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光岳楼:聊城的灵魂和象征,这几首写光岳楼的诗你知道几首?

 扈学秋 2023-09-04 发布于山东

光岳楼:聊城的灵魂和象征,这几首写光岳楼的诗你知道几首?



在美丽的江北水城,运河古都,两河明珠山东聊城,千年水上古城东昌府的最中央,有一座雄伟的古老的建筑——光岳楼。这座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当时的平山卫指挥陈镛为了东昌军事重镇的安危,把原来宋朝的土城墙改为砖石城墙,修完城墙之后,用修筑城墙剩余的木料在东昌最中央,修建了一座四层的楼阁,这就是后来名满华夏的光岳楼,这座楼见证了聊城的兴衰和发展。也成了聊城的灵魂和象征。

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关于光岳楼的佳作,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其中几首。

第一首先说乾隆皇帝的诗,乾隆皇帝下江南,多次登临光岳楼。写下了这首《登光岳楼记事》诗。

登临独慨俯青苍,祃文初呈小大荒。
民到于今歌大有,吏当时只念彼昌。
早闻倡议劳宸奎,二十余年作外题。
景物依然吾亦老,焚香再拜祝休祥。

其次,我们来看看明代诗人赵维舟的《登光岳楼诗》:

光岳楼高屹九州,天风云影共悠悠。

山河壮丽皆收尽,眼底千年壮志酬。

这首诗表现了光岳楼的高耸入云和历史的厚重。诗人站在楼上,俯瞰着聊城,感受着这座古城的韵味。

接下来是清代诗人沈德潜的《望光岳楼诗》:

望断天边云,登临光岳楼。

碧波环城流,翠林抱古楼。

这首诗则描绘了光岳楼的秀美景色。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光岳楼的美丽和宁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美好的时代。

还有一首就是给光岳楼起名字的李赞的诗。明弘治九年,考功员外郎李赞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共登此楼,望见33米高的古楼通体木构,莲柱倒垂、彩廊回环、玉顶雕栏、飞檐流瑛、华美无双,遂发出这样的赞叹。写下了《登东昌光岳楼》:

名楼临古道,百里见飞轩。

河光流晓日,树影散朝暾。
圣德今无外,何处是关垣。
他年幸奏赋,何以答君恩。

在明朝时期,北方很不稳定,所以光岳楼最开始是以军事目的修建的。开始建楼时,用的很多木料是当时修建城墙时剩下的,所以最早的名字叫“余木楼”。又因为通过敲鼓来报时报警,所以也被称为“鼓楼”,直到建楼100多年后,才有了正式的名字“光岳楼”。史料记载,明弘治九年,考功员外郎李赞到聊城,见此楼高壮极目,天下所无,但及今百年,尚寞落无名,因与当时东昌府太守金天锡商定,命名“光岳楼”,据说天气晴好的时候,站在楼上能看到泰山的南天门金顶,于是“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故命名为光岳楼,一直到如年,一直到未来名字都不会再改变了吧。

除了这些诗词,还有许多其他诗人也留下了关于光岳楼的佳作。这些诗词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光岳楼的赞美和敬仰,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历史画卷。

在光岳楼的诗词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才情和智慧,还可以领略到聊城的独特魅力。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的进步。如今,光岳楼已成为聊城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和探寻历史的痕迹。



竹影花香 莫负时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