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聞鍾記郵 | 145岁的大龙邮票

 新用户1656D5Tm 2023-09-05 发布于河北






聞鍾記郵(4690)145岁的大龙邮票


不曾想过有那么一天会踏进集邮的缤纷世界,并且能坚持40多年。于是那些精彩的邮票占据了大部分的业余生活。最初尽管是觉得好看,只是单纯的欣赏。在这个圈子中呆的时间久了,不由自主会雪照邮票背后的故事,于是知道了大龙邮票、小龙邮票、蟠龙邮票、万寿邮票、红印花邮票、光复邮票、共和邮票、帆船邮票、政协邮票、国徽邮票、金猴邮票以及他们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家国情怀。

对于中国邮票而言,145年前的1878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因为这一年,近代邮政出现在中国,虽然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邮政,属于海关试办时期,但新鲜的运营模式迅速打破了近三千年的邮驿制度,为中国的通信改革吹进了一阵清风。伴随着阵阵清风的就是《大龙》邮票的横空出世,开启了邮政在中国的试办时期,直至1896年国家邮政的正式诞生,并从1897年起正式建设邮政网络并投入运营。

随后经历了大清邮政(又称帝国邮政)、中华邮政、中国人民邮政(中国邮政)的不同时期,但也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其实质都是为民众服务,提供邮件的寄递。其中最值得邮政骄傲的就是邮政独特的产品——邮票。这种诞生于1840年5月1日,印着图案、面值的小纸片伴随着《一便士均一邮资法》的实施,很快风靡世界,不但成为邮政纳付邮资的标志,也诞生了一种新的爱好——集邮。

当近代邮政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的时候,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也紧跟世界的潮流,不但诞生了邮票,出现了邮政,也出现了集邮的爱好,并在1914年加入了万国邮政联盟。大清邮政虽然不是万国邮联成员,但在1902年与国外多家邮政签署互换邮件协议,使得中国寄往国外的邮件也可以畅行无阻。于是在早期帝国邮政寄往国外的邮件尤其是信函和明信片上,需要加贴外国邮票,才能寄出国门,1902年之后的邮件上就没有这种现象了。

算来从海关试办邮政,发行《大龙》邮票为开端,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牛庄(营口)这5个城市设立邮政机构,办理邮政业务,出售邮票。根据已知的文献,只知道是7月开始发行《大龙》邮票,至今也未能查清是哪一天,于是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只是定位到了1878年7月。研究中国的第一套邮票,也成为了集邮界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在今年7月,国内集邮界的许多人士齐聚在天津邮政博物馆,以研讨会的形式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45周年,来自天津、北京、河北的专家学者20约人参加了研讨活动。有幸收到了天津郭士江先生寄给我的明信片,记录下本次的津门邮事。如今的天津邮政博物馆,就是145年前的津海关,正是在这里设置的邮局,与国内的另外4个城市,销售了中国的第一套邮票。从而推动了近代邮政在中国的创办与发展。

2016年1月底,首届京津冀集邮文献站在天津邮政博物馆举办,作为邮集参展者第一次走进了这座百年前的邮局,参观了馆内的展览,也了解这座博物馆的百年沧桑。看着明信片上“大龙邮局”的风景日戳,还有“大龙邮票在津发行145周年”纪念邮戳,都是以“大龙”邮票上的图案为蓝本,展现了中国龙的霸气。以前还想着有机会也买一枚《大龙》邮票,随着集邮阅历的增长,在确立了自己的既有方向之后,对于《大龙》邮票的渴望没有之前的迫切,不论有与没有,开心最好。虽然没有大龙和小龙,至少我有《蟠龙》邮票,还有加贴了《蟠龙》邮票的实寄封和明信片。

大龙邮票之后的145年间,邮票越印越精美,集邮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邮政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也许“大龙”邮票不会想到,小小的邮票竟然成为了国家名片,成为了国家外宣的一种方式,成为了不同阶层人们喜爱的小型艺术品,成为集邮者学习知识的另外一扇窗口,集邮成为了风靡国内外的一种爱好,令人欲罢不能,借用《神雕侠侣》中的一句改编台词:集邮册中初相遇,一见邮票误终身。

(资料参考网络)

闻锺集邮

有图有真相


关于闻锺集邮

与闻锺集邮有关的


作 者 简 介

 杨文忠:

      笔名闻锺,供职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邢台市分公司,从事邮政工作39年。集邮写作20余年,在《集邮》《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上海集邮》《河北邮政》《河北集邮》《文献集邮》《觅邮》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集邮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