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倒仓清肠治奇疾

 负鹏载舟 2023-09-04 发布于河南
于铁成
 
    前一段时间,电视台热播的韩国电视剧《大长今》里有个情节,长今用“倒仓”法治好了户判大人公子的顽疾。户判大人的公子自七岁起,一直吃不下去饭,长今认为是由吃食引起的,因此她决定用“倒仓”的方法进行治疗。所谓的“倒仓”就是把人体的胃、肠比作粮仓,用牛肉汤催吐将堵在肠胃内堆积在肠胃内以及肠胃内所有的秽物清除干净,“粮仓”清理干净了,病也就好了。其具体的方法是杀一头肥大的黄牛,将它的四肢与前背肉剔除筋与膜,把肉切成象栗子般大小的块状,放入大锅中熬炖,然后让病人喝了催吐。这种“倒仓”的治疗方法,在我国金元时代的名医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中就有记载,:“五味入口,即入于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又说:“肠胃为市,以其无物不有,而谷为最多,故谓之仓,若积谷之室也。倒者,顺也,去积旧而涤濯,使之洁净也”。具体方法是“用公黄牛肉二十斤(古之一斤,约相当于现在300克。),洗净,煮成肉糜,过滤去渣,直至熬成琥珀色。前一晚不食,至日,空腹坐密室,取汁每饮一盅,少时又饮,积数十盅,身体觉痛。如病在上则吐,在下则利,在中则吐而利,利后必渴,即饮己溺数碗,以涤余垢。饥倦先与米饮,二日与淡粥,次与厚粥软饭,将养一月沉疴悉安矣。须断房事半年,牛肉五年。”朱丹溪说这个方子可以治“治瘫、痨、蛊、癞诸证”。
    中医称“胃”为“仓廪之官”,属于六腑之一。胃有积滞可以用“倒仓法”清理,其他的“腑”也同样要保持通畅才能健康无病,中医从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对六腑病证的治疗和保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医将人体的内脏分为五脏和六腑两大类,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为六腑,并认为脏和腑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那么脏和腑有什么不同呢?其实在《内经》之前,哪些内脏叫做“脏”,哪些内脏叫做“腑”,并没有一个标准的规定。《黄帝内经》中有一篇叫做《五脏别论》,篇中说:“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这是黄帝向岐伯提出的问题,也就是说连黄帝也搞不清什么是“脏”,什么是“腑”。就在这一篇里,开始明确了脏和腑的区分标准。
    区分脏和腑的依据是根据内脏的解剖形态,原始时代并不乏对人体的解剖,当然这种解剖活动并不是以医学为目的,而更多的是为了祭祀。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社会期间,为祭祀祖先、神灵或自然界万物而杀戮活人以为祭品。一般使用战争中的俘虏、被征服部落贡纳的青年男女及儿童或由此而形成的奴隶。使用人牲的数目多少不等,一般为数人、数十人,有时更多。用人牲祭祀时,有时要剖出内脏作为祭品,所以古代人们对人体的内脏并不陌生。通过大量的解剖人们发现内脏的形态大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比较“实着”的,像心、肺、肝都有比较充实的体态。还有一类是中空的,例如大肠小肠像一条长长的管子,胃、膀胱、胆都像一个囊袋,里面可以盛东西。于是古人就将那些“实着”的称为“藏”,后来写成“臟”,现在简写为“脏”。实着的器官里面不能装肉眼可以看见的实物,所以古人认为这些器官储藏肉眼看不见的精气,这也是称其为“藏”的原因。而那些像囊袋样的器官,里面可以盛东西,喝的水呀,吃的食物呀都可以装在里面,所以把这样的器官叫做“府”。府是储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称这些器官为“府”,表明这些器官是储藏饮食物的地方,后来“府”改写为“腑”。
    五脏储藏精气,精气越充满越好。六腑接受和传输饮食物,但不能让饮食物在这些器官中停留过久,必须使六腑的受纳、消化、转输等主要功能得以正常进行,保持其通畅无阻人体才能健康。
    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指出:“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葛洪在《抱朴子》中指出:“长生要清肠,不老须通便”。道家有一门保健功法,叫“倒仓法”,就是讲究每日通大便,或多通大便,以求长寿。这些保健方法的根据就是“六腑以通为用”。
    中医在治疗某些疾病时,也经常使用清肠通腑的方法,只要使用得当效果相当显著。小孩发烧了,好几天不退烧,如果还有大便干燥,赶紧通通大便,热度很快就会降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