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兰州家长 2023-09-05 发布于甘肃

1950年代,英法退出中东舞台,美苏趁虚而入,不断扩大各自的影响力。

彼时的中东国家,大致分为两个阵营。

一方是得到美国财政和军事支持的“巴格达条约组织”国家。

有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伊朗。

美国之所以出钱、出力搞这个组织,意在拉拢中东国家围堵苏联。

另一方是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1954年,纳赛尔出任埃及总统后,为了搞经济建设和军事改革,曾一度向美国求援。

美国当时有意拉拢埃及,但又不愿意放弃对以色列的支持。

权衡再三,美国便提出了很苛刻的“入伙”条件。

即美国可以提供资金援助,但前提是埃及加入“巴格达条约组织”,抑制苏联南下;并与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

对此,纳赛尔断然拒绝,随后倒向了苏联。

1956年7月,出于报复,美国撤销贷款承诺。

纳赛尔立即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用其收入填补资金短缺。

这惹得英法恼羞成怒,遂纠集以色列发动了第二次中东战争。

战争的结果我们都已知道:埃及军事上输的一塌糊涂,但政治上赢麻了。一举奠定了阿拉伯世界首领地位的合法性。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赫鲁晓夫访问埃及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苏联加强了与埃及的合作。

赫鲁晓夫不仅大手一挥,补充了埃及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的全部武器损失。还派出一千多位工程师和百亿资金,向埃及援建了70多项工程建设。

这其中最著名的项目便是阿斯旺大坝。

1956至1964年间,堪称是埃及与苏联的蜜月期。

埃及需要什么,苏联就给什么。

然而,在蜜月的背后,苏埃两国的关系,却是貌合神离。

究其原因,是纳赛尔与苏联领导人的诉求并不相同。

二战后的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通过一场政变就轻松完成了新旧政权的更迭。

埃及就是如此。

纳赛尔在领导革命势力推翻法鲁克王朝期间,几乎没遇到阻碍,很轻松实现了改朝换代。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这样的革命,有好的一面,如国家可以最快速度恢复秩序,百姓不用遭受战火。

但弊病也很明显,那就是“得国太易”,新的国家机器缺乏一个重塑、夯实的基础。

就拿埃及来说。

由于改朝换代的速度太快,纳赛尔可以说是毫无准备,毫无基础,就被推上了高位。

在这种情况下,纳赛尔要想带领埃及实现现代化,领导阿拉伯世界打败以色列,他就必须妥协。找一个国内、国外各派势力都能接受的主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自己的统治基本盘。

而这个团结统一的主义,就是阿拉伯民族主义。

在民族主义的大旗下,埃及内部得以稳定,纳赛尔在阿拉伯世界的声望如日中天。

出现了很多在今天的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一幕。

比如1958年,当叙利亚和也门陷入内乱时,两国革命势力想到的解决方法,居然就是请纳赛尔来当自己国家的老大。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1958年,埃及、叙利亚和北也门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以阿拉伯世界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主义有它存在的道理。

但在苏联领导人看来,宣扬民族主义就是妥妥的造反行为。

一个主张民族主义,一个反对。

如此一来,就使得苏联在与埃及合作的过程中,经常是自说自话。

你说前门楼子,我说跨过轴子,压根聊不到一起去。纳赛尔不接受苏联的摆布。

1964年之前,赫鲁晓夫奉行“不是我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的外交理念。

基于此,苏联和埃及尽管私下不和,但矛盾没有公开。

可到了1964年,随着赫鲁晓夫下台,苏勋宗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与埃及的矛盾也愈演愈烈。

勋宗这个人,唯我独尊,崇尚“爸权”理念。

对他而言,国际关系只有一种考量,那就是“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勃列日涅夫认为,埃及具有“不可控性”,对苏联在埃及的巨大投入的效果很不满意。

他希望找个机会,在埃及驻军,建立军事基地,彻底控制埃及。

很快,勋宗心心念念的机会就来了。

1964年,叙利亚、约旦与“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也就是新闻中经常提到的“法塔赫”,在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

决定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对此,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也表示支持。

而这对以色列来说,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问题。

同年11月,以色列派出空军轰炸了约旦河上游。

叙利亚和约旦判断,强行实施计划,必然会引起战争,便放弃了该项计划。

不过,放弃不等于认怂。

1965年1月,在叙利亚的支持下,“法塔赫”领导的巴勒斯坦游击队开始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袭击。打响了巴勒斯坦人武装反对以色列占领的第一枪。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对于法塔赫发动的袭击,纳赛尔并不感兴趣。

一方面,法塔赫由叙利亚在幕后扶持,无论袭击成果如何,都与埃及无关。

另一方面,埃及的军事改革还未完成,纳赛尔推算,至少还要等五年,埃军才有能力与以色列兵戎相见。

基于这两方面的因素考虑,当时的纳赛尔为了不刺激以色列,采取了谨慎策略,尽可能避免爆发战争。

应该说,这是明智之举。

然而,就在纳赛尔踩刹车时,叙利亚国内发生政变,贾迪德和哈菲兹·阿萨德掌握了叙利亚的统治权。

这两人都是激进派。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哈菲兹·阿萨德

1966年7月,在叙利亚方面的公开支持下,法特赫对以色列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袭击。

一时间,以色列人员伤亡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破坏严重。

以色列总理艾希科尔很愤怒,声称要报复。

面对日益紧张的局势,叙利亚自知无力单挑以色列,于是开始向埃及求助。

此举,相当于把纳赛尔架在火上烤。

支持吧,意味着埃及也会面临以色列的报复。

不支持吧,外界又批评见死不救,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地位必然会受影响。

思来想去,为了阿拉伯世界的团结,纳赛尔只好与叙利亚签订了共同防御协定。

按照协议规定,一旦以色列进攻其中一国,另一国必须予以支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叙利亚的问题刚刚解决,约旦又开始作妖。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约旦国王侯赛因·伊本·塔拉勒

虽然都是阿拉伯国家,但埃及与约旦的政体不同。

埃及是共和制,约旦是君主制。

自从埃及革命后,约旦、沙特等国就对埃及采取敌视政策,生怕革命之火烧到了自家。

1966年11月3日,以色列军队袭击了约旦的萨穆村的游击队基地,给游击队造成了74人伤亡的损失。

事发后,约旦媒体大肆宣传,不是骂以色列,而是针对埃及。

说巴勒斯坦人民正在流血,可纳赛尔领导的埃及,却无所事事,不敢出头。

当这种拱火言论传到埃及国内后,瞬间引发轩然大波,埃及民众群情激愤,要求纳赛尔必须有所行动。

无奈之下,纳赛尔只得顺应民意,出兵西奈半岛,接管了位于埃及和以色列两国之间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的防区。

1967年5月,见袭击事件没完没了,艾希科尔再次放出狠话:“为了杜绝袭击事件的发生,除了对叙利亚行使武力外别无他法。”

5月10日,勃列日涅夫和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顺水推舟,制造了一个假情报,称有确切情报证明,以色列正在北部集结兵力,准备攻打叙利亚。

消息一出,艾希科尔慌了,他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竟然引发如此大的反应。

实际上,以色列并不希望开战。

因为美国此时正陷入越战泥潭,以色列担心美国不能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

为此,以色列方面再三要求苏联大使到现场调查,澄清以色列并未集结兵力。

但遭到苏联大使拒绝。

苏联仿佛铁了心地就想让这场战争打起来。

在得到苏联的假消息后,纳赛尔的真实想法,不得而知。

但在民意裹挟下,他已经没退路,这仗不想打也得打了。

5月22日,纳赛尔下令封闭以色列的重要出海口蒂朗海峡。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以色列之所以同意与埃及议和,有一个关键条件就是埃及不得封锁蒂朗海峡。

现在埃及公然毁约,其意图再明显不过。

为了掌握主动权,以色列决定先发制人。

从1957年开始,以色列就为接下来必然要爆发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做准备。

美国也向以色列提供了36亿美元的资金补给。

经过十年发展,以军由10万人扩充至25万。

拥有1000辆坦克、1500辆装甲车和290架飞机。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5月27日,见以色列要动武,约旦也不敢再拱火了。

三天后,埃及与约旦签署共同防御条约,商定一旦战争爆发,两家一起出兵,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以色列。

约旦决定参战后,阿拉伯联军兵力达到32.8万,拥有2300辆坦克,900多架飞机。

但是,阿拉伯联军兵力分散,首尾难以兼顾,以军可以攥紧拳头,逐个击破。

6月3日,以色列放出假消息,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纳赛尔。

纳赛尔以为战争不会爆发,对以军接下来的突袭缺乏防备。

6月5日,在留下12架战机担任本土防空任务后,以色列空军全员出动,首先轰炸了埃及境内的10个机场。

由于埃及的时区比以色列晚一个小时,以军战机出动时,埃及那边还在忙着进行夜班与早班的交接工作。

因而这次轰炸,让埃及空军猝不及防。

190架飞机还没起飞,就被击毁在机库里。

另有100多架战斗机在战斗中被毁。

这些战机是埃及花十年时间攒下来的。结果仅一个上午,就被以军打回原形。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以色列军突袭西奈半岛

轰炸了埃及后,以色列空军又马不停蹄,转头去突袭约旦和叙利亚。

当天下午,叙利亚和约旦的空军也遭到毁灭性打击。

这一天的轰炸,阿拉伯国家损失战机440架,以军仅有20多架飞机被击落。

在空袭后的半小时,以军5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向西奈半岛发起大举进攻。

按照约定,约旦出兵支援。

实际上,约旦最初不愿意参战,但埃及提供的假情报让约旦动心,遂宣布参战,向耶路撒冷新城发起炮击。

假情报?哪来的假情报?

难道纳赛尔为了打赢战争,连脸都不要了?

自然不是。

当时埃及军队的最高副统帅叫阿密尔,纵观此人的一生,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才不配位,必遭其累”。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阿卜杜勒·哈基姆·阿密尔

6月5日的轰炸,阿密尔明知道损失惨重,却谎报军情,对外宣布击落敌机80多架。

消息一出,埃及举国欢腾,约旦也被错误情报误导,派兵出击。

结果,以军两个方向同时挥拳。

不仅横扫西奈半岛的埃军5个师,还痛击了4万约旦军队。

6月6日,位于约旦河西岸的约军司令部遭到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被迫撤到东岸。

当日深夜,以军地面部队对耶路撒冷发起了猛烈攻击,

6月7日上午,以军推进到犹太教中著名的哭墙脚下。

约旦兵败如山倒,向联合国发出停战申请,以色列同意停火。

但停火前,以军已经夺取了约旦河西岸的全部地区。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以色列军突袭约旦河西岸

约旦挨揍时,纳塞尔通过国外电台报道,这才得知真实情况。

愤怒之下,纳赛尔跑到司令部找阿密尔兴师问罪,却发现这家伙已经“疯了”。

他把自己关在司令办公室里,拒绝和参谋们接触,一心一意修建一座炮台。

见阿密尔精神不正常,后知后觉的纳赛尔也只能吞下失败的苦果。

6月8日,以军攻至苏伊士运河西岸。

原本作为埃及内河的苏伊士运河,成了埃及与以色列的界河。

同一天,以色列将矛头指向叙利亚,决心拿下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的一条狭长山地,这里居高临下,还有一条公路可以直通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

如果戈兰高地被以色列拿下,大马士革的一举一动就都在以军的监控之下了。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为了拿下这处战略要地,以色列在叙利亚已经宣布停火的情况下,还是发动了攻击。

经过一天战斗,以军轻松控制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区。

6月10日下午6点30分,以色列宣布停火。

叙利亚丢掉戈兰高地后,在联合国控诉以色列不讲武德。但没有下文。

时至今日,戈兰高地依旧被以色列控制着。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从突袭到宣布停火,仅用六天时间便拿下6.5万平方公里土地。

这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闪击战,让阿拉伯世界颜面尽失。

也让纳赛尔陷入了其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6月10日,纳赛尔在广播中宣布接受安理会通过的停火协议。

在宣布停火的同时,纳赛尔还当场辞去了一切公职,表示愿意为战败负全部责任,准备听候人民的审判。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听到消息,埃及百姓如同晴天霹雳,数十万人冲到总统府,恳请纳赛尔收回辞呈。

第二天,埃及国民议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此事。

开罗十万市民堵在国会门口,威胁议员,如果纳赛尔不能留任,就别想出这个门!

最终,经过投票表决,国会否决了纳赛尔的辞职申请。

纳赛尔的辞呈被驳回后,阿密尔也假模假样,提出了辞职。

他与纳赛尔是多年战友,本以为纳赛尔会卖他面子。

没想到,纳赛尔却当即批准了。

事后,鉴于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控制埃及主要的产油区。苏伊士运河也关闭,导致埃及外汇收入锐减的不利局面。

纳赛尔对军政机构进行改组,这引起一些高级军政官员的不满。

阿密尔趁机造势,发动政变,遭到镇压。最后自杀而死。

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归还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侵占埃及等国的领土,但同时也要求阿拉伯国家承认以色列的独立与安全。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阿拉伯国家拒绝接受决议,以色列也拒绝归还土地。

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支持以色列。

为此,埃及与美国断交。

随着埃及与美国彻底撕破脸,纳赛尔再想重整旗鼓,也只能依靠苏联了。

勃列日涅夫同意继续援助埃及,但条件是苏军必须在埃及建立军事基地。

纳赛尔没有选择余地,只好接受。

很快,大批苏联援助的先进装备交付埃军。

但随之而来的,是2万苏联军事人员和顾问。

至此,埃军中遍布苏联顾问,武器也由苏联顾问控制。埃及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主权,几乎沦为苏联的卫星国。

这让纳赛尔的威望大跌。

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也不复存在。

1970年9月28日,纳赛尔去世。

10月,萨达特继任埃及总统。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一挑三,六天时间击溃30万大军

萨达特

早在担任副总统时,萨达特就不信任苏联,但为了获得援助,他又必须虚与委蛇。

在对待以色列的问题上,萨达特很纠结。

继续与以色列敌对,显然不利于埃及发展。

但与以色列讲和,别说阿拉伯世界不答应,他也无法向埃及民众交代。

而更尴尬的是,以色列极度蔑视包括埃及在内的整个阿拉伯世界。对萨达特的和平提议不屑一顾。

面对这种情况,萨达特决心以战求和,用一场胜利迫使以色列坐下来谈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