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风吟楼 2023-09-05 发布于广东

中国白酒在五彩缤纷的历史长河中,一直都是鲜明点缀的颜色。

古人的器物、生活习惯、礼仪都与酒息息相关。于是一路走来,在各个历史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中,酒的形象都随处可见。

酒,也一直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可信手拈来的意象。

唐五代冯延巳的《长命女》有言:“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春日画堂前,开宴饮一杯美酒后高歌一曲。对饮双杯指天发誓,拜了又拜虔诚许下三愿,这是一幅美满的爱情景象。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这里用“绿”来形容酒的颜色,是诗人偶然为之吗?

在更多的诗词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王安石《欲往净因寄泾州韩持国》中写道:“令节想君携绿酒,故情怜我踏知黄尘。”

北宋晏殊诗云:“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道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最经典的还是白居易的一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古代的酒,是绿色的吗?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1977年,在河北平山三汲村发掘山路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在战国中山王“厝”墓中发现了两个装有液体的封闭铜壶。

打开时有阵阵酒香,且有不少沉淀物。两个铜壶一圆一扁,其中圆壶中的液体仅有半壶,呈墨绿色,重三公斤,而扁壶中的液体有6.7公斤,是深翡翠绿色。

2003年6月21日,在西安市北郊出土的汉代高级贵族墓葬中,发掘的凤首铜钟里便盛放着26公斤青绿色的古酒,历经两千多年仍透着酒香。

两罐酒的颜色都尚有差异,于是无法用现代语境的一个“绿”字对古代之酒色粗以概之。

但当我们走进中国传统的“国色”与诗句中,或许能够挖掘出更为有趣的“酒色”。

01|酒的颜色有多“绚烂”?

在古人的酒桌上,有颜色各异的有趣“饮料”。白、绿、黄、碧、红,如此各种色彩共同画成古酒的长卷,徐徐展开,观之熠熠生辉。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酂(zàn)白

《周礼·天官·酒正》“三曰盎齐”汉郑玄注:“盎犹翁也。成而翁翁然葱白色,如今酂白矣。”陆德明释文:“酂白,即今之白醝(cuō)酒也。”

酂白乃稍加沉淀之白酒,其色为翁翁,翁翁乃葱白之白色泛微绿。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不过此“白酒”非彼“白酒”,如今的白酒都是无色透明的,而宋朝的白酒是真实的白颜色。

由于在酿制的时候,所用的曲料较少,投料比较粗糙,发酵期较短,所以酿出的酒比较浑浊,被称为“浊醪”,通称“白酒”。这种酒味甜,度低,类似于现在的米酒。

据说“酂白”是中国天然形成的色彩之一,是一种白中泛绿的颜色,清澈却不透明,沉着却不浑浊,得了天地之灵气,守得云开即可见日出。

因此,方变得平稳,平静,灵动而坦然。

冻缥(piǎo)

本指冰镇的淡绿色的酒,王粲在《七释》中说:“冻缥玄耐,醴白齐清”。

缥本色呈现绿而微白,冻缥色便是淡清,小雅,微素,略洁。让人想到寂静的春夜中,一杯冰冷的淡色清酒。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若加上琴箫合鸣,更会把人瞬间带到魏晋的风流时期,竹林七子各捧一杯美酒,带着不同的饮酒姿态:或浅尝辄止、或酩酊大醉、或醉卧山林甚至“与猪共饮”。

简单的“酒色”能延伸出“酒趣”的场景,这也是酒文化的魅力。

春碧

古酒名,取自春物色相,寂寂空庭院意境。如李贺在《难忘曲》所咏:“蜂语绕妆镜,扶蛾学春碧”。

这种古酒后名“重碧”,也是宜宾五粮液的前身。

宜宾在古代为叙州府,自古就是名酒产地,宋代产出有春碧、荔枝绿两种名酒。时任四川制置使的范成大游历叙州时也赋诗一首《七夕至叙州登锁江亭》:“我来但醉春碧酒,星阶脉脉向三更”。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宋朝的“荔枝绿”酒又是唐朝的“重碧春”酒,这在黄庭坚写的《廖致平送绿荔支为戎州第一王公权荔支绿酒亦为戎州第一》 诗中可以证明:“试倾一杯重碧色,快剥千颗轻红肌。”

乐事易散,良辰美景却是难得。不妨吟诗品绝味,倾尽这一杯“春碧美酒”。

翠涛、醹(rú)醁(lù)

魏徵善治酒,有名曰醹醁,曰翠涛,世所未有。太宗赐诗曰:“醽醁胜兰生,翠涛过玉䪥。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翠涛色,是一种略灰的绿色,宁静、典雅,稳重。醹醁色比之翠涛更灰,泛着莹莹的光色。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这两种酒都更为稀有,在元代甚至成为了宫廷用酒的上品。

元顺帝听到失落的妃子程一宁唱哀怨的歌曲,于是“携手至柏香堂,命宝光天禄厨设开颜宴,进兔丝之膳,翠涛酒”。

传统的浊酒和清酒都有或浅或深的绿色。古人土法酿酒,通常是以五谷杂粮为原料。当时并无蒸馏技术,再加上过滤比较粗糙,所以酿好的酒中常有残渣和碎米悬浮于上。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这样的酒颜色较为浑浊,并会经历由白色向绿色的转换。在一段时间发酵之后,悬浮的碎渣就会渐渐转变成各异的绿色。

绿有深浅,酒有佳劣。追寻一杯佳酿是中国人从古至今不变的追求。

把浊酒经过加热再过滤,可以得到优质的发酵酒,也称烧酒。白酒和绿酒,与之相比酒质都略显一般。一般来说,这种酒呈赤黄色,这种黄色也是我们现在的黄酒的基色之一。

唐宋时期,人们大多都把这种颜色称为“鹅黄”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比如杜甫的《舟前小鹅儿》中一句:“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

以及苏轼的《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诗五首暴雨初晴》诗云:“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

在黄酒中,也有更深的酒色,称之为“琥珀色”。

诗人总爱描述酒器与酒之颜色的美好碰撞,李白《客中行》中有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司马光也云“一台二妙日追游,琥珀香醪白玉瓯”……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其实,想酿出琥珀色的酒,对工艺和原料都有着较为严苛的要求。宋代酿酒技术并不是很稳定,所以,在每一罐黄酒正式开坛之前,都无法得知酒的成色与质量到底如何。

每罐酒液内部的微生态都是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于是这杯中之物“天人共酿”的美好,当然也在于这种“偶然”性。

“玉髓”“流霞”“碧光”“金波”……

从这些古酒名字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酒色”的执着。品酒并不仅仅在于闻香尝味,更是把视觉同样带入饮酒的感官体验中去。

眼观杯中摇晃的液体,会有各异新奇的联想:或如冰莹剔透的玉之精华、或如夕阳西下天边流动的云霞、又似阳光在水面反射出的流光、也像月光温婉洒向大地时的涟漪……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酒尚未入口,就已经感受到它的美好。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人对于“美”的追求更有智慧,也更为纯粹。

但我们现代人也并未示弱。

随着酿酒科技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如今的酒在质量上更为可控,可能无法重现流通于世的各色美酒,可谁说品酒,品的只是酒本身?

02|当传统色走进现代酒

饮酒器皿的仿古、酿酒非遗技艺的传承、酒文化的挖掘与传播等等,都是行业对传统命题的再创新,为酒文化自信做出的努力。

蒸馏酒体透明或略带微黄的“酒色”本身已经很难再做修正,各类酒企于是纷纷“旁敲侧击”,从其他环节大显身手,尤其在对产品的描绘和更为直观的外包材设计上,展现出了优秀的文化嗅觉。

长城葡萄酒就洞悉了如此趋势,在“一滴长城倾国色”系列产品中将国色、酒味与情绪连接,为饮酒注入了更多人的能动趣味。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图源/中粮长城酒业

长城从新一代消费者对葡萄酒的新需求出发,比起葡萄的品种、酒的产地,更为关注基础的色、味、甚至饮酒场景等等。

以“中国色”来定义中国酒,再延伸出对中国文化的鉴赏,这也是属于国民品牌的文化自信。

如传统的葡萄酒语境中,葡萄酒的颜色会借宝石红、波尔多红、三文鱼色、浅覆盆子色等等来描述——这些颜色其实在东方语境中并不适用。

“柳色悠”“黄白游”,是长城用来形容干白葡萄酒的颜色。

这两色均浅淡透白、若白轻黄,用夹道之柳色与“黄白云降盖”直观地描述酒色。不同于西方葡萄酒届用来描述酒色的“浅禾杆黄”,柳与“祥瑞”是专属东方美学的韵味拼图。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图源/中粮长城酒业

古人用“柳梢微黄、嫩于金色软于丝”表达浅黄色的意境与柔美。播种,万物生发,是一次新的生命轮回的开始。心怀一树垂柳,必然满载对生命及希望的感叹。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有友人怜予乏劝为黄山白岳之游》)。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图源/中粮长城酒业

黄白,指霞云、金银之物,也指徽州境内的黄山与白岳。

于是黄白之间,气象万千,钱财之富贵、山岳之壮美汇聚进这一洼颜色,承载着世人理想中的富贵乡与神仙梦。

国台也曾用国色对不同系列的酒瓶身进行阐释,挖掘颜色背后的文化与故事。

郁金裙,是阳光浸润的姜黄色。大唐盛世张扬的审美造就了如此大胆的配色,郁金裙在诗中多作为舞裙出现,唐代诗人李商隐在《牡丹》中写“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有诗、有歌、有舞、有酒,如此热闹的宴会场景便在这郁金裙裾中铺展开来。

 

|郁金裙用郁金香草染成,饱满鲜活的颜色,彰显出大唐盛世的气象。  

而饱满的黄色,也正是小麦成熟的标志。仲夏六月,小麦灌浆饱满,风一吹过,连绵百里的麦浪正如同扬起的郁金裙,肆意展示丰收的美。

赤水河、朱砂土、红缨子高粱,国台与中国人最爱的颜色——红色的缘分不浅。

“山蒸绛红气,川泻丹砂液”,红是金榜题名,是洞房花烛,是年夜团圆,是国泰民安。国台的绛红色酒瓶表达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除了对传统颜色本身的运用与解读之外,许多品牌也在现代语境下做出有趣的艺术创新,“舍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舍得酒瓶的外包装将深棕与乳白大胆碰撞,使瓶身被分割为两块视觉领域。同时又以相反颜色的字体嵌入底色,形成“矛盾”的对立。

浅与深,正对应着瓶身的“舍”与“得”两个大字,方寸之间讲述“舍得”的智慧。去繁求真的设计理念,上下色块分割,阴阳反转对比,蕴含“得中藏舍,舍中藏得”的对立统一的中国智慧。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舍与得的碰撞 图源/舍得股份有限公司

“舍”与“得的中国象棋格底纹,“将”与“帅”“谋”与“悟”之中,运筹帷幄的智慧跃然而出。在酒中,在颜色中也能获得于世的豁然状态,这便是大智慧。

酒的颜色和故事还有太多太多,说不尽,讲不完才是人生的常态,于是才有“留白”去吸引着我们一直追寻,学习与探索。

欢愉是“人生得意须尽欢”,是“酒酣胸胆尚开张”,更是“美人既醉,朱颜酡些”“落花纷纷稍觉多,美人欲醉朱颜酡”。

一起探讨下:国色中的酒色

制图/好酒地理局视觉中心

朱颜酡,描述人酒后的气色,脸颊微红,健康而艳丽,醺而未醉,盈而未满。这样的状态是饮酒的最完美境界,也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中庸之道”。

好酒一杯,心绪万千。

色是人最初接收、也是最直观的感官印象。酒色牵动着饮酒人的思绪,也构成了饮酒过程的情感链条。

在国色中寻找酒色,是一种有趣的体验。从颜色感受古代酿酒与饮酒的风尚,这未尝不是今人与古贤跨越了千年时空的灵魂触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