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最好的状态:心有山水不造作,静而不争远是非

 茂林之家 2023-09-05 发布于湖南

01

心静了,事就顺了

心静,闲暇养心;

心不静,闲暇则可能放大烦恼。

闲着,无所事事,也不快乐,容易消耗能量。

看似闲着,实际上,心,并没有真正在“休息”

觉察起心动念,你会发现,本无必要挂怀的琐碎,也因闲暇而容易被放大,陷入这样的“泥潭”里,越抵抗,越挣扎,就越浑浊。

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并不真正是ta自己,而是被拉扯、被牵绊、被分离、被外力所缚,心不得自由。

没有平静,就看不清自己,也难以看清外界。

你感觉疲惫、力不从心,都源于——你的内心根本静不下来。

听过一句话,“废掉一个人,就让他一直闲着。”

我们会发现,在职场中,工作不养闲人;

在生活中,忙碌与闲暇也不可能平衡,因为我们大部分时间,用来提升能力、创造价值。

有时候,你或许一整天,都感觉自己忙忙碌碌,却不知为何奔忙。

另有些时候,闲着,却总想忙点什么。

真正的闲暇,似乎只在修行人的心中,心有山水,静而不争。

一个人能静下来,有静气,你会发现,他能容易把事做好,也更容易被好运眷顾。

因此,静一分,就有一分的欢喜。

忙碌也好,闲暇也罢,把这颗心安顿好,让灵魂保持宁静,心静了,事就顺了。

02

方向清晰,内耗就少了

如果一个人有比较清晰的方向,忙碌非但不消耗能量,反而能生发出力量。

真正消耗人的,其实是鸡毛蒜皮,是分歧,是偏见,是杂念……

足够专心时,发现自己一整天可以做好多事,写外约稿,写知乎问答,看书,洗衣,做饭,写日记,素材整理等。

最好的状态下,一天可以写作一万字以上,看近三分之一的书。而琐碎的事情,也只需要抽空迅速完成就好,根本不会形成干扰。

心神不宁时,即便是没什么人或事影响,注意力也很容易被分散,效率降低。

所以,做事情有无效率,与外界干扰有关,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在。

习惯于向外归因,就会偏离内在自我发展的主线。

向内归因,则有机会达到更好的状态,发挥出更大潜能。

近期朋友分享了一段话:

“能在逆境中保持内核稳定的前提,就是需要专注在一个比逆境更大的课题/目标上。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拥有一个凌驾于鸡毛蒜皮之上的课题/目标,那么你就会有更大的概率不被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和烂人烂事所牵绊和消耗。

但如果你没有找到这种能让自己专注的课题/目标,那么你就非常容易被烂人烂事、鸡毛蒜皮和正在发生的逆境完全占据自己的心智。”

专注于一个比“逆境”更大的课题/目标,就是我们更需要去关注的,去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事。

当你不再被困于原地,而是集中所有精力,去完成那件更重要的事,成长已然在发生,好运也在路上。

不断去“拔高”自己生命的维度,哪怕你此刻深陷泥沼。

最近,我重新理解了“生命本无意义”。

生命的本质是虚空的,不是叫我们摆烂,而是看清真相后的不执念,不执念于任何人说什么话,不执念于任何一段关系,甚至任一时刻。

但有生之年,我们仍需赋予这生命以意义,让自己活得尽兴,尽力尽心之后,释怀所有。

03

生命的终极意义,是自我实现

读到蒋勋老师讲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看到了一种生命的热情和张力。

曾经在课本上学到的一层含义是“牺牲、付出、奉献”,有一种感动在里面;

而今学到的另一层含义,则是生命本身的“燃烧、绽放、自我完成”,是另一种饱满的生命状态。

前者是为别人,后者不为任何人,只是将自我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到极致。

仔细想来,我们人生的主要课题,不就是“自我实现”么。

我们终其一生,其实都在向这个目标靠拢,抵达的方式有别,但殊途同归。

无论是养育子女,还是养小植物、小动物,本质上还是在辅助自我实现。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难发现,现实中会有一些父母,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被寄予厚望的子女,他们所背负的,不仅有自己的梦想,还有父母的期望。

但子女其实并非父母的续集,他们也当活成真正的自己,有自己的人生。

像一根蜡烛那样,不追问意义,不断地燃烧,燃烬则完成。

生命本就处于一种巨大的虚空里,但活着,便要主观赋予这“空” 以某种意义。

于是不断地燃烧,将这副皮囊与灵魂付之一炬。

燃烧,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状态,不为一个结果,而是自我实现(完成)。

有生有灭,有始有终。生则尽力,死得其所。


作者:素履,90后女,善许光阴,素履以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