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文观止》读不下去,我帮你(6)——臧哀伯谏纳郜鼎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9-05 发布于天津

温馨提示:

学习本文,一定要做减法。

本文生字很多,但这些生字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都非常低,简单了解即可,不要花太多时间去学习。比如黼黻,我们知道它是古代礼服上的花纹就行了,至于是黑白相间斧头形花纹,还是黑青相间弓形花纹,那是专家的事,不是我们爱好者该干的活儿,没有两把刷子不要跟专家抢饭碗。

我们要学以致用,拿一把屠龙刀,学一身屠龙技,有啥用!学古文,重点是掌握高频字词的常用义以及古今意义差别比较大的字词。

记住,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一、历史常识

1、孔子六世祖奶奶引发的弑君大案

春秋时代,诸侯国都视鼎为国家重器,宋国为什么要把郜大鼎(宋灭郜,取得郜大鼎)拱手送给鲁国呢?这得从宋国发生的一件弑君大案说起。

华督是宋国太宰,行政主官;孔父嘉是宋国司马,军事主官。

华督在路上碰到了孔父嘉的妻子,被其美貌吸引,远远地看她走过来,又一眼不眨地把她送出老远,哈喇子流了一地,然后咣当一声撞到了电线杆上。华督揉着脑门儿,冒出一句河南标准方言:“这妮儿长的真带劲啊!”

华督起了坏心思,怎样才能把这个美人弄到手呢?

此时宋国国君是宋殇公,这是个穷兵黩武的家伙,在位十年,跟其他诸侯国干了十一仗,老百姓苦不堪言。

华督便在国内散布流言,说宋国之所以连年战争不断,打成了现在这个烂摊子,都是孔父嘉造成的,他是军事主官,应该为此负责。受了蛊惑的普通民众,冲进司马府,把孔父嘉剁成了肉酱,孔父嘉的妻子自然到了华督手中。

孔父嘉是宋殇公宠臣,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宋殇公岂能善罢甘休?华督决定买一送一,搞个促销套装,捎带着把宋殇公也宰了。

华督弑君引起了郑国、齐国、鲁国和陈国的联合干涉,四国陈兵宋国边境,要求严惩凶手。华督为了息事宁人,给四国送了重礼,四国退兵。郜鼎就是华督送给鲁桓公的贿赂。

讲什么道义廉耻,说什么严惩凶手,全是幌子,背后都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不给好处就大兵压境——国君被杀,这还了得?给了好处就马上撤兵——宋国国君被杀,跟我有一毛钱关系吗?

声势浩大的讨贼行动虎头蛇尾,成了半拉子工程。这次讨贼行动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成了霸主带一众小弟联合干涉他国内政的标准模板,晋国干这种事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还时不时搞点创新,创新尺度之大令人咋舌,让我这个生活在2600年后的普通人都为它感到害臊、脸红!

孔父嘉的后人逃到了鲁国,并在鲁国扎根,大约160年后,孔子在鲁国出生。孔父嘉就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的妻子就是孔子的六世祖奶奶。

另外说两句,《左传》中描写华督见到孔父嘉妻子的场面,就两句话,“目逆而送之”、“美而艳”,后世对此讨论颇多,《左传》也因这种简洁明快的叙事方法被后世视为文学典范。

《左传》还用“美而艳”形容过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公子鲍(宋文公)。公子鲍美艳到什么程度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美艳到他的奶奶忍不住想和他私通!你说这都叫什么事儿啊!他的奶奶就是宋襄公夫人,宋襄公虽然窝囊,但他的夫人可不是善茬儿,非常生猛,宋国公族被她杀了个遍,以后我们还会聊到她。

2、鲁国臧氏声名远扬,代代有贤人

本文最后,“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意为臧孙达的后代应该会在鲁国长享禄位吧!

《史记》记载鲁国历史,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这句话给我们一种错觉,好像在鲁国政治舞台上,除了公室,就是三桓。其实,和三桓并存的还有臧氏家族,在臧文仲时期,臧氏家族的势力还要远强于三桓。

鲁国臧氏一族群英荟萃,人才辈出,且多知书达理,为人刚毅正直。下面我们重点说一下臧文仲,其他人限于篇幅,一笔带过。

臧僖伯:

臧氏始祖,鲁隐公、鲁桓公的叔叔,我们知道他是因其谏隐公观鱼。

臧哀伯:

臧僖伯之子。我们知道他是因其谏桓公纳郜鼎。

臧文仲:

臧哀伯之孙。从公元前683年至公元前617年,历任庄、闵、僖、文四朝,时间长达66年。

他熬死了春秋五霸中的四霸,见证了齐桓公的始霸、称霸和霸权衰落,见证了晋文公一战定霸的城濮之战,见证了宋襄公沦为笑柄的泓之战,见证了秦穆公兵败崤山和称霸西戎,如果老天再给他20年,他会见证楚庄王一鸣惊人、称霸中原的邲之战。

臧文仲是春秋中前期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见证者,这样的履历,在春秋历史中找不出第二人。

臧文仲是鲁国一代贤人,《左传》表现臧文仲之贤,主要通过记其言而非记其事。“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意为臧文仲死后,他说过的话世代流传,具有不朽的价值,这是对臧文仲极高的评价。

臧宣叔:

臧文仲之子。臧宣叔之时,三桓势力已大,凌驾于国君之上。臧宣叔刚毅正直,敢于直面执政季孙行父,揭露其虚伪面目,怒责其小人之心。

臧武仲:

臧宣叔之子。臧武仲生性正直,不逢迎当权的季孙氏,一生多次猛烈抨击季孙氏,最终被赶出鲁国。

现在,从百家姓来看,臧姓不算大姓,排200名以后,全国人数大约38万(网上数据,不一定准确),历史上有名的如燕王臧荼、三国名将臧霸、南朝史学家臧荣绪,还有现代诗人臧克家,其他的我也不知道了。我想臧姓应该山东省居多,毕竟那里是臧氏发源地。

二、文化常识

1、孔子到底姓什么?

春秋之前,有姓有氏,氏是姓的分支,比如一个大家族是A姓,里面的分支有氏1、氏2、氏3。

问氏1中任何一个人姓氏,他会告诉你,他A姓,1氏;问氏2中任何一个人姓氏,他会告诉你,他A姓,2氏。

战国以后,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一,西汉时统称姓。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说的姓和西汉时的姓是一个概念,但和春秋时的姓是两个概念,我们现在说的姓是春秋时的氏。

明白以上问题,孔子姓什么就好说了。

先说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他是宋国人,宋国子姓,所以孔父嘉,子姓、字孔父、名嘉。古制,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可再称公孙,而以祖父的字为氏,所以孔父嘉之孙就以他的字“孔”为氏,这就是孔氏的由来。

所以,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介绍孔子就是子姓、孔氏;西汉之后,姓氏合一,说孔子姓孔,也没什么问题。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字仲尼,姓孔氏”,司马迁说的“姓孔氏”有点四不像,这也侧面说明先秦姓氏复杂,连司马迁都被绕蒙圈了。

2、什么是鼎?

鼎最初是非常普通的炊具,陶土制作,用来煮肉或盛肉,一般圆形三足或方形四足。鼎的下面可以烧火,煮熟后就在鼎内取食。

古人非常看重祭祀,认为鬼神也要吃饭,于是祭祀时就用鼎盛食物供鬼神食用,这样,鼎逐步脱离实用炊具的范畴,成为祭祀用的宗庙礼器。

古时战争获胜后,要到宗庙祭告先祖,为了告诉先祖取得的战功,就在鼎上镌刻铭文,记载战争情况、所获军实、靠战争取得的权力地位等,同时也是为了告诉后世子孙,让子孙知晓祖上的功勋,这种鼎流传后世,慢慢地就变成了世袭权力地位的象征。最晚从西周起,鼎就不再是实用品,而是象征世袭权力地位的传国重器。

最负盛名的鼎莫过铸于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它长110厘米、宽79厘米、高103厘米,重约830公斤,1939年盗掘出土于河南安阳,被盗墓贼锯下两个鼎耳。司母戊鼎后来被运往南京,作为蒋介石六十大寿的礼物,蒋介石原计划将司母戊鼎用飞机运往台湾,但因鼎太大太重而没有成功。司母戊鼎现存放于国家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是鼎中之王,传国重器。

三、高频字词

1、违

违表示违背、违反,现代文还常用此义。违还表示躲避,离开,邪恶,这三个义项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但现代文基本不用。对这样的字词,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一定要牢记。本文“昭德塞违”的“违”即译为邪恶。

2、大路

路也写作“辂”,就是车的意思。大路是天子祭祀专用车,戎路或戎辂是指兵车、战车。

3、粢( zī)

粢是一种谷物,有时特指祭祀用的谷物。

4、衮( ɡǔn)

古代帝王或三公高官穿的礼服。衮职即表示天子或三公之职。

5、冕

大夫以上的贵族所戴的礼帽,也特指帝王的礼帽,如加冕称帝。

6、黼( fǔ)黻( fú)

黼黻表示古代礼服所绣的花纹。

黻通“绂( fú)”,表示系印章或玉的丝带,绂的颜色依官位品级而不同。

“组”、“绶”也表示丝带,古代官员的印信是用组、绶、绂系着或包裹着的,后来就用这三个字来借指官员印信。牢记这三个字,它们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

7、珽( tǐnɡ)、笏( hù)、搢绅

笏是古代君臣朝廷相见时手中拿的狭长的板子,上面可以记事,后来只有大臣使用。

珽特指帝王拿的玉笏板,也叫大圭。

简单分别就是,皇帝拿的叫珽,大臣拿的叫笏。

绅是指古代士大夫束在腰间的大带子。搢是插的意思,搢绅就是把笏板插在腰间,可能是在朝堂上讨论问题时,需要用手比划,但手拿着笏板不方便,就把它插在腰间。

搢绅也可写作缙绅,代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8、舄( xì)

舄、履、屐( jī)、屣( xǐ)、屩( juē)、屦( jù)、鞮( dī),这些字的意义都是指鞋,具体是什么鞋,我们不用深究,见到这些字,知道它们是鞋的意思,就不影响我们理解文意。

9、诛

现代文常用杀死的意义,古文中还可表示责备、谴责,讨伐,惩罚,索要。本文译为惩罚。要重点记忆后面几个意义,不要看到诛就想到杀死,这样往往语意不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