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中国大陆拍到 900 种鸟(鹭科)

 天童老僧 2023-09-04 发布于上海

2018 年 4 月 Jack P. Hruska 在美国堪萨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学位论文是《 A phylogenomic evalu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herons(Aves: Ardeidae) 》,他应该是第一个采用分子遗传学系统研究鹭科(Ardeidae)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水平如何呢?他的导师包括 Dr. Robert Moyle、Dr. Richard Glor 和 Dr. John Kelly,导师再权威,对硕士只是挂个名吧,不说明问题的,芭拉芭拉

2023 年,Jack P. Hruska 等八位学者在 Ornithology 上发表《 Ultraconserved elements resolve the phylogeny and corroborate patterns of molecular rate variation in herons(Aves: Ardeidae 》。

对比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嗯嗯,别吐了!

华人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分子遗传学领域的论文其实挺多的,只是作者是否还是中国籍,是否代表中国的研究机构就不得而知了,鸟类学,科学无国界就无国界吧,只是这个领域所发展的技术与研究诸如病毒的演化、研制生物武器是密切相关的,你又想吐了吧。

由于才发表 3 个月,目前没有获得 Jack P. Hruska(2023)年新论文的渠道,还好找到了他 2018 的硕士论文,以及对 2023 年论文的解读。本文的鹭科Ardeidae系统发育树来自 2018 年的论文并结合最新解读修订而成的。
鹭科有 72 个(有不少已灭绝种),Jack P. Hruska(2018)年的研究覆盖了 52 个种,而 2023 年的研究则覆盖了 64 个种。

无论是 Jack P. Hruska(2018)的研究成果,还是 (2023)年的研究成果,都暂时没有获得主要鸟种名录的认可。

 Jack P. Hruska(2018)的系统发育树中,5个进化分支被命名为不同的亚科。

图片

中国有分布的是麻鳽亚科和鹭亚科。

图片

Ixobrychus exilisIxobrychus involucris 被置于麻鳽属(Botaurus )下,该系统发育树与《 Genetic barcoding confirms first breeding record of the Yellow Bittern, Ixobrychus sinensis, (Aves: PelecaniformesArdeidae)in the Western Palearctic 》中的系统发育树是一样的,该文由 Martin Packert 等五位学者 2014 发表在 Vertebrate Zoology 上。

01、大麻鳽

种群规模上限为 34 万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2 个亚种中的 stellaris 在中国的种群规模上限为 1 万对繁殖鸟和 1000 只越冬鸟(Brazil 2009),不常见。

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池塘边的芦苇丛、草丛和灌丛、水域附近的沼泽和湿草地上,夜行性,白天藏于沼泽或草丛间,多单只活动,寻觅鱼、虾、螺、蟹、蛙、泥鳅及水生昆虫。

02、小苇鳽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为 120 万只成年鸟(IUCN 2018)。
3 个亚种中的 minutus 夏季繁殖于新疆西部,局部常见。
栖息于沼泽及湖边以及营巢于沼泽草丛中或树上,白天隐藏在芦苇或其他茂密的植物丛中,主要在黄昏、晚上和清晨活动,寻觅小鱼、蛙、蝌蚪、水生和陆生昆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

03、黄苇鳽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 100 万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

常见于南方各地,种群规模上限为 10 万对繁殖鸟(Brazil 2009)。

栖息于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多在清晨和傍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寻觅鱼、虾、蛙、水生昆虫等。

04、黑鳽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苇 32 万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

3 个亚种中的  flavicollis 在中国的种群规模上限为 10 万对繁殖鸟(Brazil 2009)。

春季插秧前在婺源周边山村的稻田里较常见,喜欢在稻田的入出口或出水口蹲着捕食。

栖息于溪边、湖泊、水塘、芦苇、沼泽、水稻田红树林和竹林,在黄昏和夜间活动,寻觅小鱼、泥鳅、虾和水生昆虫。

05、栗苇鳽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为 200 万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

与黄苇鳽相比,数量要少一个数量级(种群规模上限为 1 万对繁殖鸟),自然没有那么常见。

栖息于芦苇沼泽、水塘、溪流和水稻田,夜行性,多在晨昏和夜间活动,寻觅小鱼、蛙、泥鳅和水生昆虫。

06、紫背苇鳽

不同年龄、季节的鸟羽毛有一定差异的,所以区别栗苇鳽和紫背苇鳽主要看眼睛,紫背苇鳽眼睛里的鱼形眼珠胖胖的,而栗苇鳽的则瘦的

图片

原来的夜鳽属(Gorsachius )不是单系的,最早出现于《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s render the Night Heron genus Gorsachius non-monophyletic 》,由 Xiaoping ZhouX 等五位学者 2016 发表于 Vertebrate Zoology 上。

Jack P. Hruska(2018)复活了由 Bonaparte(1855)描述的 Calherodius 属,将海南鳽(Calherodius magnificus )和白背夜鹭(Calherodius leuconotus )置于该属下。

07、黑冠鳽

每年夏季,在广西弄岗繁殖,当地村民总能找到几个巢。

08、栗鳽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 1.5 万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20)。

迁徙时途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甚罕见。

栖息于沿海附近浓密森林或林缘地带之溪流中,也见于低山森林中的沼泽、河谷或溪流,主要夜间活动,白天也在密林中的阴暗处觅食,寻觅小型鱼类、甲壳类、黄鳝、蛙、小螃蟹、水蜘蛛、昆虫、环节动物和水生昆虫。

09、海南鳽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 1500 只(J. Kushlan  2016)。

陆续在广西柳江、弄岗,广东南岭等地发现,希望它们的小鸟都能顺利出巢,这样来年它们大概率会重复利用繁殖地的。

栖息于亚热带高山密林中的山沟河谷和其他有水域的地方,夜行性,白天多隐藏在密林中,早晚活动和觅食,寻觅小鱼、蛙和昆虫。

弄岗去年偶然发现它在水库里偷鱼,今年找到它的巢,可惜我赶过去时的当天凌晨,两只小鸟被天敌所吃,一只亲鸟在巢下密林中不甘心寻觅,只拍得灵魂版图片

图片

白鹭属(Egretta )缺失物种比较多。

10、斑鹭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未知。

迷鸟于江苏南通。

11、白脸鹭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未知。

迷鸟于台湾。

12、岩鹭

种群规模上限 100 万只(Delaney & Scott 2006)。

2 个亚种中的 sacra 局部常见于海南浙江福建广东澎湖列岛。

栖息在多岩礁的海岛和海岸岩石上,寻觅鱼类、虾、蟹、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

13、黄嘴白鹭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 1.5 万只(IUCN 2016)。

局部常见于沿海地区。

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泽地带,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寻觅小型鱼类、虾、蟹、蝌蚪和水生昆虫等。

14、白鹭

种群规模上限 315 万(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但包含 Egretta dimorpha )。

分布于印度洋周边的 dimorpha 已拆分为独立种礁鹭(Egretta dimorpha )。

2 个亚种中的 garzetta 常见于中国南方。

栖息于平原、丘陵和低海拔之湖泊、沼泽地带与滩涂地,寻觅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蝼蛄、蟋蟀等。

15、夜鹭

种群规模上限 373 万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4 个亚种中的 nycticorax 常见于中国南方各地,中国种群规模上限为 100 万对繁殖鸟。

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溪流、水塘、江河、沼泽和水田地上附近的大树、竹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寻觅鱼、蛙、虾、水生昆虫等。

16、棕夜鹭

图片

种群规模未知。

6 个亚种中的 manillensis 漂鸟于台湾、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栖息于临近水域的树林中、湿地、植被茂密的溪旁、红树林,白天常隐蔽在沼泽、灌丛或林间,晨昏和夜间活动,寻觅蛙类、小鱼、虾等水生动物。

17、绿鹭

种群规模上限 230 万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21)。

21 个亚种中的 amurensis 分布于东北,南方和西南地方的为 actophila。与白鹭、池鹭和夜鹭相比,没那么常见。

栖息于湖泊、池塘及溪流等水域,性孤僻,常单独活动,寻觅鱼类和蛙类、螺、蟹、虾及昆虫等。

18、印度池鹭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未知。

迷鸟于新疆西南部和青海可鲁克湖、云南剑湖。

栖息于沼泽、稻田、池塘等水域附近,白昼或黄昏活动,寻觅鱼、虾、蛙及昆虫、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动物。

非繁殖期间与其它池鹭几乎无法区分。

19、池鹭

单型种,种群规模 100 万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
栖息于浅水和咸水湿地和池塘,寻觅昆虫、鱼和甲壳类动物。
非繁殖期间与其它池鹭几乎无法区分。

20、爪哇池鹭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 6.7 万只成年鸟(IUCN 2016)。

迷鸟于台湾。

栖息于淡水区,喜欢稻田、草原、湖边和河岸、红树林和礁石,寻觅小鱼、下、昆虫、蟹类。

非繁殖期间与其它池鹭几乎无法区分。

图片

牛背鹭(Bubulcus )属被合并到鹭属Ardea )中,鹭属(Ardea )缺失物种比较多,红色虚线是根据其它资料补充的,不一定靠谱(比如如果只考虑白颈鹭和黑头鹭,在发育树上看上去如同姊妹种,其实中间还有 12 个物种呢)。

原来的牛背鹭(Bubulcus ibis)基于形态学被拆分成牛背鹭(Ardea coromandus)和西牛背鹭(Ardea ibis ),HBW/BirdLife、IUCN 暂时还没有接受这样的拆分,其外观对比可参阅《 Subspecific identification and status of Cattle Egret 》,由 Ross Ahmed (2011)年发表在 Dutch Birding 上。

图片

21、牛背鹭

未拆分前,种群规模上限为 985 万只(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拆分后为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未知。

常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栖息于平原草地、牧场、湖泊、水库、山脚平原和低山水田、池塘、旱田和沼泽地上,寻觅昆虫,鱼、蛙等。

22、白腹鹭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 400 只(D. Wilson & J. Eames 2006)。

迷鸟于云南保山。

23、苍鹭
种群规模上限 370 万(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4 个亚种中的 jouyi 常见于中国各地。
栖息于江河、溪流、湖泊、水塘、海岸等水域岸边及其浅水处,寻觅蛙类和鱼类。
24、草鹭
种群规模上限 57 万只(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15)。
4 个亚种中的 manilensis 局部常见于中国南部。
栖息于稠密的芦苇沼泽地上或水域附近灌丛中,主要以小鱼、蛙、甲壳类、蜥蜴蝗虫等。
25、大白鹭
种群规模上限 220 万只成年鸟(IUCN 2016)。
4 个亚种中的 alba 常见于中国南方各地。
栖息于海滨、水田、湖泊、红树林及其他湿地,寻觅甲壳类、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及小鱼、蛙、蝌蚪和蜥蜴等。
26、中白鹭
种群规模未知。
HBW/BirdLife、IUCN 将分布于非洲的 brachyrhyncha 拆分为独立种黄嘴白鹭(Ardea brachyrhyncha )。
2 个亚种中的 intermedia 局部常见于中国南方各地。
栖息于河流、湖泊、沼泽、河口、海边和水塘岸边浅水处及河滩上(不喜欢去海滩),寻觅鱼、虾、蛙、蝗虫、蝼蛄等水生和陆生昆虫,以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或小蛇、蜥蜴等。
鹭科鸟类拍摄难易程度:

白腹鹭:极危的迷鸟,★★★★。

斑鹭、白脸鹭、印度池鹭、爪哇池鹭:迷鸟,★★★★。

海南鳽:广西、广东陆续有发现了,★★★★★。

栗鳽:稀少,迁徙期间途经,★★★★。

棕夜鹭:漂鸟于台湾,★★★★。

紫背苇鳽:不常见,★★

小苇鳽:仅限于新疆西部,★。

大麻鳽、栗苇鳽:不那么常见,★★。

黑鳽、黑冠鳽、黄嘴白鹭:知道那里有,但总得在适当的时候去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