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卿村的殇(上)

 另一面的海南 2023-09-04 发布于海南

三 卿 村 的 殇(上)

另 一 面 的 海 南

火山口下,古村群落都有着差不多的模样,灰涩的火山石被切或凿成方砖,从当初喷发时的可怖转换成为人类遮蔽风雨时的温情,人类没在“活下去”这件事上花去太多时间,他们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传承这件事上。
耸立在村口的安华楼是三卿村遗存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这座安华楼建于民国十九年,“安华楼”三字匾额的下方能看到一行落款:民国十九年庚午岁秋立,王政端撰书。

1930年的秋天,三卿村的王政端倡议全村合资合力建了这座碉楼,用于防御外来的侵犯。据村内的老者们说,这位王政端还是一位武师,曾是精武门的一员,回乡后自然便承担起了守护家乡之责,同时他还开馆授徒,堆放在村内的数十个有孔石墩就曾是他们练习的器具——三卿村从此有了自己的守护者。
建这座楼非常地有远见,楼建成后的第八年,也就是1939年,日本军为剿灭石山地区的抗日游击武装,组织多次武力进攻,在此期间这座碉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至今这些碉楼上仍残存有当年子弹穿过的弹洞弹痕,这很容易让我想起毛主席的那句诗: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江山,今朝更好看。”
这是三卿村遭遇的一次近乎灭顶的灾难,人口锐减,房屋被毁。这座安华楼,既是见证,也算是种凭吊。
安华楼的左右两侧需非常细心才能看得到刻有一副楹联,它解释了村名的来由:“三俊挺生济世安民光梓里,卿才蔚起经邦华国耀槐堂”。横批:“紫电清霜”
上联要求的是遇事要挺身而出,要济世安民,要扫一屋进而扫天下;下联则期望的是人才蔚起,经国安邦,要对得起王氏之宗三槐堂的族风门风。“紫电清霜”四字则出自《滕王阁序》, 更是将立志要济世安民的霹雳之风展露无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