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浙地》杭州西湖何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岁月凉烟 2023-09-05 发布于浙江

《行走浙地》杭州西湖何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杭州西湖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许多人会问:杭州西湖何以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这对西湖意味着什么?对中国园林意味着什么?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肇于公元九世纪、成形于十三世纪、兴盛于十八世纪、并传承发展至今。杭州西湖景区包括大类景观组成要素: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整体格局、著名的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内涵丰富的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这些自然风光与人为景观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突出的精神价值,划入西湖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区面积约四十三点三平方公里。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要弄清杭州西湖何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首先要弄清楚“文化”和“文化景观”的概念。

任何事物只要沾上文化”,就会让人觉得带着些书卷气,何况若大的西湖及其景区。对于文化的诠释,古今中外的解释很多,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词成锦绣谓之文,衍而泛之谓之化”;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有人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对文化理解是:“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艺术以及社会成员的每一份子所获得的一切技能和习性”。对于文化一词的注解,各种文化本身和研究各种文化的学者,都有着众说纷纭而又殊途同归的解释。不过笔者比较赞同社会学家们对文化一词的诠释,即: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所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这些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

一项专题文化的形成应当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其本身是否具有文化属性,是否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二是是否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杭州西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观毫无疑问已深入人心。其意义体系在物质形态上的具体化,那就是自公元九世纪以来人们对西湖的人为建设、改造和赋予西湖无限的文化内涵。如此,西湖作为文化景观,其属性已经具备了,这是形成一项专题文化的前提条件。而形成文化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即是由一种文化本质而产生和形成的,具有文化素质的气氛与外部环境,具备自身结构而又能对外界产生影响,有着发展、继承和延续的一种体系”。例如西湖文化圈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人们为西湖写作大量的诗词;为西湖编织了大量美好的神话故事;人们为西湖各景区景点取的名称;大批量的游人从世界各地来西湖游览等等。这一切就构成了西湖的文化和文化氛围。

文化景观一词,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在一九二五年发表的专著《景观的形态》一书中首次提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在地理学界普遍应用。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人类在地表活动的产物,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地理学中,景观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自然景观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类活动影响或受这种影响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综合体。文化景观则是指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和具体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在人的作用下形成的地表文化形态的地理复合体。历史时期以来为人类活动所塑造并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景观。

文化景观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世界遗产”中的首先列入的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五类

杭州西湖均:“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我国多湖泊,但还没有哪一个湖泊能象杭州西湖一样美得这样出名,也美出如此多的故事。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杭州西湖写下了无以计数的诗、词、歌、赋,把个西湖描写得婀娜多姿,入木三分。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杭州供职,具有诗人气质的白居易离任时:“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

扬万里夸赞西湖:“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苏东坡感叹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毛泽东则道西湖:“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这些名人佳句既表现了杭州西湖的美,也表现了人们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特别是苏轼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首赞西湖美景的诗,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第二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诗人的诗中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那样的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都一样的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苏东坡不愧为大诗人,这首写西湖的诗概括性很强,诗中描写的不是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白居易更是:“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西湖的每一处景点基本都是人为景点,而且每一处景点都有很多故事、传说和历史。这种人为的文化景区在中国并不多见。

杭州市政府杭州西湖申遗文本中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定义为:“十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是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名湖,曾对十八世纪东亚地区的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审核杭州市政府的“申遗”报告时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杭州西湖进行实地考察评价后得出结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总面积为3322.88公顷,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大要素组成。该景观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成为景观元素特别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

整个西湖文化景观是在大自然提供的物质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凝聚物,而且与人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

按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凡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级的名胜,可接受“世界遗产基金”提供的援助,还可由有关单位组织游客进行游览。由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能够得到世界的关注与保护,提高知名度并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杭州西湖可以说自宋朝苏东坡对西湖进行改造以后,使西湖成为真正的人为景观,如今,西湖成为了世界遗产,成为了文化景观,西湖又迎来了千年以后的又一次发展机遇。

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西湖文化景观亦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