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游临终前,写下这首诗,短短4句,看透了生死

 古稀老人赵 2023-09-04 发布于北京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

陆游临终前,写下这首诗,短短4句,看透了生死
陆游临终前,写下这首诗,短短4句,看透了生死

人之苍老,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恰恰因为生命无法永恒,这个过程才显得倍加珍贵。

所以人的一生该怎样活,才是需要我们思考的终极命题。

有的人一生碌碌无为,有的人一生争名夺利,有的人生来富贵,从不为衣食而忧,生命的剧本不同,但追求的幸福和快乐都一样。

高高在上的人,未必就活得明白。

一世耕种的民夫,反而有自己的小安逸。

陆游临终前,写下这首诗,短短4句,看透了生死

区分于活得好与活得坏,关键在于自己对某种生活的认知和认可。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结庐草野,吟风弄月,哪怕在世之时并不显赫,但他所追求的境界,却是后人的楷模。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皆是一代君王,睥睨天下,可翻翻历史,也不过留下一个名字,他们也都有各自的遗憾。

所以今天我们读一首陆游的诗,也许读完以后,你对生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陆游临终前,写下这首诗,短短4句,看透了生死
陆游临终前,写下这首诗,短短4句,看透了生死

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这是陆游人生中的最后一年,此时他已经隐居山阴6年,过着简朴平淡的生活。

公元1203年,辛弃疾曾拜访过陆游,见其居所简陋,多次提出帮他购置田舍,筑建新园,但都被陆游婉拒了。

那一次会面,陆游和辛弃疾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俩志向相同,都梦想着能收复中原失地,奈何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所以愿望都没能实现。

陆游和辛弃疾皆是能文能武,陆游习剑40载,就为了他日建功立业,临终前陆游还作诗叮嘱自己的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5岁的陆游,在晚年早已看透了生死,唯一放不下的,还是被金人占据的失地。

隐于山阴后,陆游依然惦念“嘉定和议”,屡屡献计,但宦海沉浮50余载的他,此时再也无力去争,更多的都是在故里享受内心的平静。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陆游85岁时的作品。

陆游临终前,写下这首诗,短短4句,看透了生死
陆游临终前,写下这首诗,短短4句,看透了生死

天际晴云舒复卷,庭中风絮去还来。

人生自在常如此,何事能妨笑口开?

出自陆游的《杂感》

这组“杂感”诗共有四首,此为其二,作于公元1209年3月,此时距离陆游过世还是不到半年,且体弱多病。

诗写得很朴素,没有引经据典,更多的像是在喃喃自语,是一个85岁老人,对一生的感悟。

四首诗,皆有些悲凉之感,但却不叫人压抑,反而透露出许多人生哲理。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陆游临终前,写下这首诗,短短4句,看透了生死
陆游临终前,写下这首诗,短短4句,看透了生死

“天际晴云舒复卷,庭中风絮去还来”

闲来看天边云卷云舒,庭院之中,柳絮随风飘来飘去。

简单的景象,舒逸之感却充满了字里行间,由此也可以看出陆游此时内心的平静,世事纷扰早已放下,唯这诗情画意常驻心间。

所谓美好、快乐的生活,就是能够感悟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陆游临终前,写下这首诗,短短4句,看透了生死

“人生自在常如此,何事能妨笑口开”

这是一个问句,逍遥自在的人生能够常常如此,还有什么事能够阻挡自己开怀之笑呢?

人这一生,除了修身也要修心,内心安宁平静了,诸事皆顺。

那些荣华富贵,不过都是过眼云烟,生的时候没带来什么,走的时候依然什么也带不走,只有活得充实,不辜负这人间风月,每一天都朝气蓬勃,才算是真正活明白了。

所以,抛开所有的技巧,这是一首真正的好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