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博物院精品陶瓷欣赏(第28期)

 馱夫 2023-09-04 发布于福建

图片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厘米,口径4.6-3.7厘米,足径4.8-6.4厘米。
  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
  此瓶釉面光亮莹润,通体开细碎鱼子纹,纹片自然美观,别具一格,为典型的哥窑产品。

图片

【哥窑胆式瓶】

  哥窑胆式瓶,高14.2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5.4厘米。
  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图片

图片

【汝窑盘】

  汝窑盘,宋,高3.5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2.6厘米。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洗】

  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洗,北宋,高5.5厘米,口径15.7厘米,底径13.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洗口微敞,斜直壁,平底。通体内外施釉,釉色白中微泛黄。口沿无釉。内底中心刻划团状蟠螭纹,外围回纹。近口沿处内外均刻划回纹。
  此种在盘、碗、洗等口沿内外装饰回纹的做法,常见于宋、金时期的定窑瓷器上。这种圆洗是宋代瓷器中的常见造型,除定窑白瓷以外,尚见有官窑粉青釉圆洗、汝窑天青釉圆洗等,时代特征鲜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洗】

  定窑白釉刻花蟠螭纹洗,北宋,高2.6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洗敞口,浅弧壁,平底内凹。里外施白釉,釉面温润,口沿无釉,镶铜釦,外壁有垂釉痕。内壁口沿下印回纹一周,内底刻划蟠螭纹。

图片

图片

图片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海水双鱼外莲瓣纹温碗】

  定窑白釉刻划花内海水双鱼外莲瓣纹温碗,北宋,高16.4厘米,口径32.5厘米,足径15.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温碗口微敛,深弧腹,圈足。口沿无釉。外壁近口沿处刻划弦纹一道,下刻莲瓣纹;内壁刻划鱼藻纹。原本应有与之配套使用的温壶,用于温酒。
  鱼是宋代瓷器上常见的装饰题材,因“鱼”与“余”同音,故鱼寓意“富贵有余”、“连年有余”。

图片

图片

图片

【定窑白釉内外刻花萱草纹温碗】

  定窑白釉内外刻花萱草纹温碗,北宋,高13.3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14.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温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釦。内外皆刻萱草纹,纹饰线条清晰流畅,刀法简洁大方。原本应有与之配套使用的温壶,用于温酒。
  萱草,按《毛诗注疏》的解释,一名“宜男”,一名“忘忧草”,自古即是一种带有多重吉祥寓意的植物,宋代瓷器装饰中经常使用。

图片

图片

图片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折腰碗】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折腰碗,北宋,高4.8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6.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碗敞口,折腰,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釉色白中略泛牙黄,口镶铜釦。外壁光素无纹。内壁刻划折枝萱草纹,花朵饱满,花叶舒展。此碗的图案布局堪称定窑碗类装饰的一个突破,因为定窑碗内装饰一般仅在内底或内壁,而此碗的内部装饰图案由内底延伸至内壁,效果更显潇洒自然。

图片图片图片

【定窑白釉刻花菊瓣纹笠式碗】

  定窑白釉刻花菊瓣纹笠式碗,北宋,高3.3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2.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碗呈斗笠式,敞口,瘦底,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口镶铜釦。外壁光素,内壁刻30个菊花瓣。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菊花瓣的宽窄不一,说明刻花工匠并不刻意追求整齐划一,而是力求体现花卉的自然形态。

图片图片

【定窑白釉刻划花石榴纹碗】

  定窑白釉刻划花石榴纹碗,北宋,高8.9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7.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碗口微撇,深弧壁,圈足。通体施白釉,口镶铜釦。碗内光素无纹,外刻缠枝石榴纹。一侧为花朵,一侧为绽开的榴实,缠绕的枝叶将花与榴实连为一体。釉色白中略泛牙黄,局部有泪痕。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