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指肠上皮内肿瘤的绒毛的白色变化

 武传祥 2023-09-05 发布于江苏

  在十二指肠上皮内肿瘤中可以高频率地观察到绒毛的白色变化(图1)

图片

  这种表现在筛查上皮内肿瘤时非常重要,是腺瘤和早期癌的特征性表现。田中等认为绒毛的白色化是因吸收上皮细胞内的脂肪粒而产生的,肿瘤化引起脂肪粒过度合成和分泌是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脂肪粒可以通过苏丹(Sudan)染色、油红(oil-red)染色、亲脂素(adipophilin)染色进行确认(图2)

图片

  肿瘤化的上皮可以看到很高频率的阳性,而非肿瘤化的上皮则是阴性的。Yoshimura,Goda等对十二指肠肿瘤的白色化上皮进行亲脂素染色,发现脂肪的沉着部分并不在绒毛间质,而是在上皮细胞内,将其称为牛奶白色样黏膜(milk-white mucosa)。NBl放大观察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这种白色表现,八尾等将其命名为白色不透明物质(whiteopaque opaque substance,WOS),认为在全消化道都可以观察到。绒毛的肿瘤化所形成的表现与滤泡性淋巴瘤和淋巴管扩张所看到的白色表现,它们的形成机制是不同的。尤其是淋巴管瘤中看到的大的颗粒样白色表现称为散布性白点,弥漫性的发白改变称为白色绒毛。

  球部上壁可见隆起型病灶,病灶整体可见绒毛白色化(图3)

图片

  NBl非放大像,病灶白色化更加明显(图4)

图片

  十二指肠腺瘤上皮细胞内可见褐色的亲脂素阳性细胞,而在非肿瘤部则观察不到(图5)

图片

  肠淋巴管扩张是由于淋巴流的滞留导致的肠管黏膜或肠系膜中淋巴管扩张。淋巴流的滞留使淋巴液呈乳糜性,乳魔中含有蛋白质、脂肪和淋巴细胞。内镜下由于滞留的乳糜性淋巴液而呈现为散在分布的白点或白色绒毛或白色小石状改变。由于黏膜上皮没有异常,所以放大观察下可见被均一绒毛边缘上皮包围的乳糜性淋巴液。另外,黏膜表层蛇形的圈状血管由于乳糜的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清晰可见。组织活检时有时肉眼可看到乳糜性淋巴液的流出。

​  有报道发现健康人摄取脂肪4小时后,十二指肠黏膜中也可以看到淋巴管扩张,在14小时后消失,所以在正常脂肪吸收过程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现象,大多数情况是没有病理意义的。

  如果淋巴管内压力上升导致淋巴管壁破裂,使含有蛋白质的淋巴液流到肠管,会引起吸收不全或低蛋白血症,表现为渗透性腹泻、脂肪泻、水肿、腹部膨隆等蛋白质漏出性胃肠炎的症状,典型的病例中可见十二指肠黏膜整体呈水肿状。引起上述状态的疾病中,原发的有先天性淋巴管形成不全、胸导管闭锁,继发的有恶性肿瘤、丝虫病、缩窄性心包炎、右心功能不全、肝硬化等基础疾病,实际在临床中发生的概率非常低。

​  白光常规观察,球部至降部整体可见弥漫性散在分布的白点
图片

  接近观察,可见一部分环状皱襞(Kerckring皱襞)呈水肿状肥厚,特别是皱裂上方的白点更加集中分布
图片

  靛胭脂喷洒后图像,白点处看不到明显的凹凸不平
图片

  NBI放大观察,肿大的绒毛内可见相当于淋巴液潴留的白色部分,也可见黏膜表层蛇形的圈状血管
图片

活检标本

图片

参考书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