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中国大陆拍到 900 种鸟(鹟亚科和歌䳭亚科)

 天童老僧 2023-09-04 发布于上海

2010 年 George Sangster 、Per Alström、Emma Forsmark、Urban Olsson 等四位学者在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上发表《 Multi-locus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Old World chats and flycatchers reveals extensive paraphyly at family, subfamily and genus level(Aves: Muscicapidae》,其研究覆盖了 124 种鹟科鸟类,将 Muscicapidae鹟科)划分为 MuscicapinaeNiltavinaeErithacinae 以及 Saxicolinae 四个亚科,并建议对鹟科进行如下分类调整:

图片

2022年,来自美国、瑞典的 Min Zhao、J. Gordon Burleigh、Urban OlssonPer Alstrom、Rebecca T. Kimball 等五位学者在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上发表论文《 A near-complete and time-calibrated phylogeny of the Old World flycatchers,robins and chats(Aves,Muscicapidae,该研究则覆盖了 92% 的鹟科鸟类,同样将鹟科划分成 MuscicapinaeNiltavinaeCossyphinae 以及 Saxicolinae 四个亚科,并建议对鹟科的分类进行如下的调整:

图片
图片

中国有分布的鹟科鸟类,主要属于仙鹟亚科和石䳭亚科,另外两个亚科鸟不多,就用闲扯来凑吧。

两个独立研究,由于所获得的鹟科系统发育树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导致亚科取名相同,但组成却不相同。

为何如此呢?因素太多了,最根本的原因我个人(爱好者,非专业人士)看法是在分子遗传学用于鸟的分类依旧在探索的路上,远没有达到终点,甚至关键的里程碑都还没有看到。

如果只选取每个属的模式种来做相关研究,估计很轻松可以获取一个清晰的属级结构,毕竟形态学时代的学者也不是吃素的,对吧?但如果覆盖全部的种,出问题的概率自然上升, 如果是全亚种级覆盖,肯定问题更多。

用一个基因代表一个物种,简单,数据之间干扰少啊, 如果十几个基因共同来代表一个物种呢?复杂度指数级增加。另外, 究竟哪几个基因组合才是关键?显然还没有答案(取得广泛共识),那不就是在探索(筛选)的路上嘛。

不管用哪种算法重构系统发育树,其结果总不会令人满意的,于是同一论文中,用不同基因组合来重构系统发育树的也有。为啥?毕竟贝叶斯是基于概率建立起来的模型,咋可能总出现 100% 的好事呢?数值太低,没有说服力,自然要努力通过各种办法来提高嘛。

最后总会有些问题要处理的,人也总是有倾向性的,对吧?比如只关心分类的,与关心扩散、栖息环境、羽色、同域分布与地球环境演变(冰川进了又退了)关系的,等等,处理问题的思路、选择手段自然不同,所以要100%一样那才不正常呢。

我也有倾向性,单纯研究分类的,覆盖更广的呗。

我的兴趣在分类上,拍鸟种,能把900种都拍清楚是很牛啊,要是能拍全环颈雉、白鹇、血雉的所有亚种也挺牛的哦,种搞得差不多(搞不动)了,就去搞亚种嘛。玩嘛,总需要不断变化花样,不然还玩啥,对吧?当然人与人之间总有差异,你喜欢拍今天往右飞,明天往左飞,可我呢对拍过的就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看过先秦史后,也曾经痴迷于世界历史,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一些人懂得,不寻求其他人认同),放弃了。不过相信鸟类分子遗传学应该不会图片,因为喜欢鸟啊,涉及鸟的一些自然喜欢,毕竟这个新兴的学科很纯粹(没有掺杂意识形态的破烂玩意),关键的核心是退休后的时间和精力总要找事打发呀图片
自写这个系列后,关注公众号的鸟友迅速增加,谢谢大家的厚爱!!!只是我只是个学计算机软件的,从来没有从事过与鸟类相关的任何职业性(职业与非职业中间隔着一座贡嘎山呢。学习不算,有的本科都毕不了业,有的可以读到博士后)工作,个人理解水平有限,错误再所难免,见谅。

分子遗传学是基于基因变异导致的差异(遗传距离),鸟类学家认为一些基因是相对稳定(变异很少,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否则就不存在物种了),通过化石和地质年代校正,大约100万年变异 2.1%(分子钟)。这玩意听起来挺玄乎的?但鸟类学家都认可,肯定是有依据的,尽管暂时不知道具体原理是啥,不妨先相信。

系统发育树是根据遗传距离建立起来的,所以时间尺度非常关键。对一个属而言,相对古老的物种分类地位更高,就会排在鸟种名录中相对靠前的位置。但手机上很难展示这样的系统发育树,只有简化成关系远近了。如果你也喜欢,可按论文名称找原始论文来看。

本文的鹟亚科和歌䳭亚科的系统发育树均来自 Zhao等人(2022)的论文。红色表示作者建议的分类修订。

图片

01、棕薮鸲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为 1300 万(IUCN 2018)。

5 个亚种中的 familiaris 夏季繁殖于新疆准格尔盆地南缘,不常见。

栖息于干旱平原、河谷和生长有梭梭、红柳等干旱荒漠植物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寻觅蚂蚁和昆虫。

图片

02、鹊鸲

甚常见(del Hoyo等人 2006)。

6 个亚种中的 saularis 是中国南方的留鸟,中国的种群规模上限为 100 万对繁殖鸟(Brazil 2009)。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次生林、竹林、林缘疏林灌丛和小块丛林等开阔地方,寻觅昆虫和植物的种子。

03、白腰鹊鸲

甚常见(Robson 2000)。

9 个亚种中的 macrourus 在中国有分布,常见。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茂密热带森林中,寻觅昆虫。

图片

04、灰纹鹟

图片

单型种,罕见于中国东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甚常见于婆罗洲北部和中部以外的大多数非繁殖区(del Hoyo等人 2006)。

迁徙时途经中国的种群规模大约为 1 万只(Brazil 2009),不常见。

主要栖息于低山山地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亚高山岳桦矮曲林中,寻觅昆虫。

05、棕尾褐鹟

单型种。

中国种群规模上限估计大陆和台湾各为 10 万对繁殖鸟(Brazil 2009),常见。

栖息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山地常绿和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灌丛地带,喜林间空地及溪流两侧,寻觅昆虫。

06、乌鹟

在其大部分分布区内,常见到局部常见(del Hoyo等人 2006)。

4 个亚种中的 3 个在中国均有分布,其中夏季 rothschildi 在贡嘎山(海螺沟)和巴郎山均很常见,中国的种群规模上限为 10 万对繁殖鸟(Brazil 2009)。

栖息于高山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寻觅昆虫。

07、褐胸鹟

单型种,稀少至甚常见,罕见于中国(del Hoyo等人 2006)。

迁徙期间,途经四川大学望江校区。

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地带的森林、竹林和林缘疏林灌丛中,寻觅昆虫。

08、北灰鹟

在其大部分分布区内,常见到局部常见(del Hoyo等人 2006)。

3 个亚种中的 dauurica 繁殖于中国东北、内蒙古,中国的种群规模大约为 10 万对繁殖鸟(Brazil 2009),常见。

栖息于山地溪流沿岸的混交林和针叶林中,寻觅昆虫。

09、斑鹟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 8300 万只成熟体(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5 个亚种中的 neumanni 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常见。

栖息于林缘疏林、灌丛和人工林等开阔林和花园内,寻觅昆虫和植物的种子。

图片

10、欧亚鸲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 2 亿只成熟体(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9 个亚种中的 rubecula 是新疆西部的留鸟,偶见。

栖息于混交林及次生植被、花园及多荫处,寻觅昆虫。

鹟亚科和歌䳭亚科鸟类拍摄难易程度:

灰纹鹟:专门想拍难得手,或许不经意间就见到了,★★★★。

褐胸鹟:这鸟确实不多,★★★★。

欧亚鸲:冬天比夏季容易些,你会专门冬天去新疆拍鸟吗?★★★。

棕薮鸲:吃得苦,才拍得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