理想的方式,只是…问题是我具体要怎么做?

楚国将军有这样的困惑很容易理解,赵恢如果仅仅是给人灌输观念,却没有实际的行动指导,那也算不上智慧。

赵恢知道楚国将军此行的目的,当然也有良策,现在时机已到,他告诉这位将军直接去赵国,见到赵老板就说——

过去吴国攻打齐国,就是趁着齐国国内发生了饥荒,只是没等吴国取得成功,身后弱小的越国就趁着吴国疲惫,把吴国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现在大王要攻打燕国,也是因为它们国内发生了饥荒,况且攻打燕国未必就能获胜,而您身后的强秦很可能趁此机会从西边来进犯赵国。

赵恢在这里做了一个类比论证,把现在的赵国类比成了当年讨伐齐国的吴国,把燕国类比成了当年被讨伐的齐国,把秦国类比成了当年受益的越国:

当年的齐国=现在的燕国

当年的吴国=现在的赵国

当年的越国=现在的秦国

当年齐国饥荒,吴国趁机攻打,结果被越国偷袭

现在燕国饥荒,赵国趁机攻打

------------

结果可能是,赵国被秦国攻打

接着,这位将军就去赵国见到了赵老板,用了赵恢的这段话来游说。

赵老板听后,考虑到:

如果此时攻打燕国,既得不到好处,又可能遭受强秦的攻打,得不偿失,不做!

于是,就取消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通过这则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赵恢在交谈中总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且能博古通今,借用历史陈迹,话锋直指当前,使其建议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看故事理逻辑|推荐——

要把事做成,就得“千金买马骨”招揽任用人才

不想受老大的威胁,就得寻求老大的老大庇护

遭到别有用心的人的诬陷时,要得自证清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