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殊病例-2】华支睾吸虫病

 Joy2023 2023-09-05 发布于浙江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sinensis)俗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所致的寄生虫病。其临床特征为精神不振、上腹隐痛、腹泻、肝大等,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石症及肝硬化等并发症,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营养不良及发育障碍。

【病原学】华支睾吸虫外形似葵花籽仁,虫体狭长、扁平状,前端较窄,后端钝圆,大小约(10~25)mm×(3~5)mm,半透明,雌雄同体,有口、腹两个吸盘。雄性生殖器官有1对分支状睾丸,前后排列在虫体后1/3处。雌性生殖器官有1个分叶状的卵巢,位于睾丸之前。

  虫卵小,黄褐色,前端较窄,后端钝圆,形似灯泡状,大小约(27.3~35.1)μm×(11.7~19.5)μm,是寄生人体的最小蠕虫卵。卵前端卵盖明显,卵盖周缘隆起呈肩峰状,后端有一逗点状突起,卵壳厚,内含发育基本成熟的毛蚴。

图片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内中、小胆管内,有时移居较大胆管甚至胆总管。产卵后,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消化道内孵出毛蚴,并穿过肠壁向肝脏移行,经胞蚴、雷蚴的无性增殖阶段产生大量尾蚴。尾蚴成熟后自螺体逸出,尾蚴在水中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体内发育为囊蚴。囊蚴椭圆形,内含一条幼虫,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因食入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而受染。囊蚴在人或哺乳动物胃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后,幼虫在十二指肠内脱囊逸出,继而从胆总管或穿过肠壁经腹腔进入肝脏,在肝内中、小胆管内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囊蚴到成虫成熟产卵需1个月左右,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可长达2~30年。

图片

【病理切片】

图片

【肝脏内的小胆管扩张,管腔内见虫体断面】

图片

虫体体壁薄,体内见虫卵,虫卵体积小,黄褐色,形似芝麻状】

图片

图片

【吸虫体内的消化管道及管道周围呈网状结构的排泄系统】

【流行病学】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如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我国除西北地区尚未见报道外,已有24个省、市、自治区有本病发生或流行。

一、传染源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哺乳动物(猫、犬、狗、猪等)和人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感染,我国部分地区尤其因生食受感染麦穗鱼。感染方式因生活习惯、饮食嗜好而异。但多因生食鱼肉、虾,也有由于烤、烧、炒、煎小型鱼类不熟而感染。此外,用切生鱼肉的刀及砧板切熟食,用盛生鱼的器皿盛食,甚至饮用囊蚴污染的生水亦可受染。

三、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普遍易感,无年龄、性别、种族之分。感染率高低与居民生活、卫生习惯及饮食嗜好有密切关系。

图片

图片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于人肝内中小胆管,但亦可在胆总管、胆囊、胰腺管甚至十二指肠或胃内发现。寄生于人体的虫数一般为数十条至数百条。感染轻者,虫数自十余条至几十条,无临床症状,亦无肉眼可见病变。感染较重者,虫数可达数千条,肝内胆管及其分支均充满虫体和虫卵,可发生胆管阻塞、胆汁淤积等病变。

发病与虫体机械性阻塞、虫体以胆管上皮细胞为食并吸血导致胆管的局部损害和黏膜脱落,虫体代谢产物(分子量为24000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和虫体直接刺激引起局部胆管的炎症、继发性细菌感染及宿主的年龄、营养、抵抗力以及其他疾病的存在等有关。

病变主要发生于肝内胆小管。早期或轻度感染可无明显病理变化,感染较重时,胆管可发生囊状或圆柱状扩张,管壁增厚,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严重感染时,管腔内充满华支睾吸虫及淤积胆汁。病变以肝左叶较明显,可能与左叶胆管较平直,童虫易于侵入有关。

本病一般不引起肝硬化,但严重感染的病例,肝细胞可有变性坏死,儿童尤甚,如同时合并营养不良,可发展为肝硬化,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本病一般起病缓慢。潜伏期一般为1~2月。

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或仅在食后上腹部有重压感、饱胀、食欲下降或轻度腹痛,容易疲劳或精神欠佳。

普通感染者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下降、腹部不适,肝区隐痛、腹痛、腹泻较常见。24%~96.3%的病例有肝大,以左叶明显,表面似有不平,有压痛和叩击痛。部分患者伴有贫血、营养不良和浮肿等全身症状。

较重感染者通常起病较慢,除普通感染者症状外,可伴有头晕、失眠、疲乏、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个别患者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甚至发生胆绞痛。

严重感染者常呈急性起病。潜伏期短,仅15~26日。患者突发寒战及高热达39℃以上,呈弛张热。食欲下降、厌油腻食物、肝大伴压痛,有轻度黄疸,少数出现脾大。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表现为疲乏、消化不良等。

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时,出现消瘦、贫血、腹壁静脉曲张、肝脾大、腹水、黄疸等。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致侏儒症。

【治疗】

一、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对重症感染并伴有较重营养不良及肝硬化患者,应先予以支持疗法,如加强营养、保护肝脏、纠正贫血等,待全身情况好转时再予以驱虫治疗。

二、病原治疗

1.吡喹酮(praziquantel)吡喹酮为本病首选药物,具有疗效高,毒性低,反应轻,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快等优点。治疗剂量为每次20mg/kg,每日3次,连服2~3日。此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轻微且短暂,当胆管内华支睾吸虫被大量驱出时,有时可引起胆绞痛。虫卵转阴率几乎达100%。 

2.阿苯达唑(albendazole)阿苯达唑又名肠虫清,对本病亦有较好疗效。每  日10~20mg/kg,分2次服,7日为1疗程。虫卵阴转率可达95%以上。 

3.外科治疗患者并发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或胆道梗阻时,即给予手术治疗。继发细菌感染者,同时加用抗菌药物,术后应继以病原治疗。

【预后】轻症患者经过治疗,预后良好。至于反复感染的重症患者,已发展到肝硬化,经驱虫治疗后,一般情况和肝脏病变也可好转。合并病毒性肝炎者,能加重肝炎症状、延长病程,肝功能不易恢复正常。重度感染和病程较长的重症患者,出现肝硬化、腹水或伴有病毒性肝炎等并发症时,治疗较为困难。

【参考书:实用传染病学(第四版),人体寄生虫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