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苗族葬礼:焚巾曲

 秘传水书 2023-09-04 发布于贵州

01

《焚巾曲》概况

《焚巾曲》主要流传于黔东南州巴拉河两岸的 台江县西北部排羊、台盘、方省一带,以及雷山县 个别村寨和凯里市东南部的苗族。这是老人寿终正寝之后举行的礼魂仪式所唱之歌,属丧葬类风俗歌。歌曲没有固定唱本,主要是根据死者生前基本情况与当地 地理位置来唱说,内容和结构大致相同。目前出版的《民间文学资料(苗族焚巾曲)》由王秀盈先生搜集,中国民研会贵州分会与贵州民族学院编印。

图片

苗族地区的封闭性导致这首歌在这些地方的称呼不尽相同。大 多数地区称为“hxak ped qub”。“hxak”是“歌”的意思, “ped”表“烧、焚”之意,“qub”即是“巾、帕”,连起来即是“焚巾之歌”;也有少数地方称之为“hxak ped hlat”, “hlat”表“绳子”之意,即“焚绳之歌”。因焚烧之物系为死者擦拭身体的布,有三根手指的大小,在苗族“像绳子一样的布”语境中,即可说“巾”,也可说“绳”,因此有这两 种 说法。而大多数地方的叫法和学者皆称为 《焚巾曲》,故以此命名。[1]

《焚巾曲》内容极其庞杂,吟唱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之久。它叙述了死者生前的成长历程和死后亡灵告别故土,顺着鬼师所 指之路一步一步回到“笙鼓地”及对“笙鼓地”进行详细描 述。其内容生动地描写了苗族人一生的成长历程,倾诉了苗族 人对生活的理想和现实欲求,反映了苗族人的恋爱观、婚姻观、生死观及其宗教信仰,这首歌无疑是一部伟大而经典的苗族民间宗教文学作品。

02

二、焚巾曲:开启笙鼓地之门

鬼师 (ghet xangs) 平时不 唱 《焚 巾 曲》, 而是在寿终正寝的老人抬上山后当天晚上方能唱。是“抢客”环节后的下一个重要仪式。届时宾客好友齐聚堂屋,主家准备好一张长桌置于中间,摆上煮熟的鸡鸭各一只,三杯酒及一个木升子;桌下放着装有送给鬼师一些稻谷及两张白布当作礼的一个笆篓,一个用给死者断气之时擦身的白布罩在盛有少许清水的木盆上。据说,在鬼师吟唱之时,把白布焚于木盆之上,所烧之处最后会显现牛、鸡、羊等等,而这些东西便是亡魂到 “笙鼓地”所赐予子孙之物。

图片

简单说吟唱《焚巾曲》仅是一场丧葬仪式,但其背后却隐藏着深厚意义。死者断气之前,是人;断气之后,三魂离体,成为游魂 (鬼);通 过 吟唱《焚巾曲》的仪式,为亡魂指路,回到 “笙鼓地”,成为永生的祖先。整 个仪式的进行充满着神圣性,其神圣性通过看得见摸得着仪式物品表现出来,而物件因仪式的神圣又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符号,两者相互作用。桌子上的鸡和鸭象征着与鬼师一同引领亡魂回归笙鼓地旅途中的向导;酒则意味着亡魂与现世人的离别酒;升子暗示着亡魂去到笙鼓地后装着大米赐予子孙的用具,也诠释了子孙对祖先能赐福的期望;最后那盆清水和白布,隐喻着死者必须洗净尘世间的一切,以洁净之身回到 “笙鼓地”与祖先相聚。[2]正是这些实物依赖于仪 式神圣性而拥有象征与隐喻的功能,实现了 “物”  “非物”、“世俗”  “神圣”的转变。

图片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一生中都要经历一些重要 关口,由一个生命阶段进入另一个生命阶段,这种 社会状态、社会身份的转变并非是轻而易举实现 的,而是需要经过分离  边缘  聚合三个前后 相继的阶段及于此相应的象征性仪式才能完成。”[3] 我们可以这样想象,苗族人死后成为祖先也要经历这样的过程。

第一,告别。在所有的物品摆放好,鬼师开始吟唱《焚巾曲》之前,这个时间段亡魂在现世中游荡,与其生前至亲及至物逐一作别。 “辞别亲人,告别子女,辞别房屋与房门,告别农具与家畜。留下游方场,留下田和地,留下灶房与池塘,留下他们养子孙。”这一阶段也正是范热内普所说的分离阶段。

第二,启程。鬼师给亡魂指路,引导亡灵归宿。正如《焚巾曲》 所唱:“新家(坟墓)  翻山越岭  台江台拱  排当山   仓门坳  鲁登寨  加甫冲  亚细河  青杠坡  栎树坡  榕江东  南利河  跋山寨(往东)  日出坡  平坦无垠的老家  鬼梁坡  笙鼓地”。这阶段是鬼师和鸡鸭的灵魂引领亡魂走在去“笙鼓地”的路上,也是现世与 “笙鼓地”之间的路劲。他们在这段路既非世间,又非 “笙鼓地”,是夹杂于两者之间,处于两者的边缘地带;同时,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亡魂在鬼师的指引之下,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日夜不停地一步一步走向祖先生活的地方。所走之路,也是黔东南苗族祖先从东方一路迁徙曾停留居住之地。歌中对亡魂所到之处以及祖先为何再次迁徙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描述,如在青杠坡时,先人因栽种没有收成而迁徙至台江;在榕江时因官兵的追赶而逃到榕江东;在跋山寨时因久居至土地贫瘠而再次搬家……通过这 种描述,无时不在跟人们诉说祖先生活的艰难,引起人们对祖先的感恩与共鸣的同时,也在向生者传递要辛勤劳作珍惜当下生活的信念。

图片

最后,抵达“笙鼓地”。鬼师之魂害怕自己被“笙鼓地”的“热闹”所迷惑,便告知亡魂:“我送你到天堂,送到我转回,回到我家屋,我活百多岁。” 《焚巾曲》唱到这里不仅意味着仪式即将结束,也象征着亡魂已回到“笙鼓地”,鬼师之魂也已回到肉身里,一切回归正常,归于“聚合”,整个仪式完成了“鬼   祖先”的转换。从此, 世间上将少了一个人,而笙鼓地则多了一个魂。因为亡魂已去肉体化,在“笙鼓地”中诞生,成为死者家人的祖神之一。

03

小  结

吟唱《焚巾曲》仪式象征着一个人在生活中真正的死亡,在 “笙鼓地”中得到永生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苗族人内心信仰的行为表达方式,更是以歌唱的形式把其信仰展现得淋漓尽致,把“笙鼓地”的信息传送给一堂之内的亲友。一个正常死亡的人,在现世中已经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作为他的家人一方面会为了亲人的离去而悲痛不已;另一方面,也因为鬼师把亡魂引向“笙鼓地”那个极乐世界而感到喜悦,让家人从悲伤中度过。

参考文献:

[1]罗义群.苗族丧葬文化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2]杨培德.走向神圣世界的歌颂——对苗族丧葬仪式唱颂<焚巾曲>的诠释

[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f6c7eb010fl5.html.2013

注:图片和视频皆在台江县南瓦村拍摄。

图片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小编 | miaozuwhg

来源:我们的苗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