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中国大陆拍到 900 种鸟(鸮形目 1)

 天童老僧 2023-09-04 发布于上海

本人使用奥林巴斯相机,高感不行,画质太差的图片就不现丑了。

2009 年,Michael Wink 、Hedi Sauer-Gurth 等四人在 Ardea 上发表《 Molecular Phylogeny of Owls(Strigiformes ) Inferred from DNA Sequences of th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and the Nuclear RAG-1 gene 》,2021 年 Wink 和 Sauer-Gurth  AIRO 上发表了升级版《 Molecular taxonomy and systematics of owlsStrigiformes ) - an update 》,到目前为止,他们或许是对鸮形目Strigiformes 系统发育研究最为深入的鸟类学家,尽管他们的研究也没有覆盖全面已知的鸮形目鸟种。

由于 Wink(2021)的鸮形目系统发育树并没有覆盖所有的属,而且与 IOC V13.1 差异有点大了,所以本文选择了 Jessie F. Salter 等八位学者 2020 年发表在 The Auk: Ornithological Advances 上的《 Extensive paraphyly in the typical owl family (Strigidae)》中的鸮形目系统发育树,由于该系统发育树只选择每个属中的少数典型鸟种,覆盖率很低,对系统发育树的结构多少还是有些影响的。

与其它鸟(比如鹰形目)相比,现在对鸮形目的分子遗传研究覆盖率还不高,系统发育树仅供参考。

图片

橙色部分在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的位置存在较大差异。

草鸮属(Tyto )的系统发育树来自《 A new species of masked-owl(Aves: Strigiformes: Tytonidae ) from Seram, Indonesia 》,由 Kund Anders Jonsson 等五位学者 2013 年发表在 Zootaxa 上。

图片

其中红色部虚线部分来自 Wink(2021)。

01、草鸮

种群规模未知,该物种在其大部分范围内都是罕见到非常罕见的(del Hoyo等人 1999)。

3 个亚种中的  pithecops 在台湾,chinensis 在中国南方各地。

在海南的儋州,鸟导通常拥有 3 个不同的拍摄地点,由此可见在儋州不大的区域内,草鸮的丰度并不低,因此在海南岛应是局部常见的,所谓罕见应是其习性导致的。

上图拍摄于儋州的墓葬聚集区两座坟地之间,不是鸟类爱好者,谁会夜晚去野外坟地寻找它呢?!

栖息于芦苇丛及长草丛中,在山坡、峡谷或开阔的高草地,白天隐蔽,夜或弱光时才出来活动,寻觅鼠类和小型哺乳动物、蛇、蛙、鸟和昆虫。

02、仓鸮

此图片中的仓鸮是在海南岛儋州被成功求助的一只仓鸮。

种群规模未知。

7 个亚种中的 stertens 分布于中国西南部,西版纳植物园和海南夜拍,在海南岛并不罕见。

栖息于开阔的原野、低山、丘陵以及农田、城镇和村庄附近森林中,夜行性,单独活动,寻觅老鼠和大型昆虫。

以前的栗鸮属(Phodilus )是单型的,后来分离出斯里兰卡栗鸮。

03、栗鸮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大部分范围内都被认为是非常罕见的(del Hoy o等人 1999)。

4 个亚种中的 saturatus 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和海南岛,在盈江洪崩和和海南岛夜拍,不常见。

栖息于山地常绿阔叶林、针叶林和次生林中,夜行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寻觅鼠类、小鸟、蜥蜴、蛙、昆虫。

鬼鸮属(Aegolius )的系统发育树来自 Wink(2021),缺失鸟种比较多。

图片

04、鬼鸮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 181 万只成年鸟(IUCN 2021)。

7 个亚种中的 pallens 在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 sibiricus 在黑龙江和内蒙,beickianus 在甘肃和青海(相对易拍)。

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尤其是以松、桦、白杨为主的混交林,夜行性,大多单独活动,寻觅鼠类和昆虫、小鸟和蛙类。

猛鸮属(Surnia )是单型的。

05、猛鸮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 50 万只成年鸟(IUCN 2021)。

3 个亚种中的 tianschanica 分布于新疆,内蒙和黑龙江北部和很狭窄的地方,不常见。

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现于森林苔原和平原的森林地带,尤其喜欢林中的开阔地、采伐迹地以及林中溪流和林缘溪边灌丛,习性介于鹰和鸮之间,白天也外出觅食,只是晨昏更频繁,主要寻觅啮齿类。

耳鸮属(Asio )的系统发育树来自 Wink(2021),缺失鸟种比较多。

图片

红色虚线部分来自 Salter(2020)。

06、短耳鸮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 210 万只成年鸟(IUCN 2021)。

11 个亚种中的  flammeus 繁殖于中国北部,越冬于南方各地,常见。

栖息于低山、平原、草原、荒漠、沼泽、苔原等多种生境中,晨昏猎食,亦白昼活动,寻觅鼠类、小鸟、蜥蜴和昆虫。

07、长耳鸮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 370 万只成年鸟(IUCN 2021)。

4 个亚种中的 otus 繁殖于中国新疆、东北等地,越冬于东南部,常见。

栖息于森林、城市公园、河岸和农田林地,夜行性,小群活动,寻觅啮齿类、小型鸟类和大型昆虫等。

雕鸮属(Bubo的系统发育树来自 Wink(2021),缺失鸟种比较多。

图片

多篇论文已经证实渔鸮属(Ketupa )和 Scotopelia 属嵌套在雕鸮(Bubo)中,它们早晚要合并到雕鸮属中。 

08、林雕鸮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罕见且局部化(del Hoyo 等人 1999)。

2 个亚种中的 nipalensis 罕见于四川雅安、宝兴、会东和云南盈江、河口。

栖息于常绿阔叶林中,夜行性,多单独活动,寻觅雉鸡野兔、鼠类、蜥蜴、蛇等。

09、毛腿雕鸮

图片

单型种,全球种群规模上限估计为 4000 只(IUCN 2016)。

历史上曾经分布于中国黑龙江东北,现在是否还有不得而知。想看到,去日本的北海道,但几年过去了,是否在还原地,不清楚了。

栖息于低山阔叶林、混交林和山脚林缘与灌丛地带的溪流、河谷,夜行行,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主寻觅鱼类、喇蛄、虾、蟹等。

10、黄腿渔鸮

单型种,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分布范围的西部,非常罕见且局部化到不常见,而在其他地方可能并不罕见(del Hoyo 等人 1999)。

不常见于中国东南大部和台湾,但在四川绵阳、广东南岭,江西九江等地都有季节性鸟点。

栖息于溪流、河谷等水域附近的阔叶林和林缘次生林中,常单独活动,在下午和黄昏外出捕食,寻觅鱼类、鼠类、昆虫、蛇、蛙、蜥蜴、蟹和鸟类。

11、褐渔鸮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不常见(del Hoyo 等人 1999)。

3 个亚种中的 orientalis 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和海南岛,盈江洪崩河夜拍,腾冲也有固定的鸟点。

栖息于开阔的林区河流地带、海岸、湖泊、渔塘附近的森林或丛林,下午、夜间外出活动,寻觅鱼、蛙、水生昆虫、小型哺乳类、鸟类、蛇、蜥蜴。

12、雪鸮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 2.8 万只成年鸟(IUCN 2021)。

据鸟内观察数据,冬季罕见于新疆、黑龙江北部、局部常见于内蒙东北部(估计鸟友在海拉尔集体参与用仓鼠诱拍后发布的对同一只鸟的观察报告,因此建议跟团拍摄、观鸟者不要发布这样的观察报告,这种垃圾数据对科学及鸟类保护并无任何益处。这么宽广的地理分布范围,大约只有 3.5 万只,海拉尔-满洲里有啥特别之处,所以局部聚集性分布?!)

夏季栖息于北极冻原带、冻原苔原丘陵、海岸和邻近荒原与沼泽,冬季栖息于苔原森林、平原、旷野和森林中,特别是开阔的疏林地带,白天活动,寻觅旅鼠和雪兔、啮齿类和鸟类。

13、雕鸮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

16 个亚种中的 7 个在中国均有分布,相对常见。

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夜行性,单独或成对活动,寻觅鼠类、兔类、刺猬、狐狸、豪猪、野猫、鼬、昆虫、蛙、雉鸡以及其他鸟类。

14、乌雕鸮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广泛分布甚常见至不常见(del Hoyo 等人 1999)。

2 个亚种中的 klossii 历史上或许在长沙东至南昌周边有目击记录,但至今无任何官方的观察记录。

栖息于水源丰富的山地森林的平坦地区,白天活动,寻觅鸦和各种鸟类、蛙、蛇、蜥蜴和其它脊椎动物。

林鸮属(Strix 的系统发育树来自 Wink(2021),缺失鸟种比较多。

图片

15、长尾林鸮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 105 万只成年鸟(IUCN 2021)。

11 个亚种中的 momiyamae 在台湾,davidi  在四川,yenisseensis 在东北。

栖息于寒温带山地的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夜行性,常在树林的中下层活动,寻觅鼠类、昆虫和其他中小型动物。

在四川的 davidi  曾被 IOC 称作四川林鸮,2016 年 Wolfgang Scherzinger 等四人在 Ornithol. Anz. 上发表《 Revised description of Pere David’s Owl Strix davidi based on field observations in Central China 》,他们比对了长尾林鸮 8 个亚种和四川林鸮的心态学特征,最终确认四川林鸮是长尾林鸮的一个亚种,另外长尾林鸮和四川林鸮的鸣叫声并无特别的差异。

16、褐林鸮

种群规模未知,在其大部分范围内都不常见(del Hoyo等人 1999)。

14 个亚种中的 caligata 在台湾和海南岛,ticehursti 在大陆各地。

在云南盈江和海南岛等地夜寻,成功率相对较高。

栖息于亚热带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河岸和沟谷森林地带,夜行性,寻觅啮齿类、小鸟、蛙、小型兽类和昆虫。

17、灰林鸮

拆分自西灰林鸮(黄褐林鸮),种群规模未知。

三个亚种中的 ma 在东北,yamadae 在台湾,nivicolum 在南方各地。

栖息于山地密林地带,也常到山谷溪流和林缘灌木丛中活动,夜行性,晚上外出捕食,寻觅鼠、蛙、昆虫、小鸟。

18、乌林鸮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 10 万只成年鸟(IUCN 2021)。

2 个亚种中的 lapponica 分布于中国东北。

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以落叶松、白桦、山杨为主的混交林中,夜行性,单独活动,寻觅鼠类、鸟类、昆虫和蜘蛛等小型动物。

鸮形目(1)鸟类拍摄难易程度:

毛腿雕鸮(毛腿渔鸮)、乌雕鸮:以前或许有,现在没有了,★★★。

林雕鸮:稀少,★★★。

猛鸮:分布地很狭窄,不常见,★★★。

鬼鸮:莲花山原来固定巢被老法师吓走了,现在莲花山还有,但你进不去,进去不容易找到了,你可以去附近的文县、成县找找,只是这鸟不吃光的,照着也没有,它扭头就飞了,★★★。

其它:有鸟点,当然是甚常见(不常见还去,神经啊!),至少大多数鸟友以结果为导向是如此认为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