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中国大陆拍到 900 种鸟(隼形目)

 天童老僧 2023-09-04 发布于上海

上次想阳阳不起,这次却悄悄找上身,还好,无痰干咳、嗓子略感不适、时常低烧、关节酸痛均在可承受范围,只是都五天了,还不阴图片

2015 年,来自美国的 Jérôme Fuchs、Jeff A. Johnson、David P. Mindell 等三位学者在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上发表《 Rapid diversification of falcons(Aves: Falconidae) due to expansion of open habitats in the Late Miocene 》。

Fuchs 等人(2015)分析了 64 个当前公认的隼科物种中每个物种 1 - 7 个个体的10个独立位点,以及两个隼科鸟化石的时间校准,以评估系统发育、绝对分化时间和分化率的潜在变化。隼亚科的分化始于大约 1600 万年前,隼属(包括大约 60% 的隼亚科物种)的分化始于大约 750 万年前。隼属系统发育节点的多样性显著增加,这种速率变化的时机通常与中新世/上新世过渡时期开始的 C4 型草原的扩张有关。

尽管采用了 10 独立点位对隼科全物种进行的系统发育研究,但还是有一些物种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澄清,IOC 等鸟种目录跟随了其部分研究成果而不是全部。

图片

图中红色部分如果得到一致认同,Milavgo 就应被拆分或者合并相关联的属,事实上,Fuchs 等人(2015)建议 MilavgoPhalcoboenus 合并到 Daptrius 的。

到目前为止,IOC 没有接受这样的建议,Clements/eBird 跟随了这个建议,而 HBW/BirdLife/IUCN 只是将 Milvago chimango 合并到了 Phalcoboenus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隼属的两组物种之间。

图片

Fuchs 等人(2015)支持将游隼拆分成游隼和拟游隼的,而现在拟游隼只是游隼的一个亚种。

这之后,是否有新的相关分子遗传学研究成果呢,截止 IOC V13.1 没有看到这样的更新。

鸟类学者们争吵的时候,作为鸟类爱好者,在一旁吃瓜等结果就可以了。坦率说,自己的观鸟记录上多一个少一个鸟种能影响个啥呢?能对你未来的生活产生本质性的改变?
01、白腿小隼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 10000 只(Ferguson-Lees 等人 2001)。

在江西婺源有稳定的种群,很多年前拍摄的图片由于机械磁盘坏了而读不出了,由于过于稳定,所以一直没有去补拍。

栖息于低山落叶森林和林缘地区,捕食小型昆虫、小型鸟、鼠。

02、红腿小隼

种群规模上限为数万只(IUCN 2016)。

2 个亚种中的 caerulescens 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在盈江的上石梯村附近,其种群是相当稳定的。

栖息在温带森林中,常见于阔叶林的边缘,猎食小型昆虫和两栖动物。

03、红脚隼(阿穆尔隼)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为 66.7 万只成熟体(IUCN 2021)。

繁殖于中国的华北、东北地区,是一种常见的隼。

栖息于具有稀疏树木的平原、低山和丘陵地区,猎食大型昆虫、小型鸟、鼠、蛙、蜥蜴等。

04、西红脚隼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为 40 万只成熟体(IUCN 2021)。

中国仅限于新疆西北部,不常见。

息和活动于开阔平原、地边和河谷灌丛地带,也到疏林林缘地带活动,捕食大型昆虫,也捕食蛙、野兔、鼠类和鸟类。

05、灰背隼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为 320 万只成熟个体(IUCN 2021),9 个亚种中的 4 个在中国有分布。

这鸟很常见还是很少见?不知道,自己从来没见过,或许夏季北方的森林边缘地带常见吧。

一般栖息于北半球有树的草原以及有鸻鹬活动的沿海沙丘和悬崖,繁殖于在全北区,一些地方的灰背隼会南迁到亚热带或热带北部地区过冬,主要以雀形目中的小型鸟类为食。

06、猎隼

种群规模上限为 2.98 万只成熟体(IUCN 2021),4 个亚种中的 milvipes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其它地方的均为 coatsi

夏季在青藏高原或许相对容易见到,冬季早晚在四川若尔盖花湖附近见到它并不难。

栖息于内陆草原和丘陵地区的开阔地带、河谷、沙漠和草地,主要在空中捕猎鸟类、昆虫,在地面捕小型哺乳动物。

07、矛隼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为 5.53 万只成熟体(IUCN 2021)。
IUCN 的地理分布中,标注中国为留鸟,实际上黑龙江极西北部和内蒙古极东北部为极罕见的冬候鸟,而新疆喀什为繁殖鸟。中国鸟友想见到它,还是去北欧沿海地区靠谱些。
栖息于北极太原地带和寒温带开阔的岩石山地、沿海岛屿、临近海岸的河谷和森林苔原地带,在空中猎捕飞行的其它鸟类和地面活动的兽类。
08、游隼
图片
种群规模上限为 50 万只成熟个体(IUCN 2021)。
18 个亚种中的 4 个在中国有分布,其中 babylonicus 罕见于新疆, calidus 相对不常见,peregrinator 和 japonensis 相对常见。
栖息于海拔 3000 米以下的山地、丘陵、荒漠、半荒漠、海岸、旷野、草原、河流、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在空中猎捕其它鸟类。

09、猛隼

单型种,鸟类学家对其知道的并不多。
2001年,Ferguson-Lees 和 Christie 对猛隼种群规模初步估算为 1000 - 10000 只个体。
在其分布区内的部分地区似乎以非常低的密度出现,但在分布区的东端,目击事件更加频繁,成熟个体总数接近 1000 似乎是不合理的(G.Dutson 等人 2021)。
目前的种群规模被认为是未知的,并且仍然是研究这种鲜为人知隼的优先事项(IUCN 2021)。
疫情前,盈江有巢可见到它,疫情后没有去过盈江,啥情况不知道了。
栖息于有稀疏林木或者小块丛林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猎食昆虫、小鸟、蝙蝠、鼠和蜥蜴。
10、黄爪隼
图片
单型种,种群规模上限为 13.4 万只成熟体(IUCN 2021)。
夏季繁殖于辽宁、吉林、内蒙、北京、河北等地,在中国繁殖种群规模上限为 1 万对(Brazil 2009),越冬于云南西南部,不常见。
栖息于开阔的荒山岩石地带和有稀疏树木的荒原地区,猎食大型昆虫、小型鸟、鼠、蜥蜴。
11、燕隼

种群规模上限为 150 万只成熟个体(IUCN 2021),2 个亚种在中国均有分布,在隼科鸟种较为常见。

栖息于有稀疏树木生长的开阔平原、旷野、耕地、海岸、疏林和林缘地带,猎食大型昆虫、小型鸟、鼠和蛇。

12、红隼

种群规模为 670 万只成熟体(IUCN 2021),11 个亚种种的 tinnunculus interstinctus 在中国有分布,是中国境内最常见的隼科鸟类。

一般栖息于林地、草原、有零星树木的牧场、海岸等,筑巢于悬崖、树木以及旧建筑或废墟的墙上,猎食大型昆虫、鸟和小型哺乳动物。

隼科鸟拍摄难易程度(猛禽拍到望天肚皮飞版和站枝、站石版的难度差异巨大,能拍到所谓精彩大片的,多来自巢拍、诱拍):

矛隼:在中国等同于迷鸟或漂鸟,★★★★★。

灰背隼很少听到关于它的消息,或许,★。

黄爪隼、西红脚隼、猛隼、猎隼:

游隼、燕隼:很常见,拍到落枝、站石版没有?

红腿小隼、白腿小隼:有时间,打个卡而已,★。

红脚隼、红隼:食物诱拍都拍不到大片,丢了相机回家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