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考见闻|记者的开学第一课!

 源源不断 2023-09-04 发布于宁夏
图片
图片

9月1日下午,全国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学习穆青、增强'四力’”培训班学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结业。

图片

史长来 摄

8月29日,中国记协“记者之家”大学堂兰考教育实践基地揭牌仪式暨青年骨干新闻工作者“学习穆青、增强'四力’”培训班开班动员会在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举行。82名来自全国新闻战线的青年骨干记者齐聚于此,参加了为期4天的培训。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是焦裕禄同志为之奋斗和献身的地方。这里还是著名记者穆青深入采访的地方,是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诞生地。

焦桐树下,黄河岸边,80多位青年记者在学习、感悟焦裕禄精神的同时,向穆青前辈学习,践行“四力”、深入基层,对兰考基层党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美丽乡村建设、民生实事等进行集中主题采访。

重走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足迹,本报记者就兰考县建设二坝寨引黄调蓄工程及相关引黄输水工程、雨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程,发展节水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等举措,进行了深入采访,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新闻报道,全面展现兰考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崭新形象。

图片

引来黄河水  产出中国粮

图片

河南兰考县何寨村万亩梨园内硕果累累。 屈藤彦 摄

8月,河南兰考县何寨村万亩梨园内硕果累累,梨香弥漫,果农即将迎来新的丰收季。连片的果园里,滴灌设施连片成网,一条条黑色滴灌管好似“毛细血管”,均匀地铺在果树间,将地下水精准送达果树根部。每年春夏季这些浅埋滴灌“小黑管”将持续在梨树的生长期发挥作用。“到了冬季,地下水位降低,从上游二坝寨引黄调蓄工程引来的黄河水经由村东边的三支渠引入梨园,保障了冬灌用水。如今,全年农业用水不用愁啦。” 何寨村党支部书记卞启龙向记者介绍。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水是农业生产之要。守着黄河用不上黄河水,一直是兰考一大心患。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面对严重的盐碱化,他提出了“南水北调,引黄淤灌”的方案。当年,第一条引黄灌溉渠道——三义寨闸,用了近5年的时间建成,却因为没有统一的配套规划而不能正常发挥灌溉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兰考先后进行了引黄补源、引黄灌溉、引黄补源、引黄济商、引黄入兰等工程。2019年,兰考县二坝寨引黄调蓄工程投入使用,该项目是兰考县城市综合提升工程的重点之一,由南调蓄池、北调蓄池和沉沙条渠三个区域组成,总库容416万立方米,可有效解决兰考县农业用水问题。

“二坝寨引黄调蓄工程的水源是黄河水,通过原本的兰考干渠将河水引到沉沙条渠里面,经过第一次沉淀之后,引到北调蓄池里面,经过第二次沉淀后,最后清水将被引到南调蓄池。”兰考县水利局工程师赵凡宇介绍。

随后,这渠清水将通过灌区内15条引黄干渠、67条支渠、103条斗渠、357条农渠,流入兰考境内56.4万亩农田,并解决兰考县三义寨灌区兰考干渠下游8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沿着北沙河一路向东,白茫茫一片的盐碱地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好景象。

兰考县按照“留住天上水,拦蓄地表水,保护地下水,用足黄河水,用好再生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通过建设二坝寨引黄调蓄工程及相关引黄输水工程、雨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工程,发展节水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兰考力量。

图片

许河乡杨桥村苦水区治理项目施工现场。屈藤彦 摄

在二坝寨东50公里处,许河乡杨桥村苦水区治理项目——上水库建设正如火如荼。

许河乡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处,这里是兰考县的最东端,也是引黄灌溉水系的末端。井里打出的地下水碱性很大,喝起来特别苦,不适合灌溉,苦水区也正因此得名。

“盐碱严重时,村里老人打来饮用水,一桶一桶运到地头,再一瓢一瓢浇水育苗。” 杨桥村党支部书记回忆说。

在这里灌溉问题依然困扰农业发展。既然存在短板,如何治理短板?

在兰考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许河乡杨桥村苦水区治理项目于今年6月下旬开工建设。“苦水区治理是咱们几辈人的愿望嘞。”听到这个好消息后,村民们继承发扬焦裕禄治理“三害”精神,在短短三天内完成100余亩地的清障、征地工作。

图片

今年“三夏”期间,兰考县共成立“三夏”志愿服务队42支,全力帮扶结对支部困难群众抢割、抢收、抢运小麦。  来源:文明开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