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1566解说文案(15)

 ccugbb 2023-09-06 发布于北京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也是“思想政治课”阅读材料中的常客了

白居易以常理看桃花

自然会认为四月已到

春深无觅处

可偏偏山里气温低

桃花的花期就晚了

桃花三月开是桃花的通性

山寺的桃花由于地处位置特殊

在通性之外有个性

偏偏是四月才开

我们最初遇到问题的时候

只会孤立的看问题

而孤立的去解读问题的时候

就会发现没有解题的抓手

从而陷入一片茫然

比如我们在家里种桃树

如果我们孤立的看问题

在桃树开花之前

我们就不可能知道家里的桃树

到底几月开花

可如果我们意识到别处的桃花和家里的桃花之间的共性

自然就知道家里的桃花也是三月开

这叫以彼方为此鉴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

当我们用共性去解读个例的时候

往往就会出现巨大的偏差甚至是错误

就像我们用桃花三月开的共性

去推测山寺桃花的花期

就会得之大谬

很多人忘了个体除了有共性还有个性

拿大概率的共性去推测所有个体

就是没有辩证的去理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对事物孤立的看

会失去对共性的归纳

但如果对事物不加辨别的一视同仁

就会陷入教条化的生搬硬套

厚黑学的流行带来了一个非常不好的风气

就是把共性绝对化:

谁都厚黑

什么情况下都厚黑

人性厚黑固然常见

人性的光辉莫非就是童话

很多人对人性没有真正把握的情况下

把对人性的解读公式化

想当然的对每个个体不加以辨析的以厚黑解读之

这才会出现诸如诸葛亮就是没篡位成功的司马懿

司马懿的甲首三千是养寇自重的高明手段等荒唐论调

以一切都是出于利益为出发点评判他人

出现绝对理性人这样的模型

似乎每一个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利益最大化的去做

丝毫不用考虑人独一无二的认知经历情感对他的影响

不从人的三观阅历往日的所作为是去具体的分析人

程序化的把所有人都往一个方向套

这样的分析谬误随处可见

孤立的看事物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不加以辨析的把个性共性化

是典型的本本主义

牢记世界的多元化

抛弃共性印象的标签

对接触的每一个事物真正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才是一切问题的解题公式

大家好我是谢玄

一个刻舟求剑的up

我们今天把第十集讲完

在之前的评论中

我看到对于李时珍这一角色品评的新角度

李时珍的作用不在剧里而在剧外

李时珍对剧中人物的评价

面向的对象不在剧里而是观众

导演这是借李时珍对剧中人物做官方总结

鉴于刘和平在雍正王朝中

就特意让邬思道开天眼作为解说员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解释李时珍的作用我认为最合理

这也是我之前没想到的地方

这就是我只注意到了每个人物在剧里起作用的共性

而忽略了特殊人物有剧外作用的个性

牺牲了李时珍的协调性

还有”刑名第一人”何茂才的智商

也可以看做是导演编剧为了降低阅读困难

对作品做了一定的妥协

从剧里去看李时珍质问胡宗宪为什么依附严嵩

给我的违和感就是甩不掉的

但如果看做是替观众发问

那就顺理成章

考虑到这部剧发行的时间

我相信胡宗宪身上确实带有了某些过于具体的影子

但我们要注意“带有影子”不是“化身”

不要去一一对应

对胡宗宪“上下掣肘忧谗畏讥”“实心用事”“百姓赖安”

的评价并不该出李时珍之口

但确实是大明整部剧对“胡宗宪”的定论

(27:39)

这段对手戏其实就是为了

让胡宗宪做了一个自白

(29:13)

胡宗宪有自己的局限

对于他来讲

背弃严嵩改换门庭无论从正义性的角度看多么合理

那都是一种背弃

胡宗宪宁可放弃这种正义性

也不肯去做这样的一个“小人”

所以李时珍指出胡宗宪做的这么苦这么难

是带有一种以功抵过的心态在里面

也正是因为胡宗宪不愿背弃严嵩

才会在很多事上做得这么苦这么难

胡宗宪自己也说过

“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不问可不可能

但问应不应该

揭露大奸大恶自然是应该

可偏偏“应该”和必须之间

往往隔着“现实”的鸿沟

说胡宗宪的“局限”并不是在苛责古人

而是对种种局面人无力感的感叹

即便认知如胡宗宪者

也终究不能脱离自己的桎梏

何况是普通人

人不如意十八九

可与人言无二三

结合大明上映的背景

以及五年后的一个总结发言

才更能体会到“我尽力了”意味着多少

还是那句话

没做对不可怕

做不对才可怕

所以能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海瑞

才堪称的了神剑

说回剧里

这世上有不透风的墙

却很少有传不出的消息

浙江是各方角(jue)力的主舞台

那么多眼睛盯着

浙江巡抚衙门发生的事就更是藏不住

胡宗宪听到海瑞处决人犯的事

第一反应就是问人杀了没有

这是问题的关口

一旦海瑞杀了人

就等于把自己陷进去

后续的牵连就要大的多

去处理和解救也困难的多

胡宗宪意识到改稻为桑这步棋走到了今天已经到了多方摊牌的时候

其实也是暗示观众矛盾的白热化

矛盾既然白热化那手段就会激烈化

遮遮掩掩就会变成赤裸裸

动口不动手就会变成暴力

有所顾忌就会变成丧心病狂

所以此刻在暴风眼中的海瑞已经是万分凶险

(30:44)

这里胡宗宪就犯了一个小小的共性错误

他分析郑何行为的时候

套用“理性人”的思维

认为郑何从理性的角度来讲

牵扯皇帝是不符合他们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谭纶则跳出了“理性人”的模型框架

具体分析了郑何的心态就是昏了头

在理性之外做出了非理性的行为

多得是人因为种种原因只顾眼前不顾远方

这就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体现

谭纶意识到了这点并不代表水平高于胡宗宪

每个人会有思维知识盲区和脑袋没转过弯的时候

以某个问题的结果去推测个人的整体水平

也是常见的一种忽视共性与个性

对于沈一石动机的分析

胡谭二人都没有想通

这不是他们思维方式的问题

而是信息不够的客观限制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赖于信息的收集

并不是掌握了这个原则就一定能分析出答案

面对一样的信息

谭纶只得出了郑何要杀人

万分危机的结论

胡宗宪有、则有了一个更可怕的推测——

倭寇会举事

胡谭的这段分析

都是共性的正确打开方式

什么时候共性可以作为依据

什么时候个性才是决定问题的关键

可以讲是辩证法里最难以被应用的地方

这种判断力不是靠学习就能掌握的

很大程度依赖于个人的天赋

所以为什么同样的老师教同样的公式

学霸能准确的判断证明题里式子的放缩形式

学渣只能在卷子上写下解和两个点

(狗日的)

何茂才这一脚颇有国足风情

既不稳也不准偏偏特别狠

恰恰一个敢踹一个还敢躲

何大人一脚没踹到“狗日的”

反而摔了个“狗啃屎”

心情想必是“日了狗”

注意此刻郑泌昌的神情(32:02)

满脸写着“毁灭吧赶紧的”

喊打喊杀还左右开弓的何茂才

长着这么一张大脸盘子

恍然间给我一种黑旋风的既视感

蒋千户是何茂才的心腹

虽然挨了打倒也不怕

反而为自己辩驳了一番

还说到了海瑞已经上报总督衙门的关键信息

何茂才让他这么一顶

反倒是一时语塞(se)

畅销书《怪诞行为学》讲述了人的一个通病

就是包括重大投资和决策在内的任何场景下

不论是精英还是普通人

都可能出现明显的非理性行为

理性是人的共性

突发的非理性是人的个性

我们分析人物的时候不能简单的从利益的角度

套用一个“理性人”的模型去解释一切行为

这会导致解读的走火入魔

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不符合常理

不符合利益最大化

就开始脑补背后的一大串戏

去把这种行为理性化

丝毫不要结合人物性格心智来谈

这就是另一种思维僵化

(何茂才毒药绞绳)

何茂才这番话从某个角度来讲

就可以称为怪诞行为

他们的动机是自私自利

做的事却常常由于非理性导致了给自己挖坑

事情已经火烧眉毛了

何茂才还不知道好好谋划一下

任性的说出用通倭的罪名直接做了海瑞

通倭的说辞破绽百出

根本没有坐实

以这个罪名羁押海瑞

未来必然有擦不完的屁股

上期也提到了何茂才做局有必然BUG

评论区有观众给出了标准答案

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郑泌昌稳了稳双方的情绪后

何茂才终于肯用一用脑子了

狠劲上来使了杀招

要把“刁民”和倭寇灭口

如果得逞那通倭的案子就成了无头案

尽管不能说这样做就没有破绽了

但没了人证要查起来何其困难

何况这些人都在淳安由海瑞看押

一旦死了海瑞管理不严

致使重大人犯死亡的干系无论如何跑不掉

何茂才计狠

郑泌昌心毒

在何茂才的阴谋之上

又做了更“高明”的修正

让高翰文羁押海瑞

既名正言顺又能让自己置身事外

顺便让高翰文改稻为桑

未来以改兼赈出了问题

还可以用高翰文做遮挡

这两个王八蛋真是时时刻刻不忘找替死鬼

注意这个镜头的构图(35:18)

不得不感慨导演和编剧作为男人怎么会这么细(心)

海瑞猜到了郑何可能会杀人灭口

但海瑞并没有开天眼

不知道郑何到底会用什么方法杀人灭口

他只能堵住一切可能的口子

自己现在守在淳安大牢

那最容易杀人的方式就是下毒

所以海瑞要狱卒以身试毒

海瑞拿所有狱卒和做饭的人性命做威胁

这样的手段听上去过于狠辣

如果做饭的下的毒

却让做饭的和送饭的都吃

岂不是不问青红皂白的滥杀无辜

这其实是对人心的把握

如果海瑞只追究下毒的人

那其他没有无心下毒的人就不会在意自己的环节有没有疏漏

这会给人以可乘之机

只有以所有人的性命相威胁

会让所有人都不敢对自己手头的事有一点怠慢

当然我相信如果最后毒死了人

海瑞应该不会真的让所有人吃下去

非常时期用非常办法

可以看出来海瑞的心细与手腕

(堂尊这可是牢饭)

这里有个补充

所谓“做人莫犯法犯法不是人”

进了牢里根本不会被狱卒看守当人

官仓给牢里调拨的粮食会被牢头狱卒调换

把好米换成霉米甚至掺沙子

这样的牢饭尝起来什么滋味不难想象

所以狱卒才对海瑞让他们尝一口牢饭那么抵触

海瑞刚刚搞定狱卒

田有禄就来搅和

换做平时田有禄肯定不敢随便对县令交代的事打折扣

但此时的海瑞得罪了省里

一脸的倒霉相

没准哪天就让省里干掉了

逼催大户为百姓借粮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

田有禄自然是能推一点是一点

我们注意田有禄的表演

神色动作轻浮随意

甚至有些吊儿郎当

海瑞没让他坐他自己就端着凳子坐下来

对海瑞的态度可见一斑

田有禄对海瑞的处境做了评估

说不定还回去翻了翻大明律

所以有恃无恐的说出来担着哪条看着治罪的话来

田县丞这种肉身抗争的行为

堪称大明“躺平主义”

可惜田县丞不是一无所有的社畜

他不但有家室底子还不干净

海瑞见第一顶帽子扣不住田有禄

就换了顶更大的

扯出了毁堤淹田的事情来

常伯熙是肯定参与了毁堤淹田的

作为狗腿子的田有禄不太可能不知情

但海瑞也没把话说实

只是问田有禄大堤怎么决口

田有禄要是干干净净还可以分辨几句

海瑞这么一句半虚半实的话一诈

田有禄立马就心虚了

明显气势委顿

(代接代)

田有禄劝海瑞的屋檐滴水代接代

对海瑞丝毫不管用

对于一般的“大明”官员来讲

前任官不干净

自己上台也不干净

如果每个人都去查前任

人人屁股上的烂账

都难免遭后来人偷袭

所以无师自通的在官场上结成联盟

心照不宣的接手前任的亏空帐

再给后来人留一屁股烂账

这叫财政亏空代接代

何况前任官如果是升官走的

如今就可能是自己顶头上司甚至高级上司

去捅他的帐和捅老虎屁股没什么区别

只有一种情况

就是自己前脚接任

前任后脚倒台

这时候去落井下石才是最好的做法

把多年亏空全丢在前任身上

挤掉财政水分

自己轻装上阵不背历史包袱

还能得个检举揭发的好名声

海瑞能超越这些糜烂不堪的潜规则

不仅仅是他内心的认知操守

也有他的无欲则刚

没有任何的把柄

所以就没有任何的负担

海瑞一句没想活着离开淳安

是他对抗浙江腐败体制的最后护身符

硬的怕不要命的

田有禄是假硬

海瑞是真不要命

这一碰之下岂是海瑞一合之敌

(搬凳子)

田有禄方才还嘚嘚瑟瑟的拿个凳子坐海瑞前面

转头就自己让自己搬的凳子绊住差点摔了一跤

这个照应着实有趣

郑泌昌看起来还在慢悠悠和高翰文谈事

实际的局面已经是争分夺秒

蒋千户赶夜路的镜头就是提示

对于郑泌昌来讲

海瑞的公文已经报上去了

杀人灭口羁押海瑞一定要在胡宗宪插手之前做定

而这套连环计要抓紧时间

又不能太抓紧时间

既要让蒋千户要马不停蹄的赶到淳安

又要让高翰文晚点到淳安

给蒋千户腾出干脏活的时间

这里注意细节

郑泌昌特意穿的便服

显然是一种拉近距离的心理暗示

高翰文带着病

脸上的嫌弃从十万八千里外都能看出来

一个府台一个中丞

地位悬殊

可偏偏一个傲然嫌恶

一个态度谦和忍让

人要是心里有鬼

终会遇到这种气不顺的时刻

郑泌昌给高翰文安排的水路

正是他的用心良苦

一来坐船比骑马舒服

算是对高翰文的关心

打个感情牌

二来水路慢慢摇可以为蒋千户干事空出足够的时间来

到达淳安的时间可以掌握在郑泌昌手里

可偏偏高翰文对郑泌昌嫌恶

此时更是逆反心发作

你说东我恨不能往西

这些虚情假意我统统不要

这里要提一下小说和电视剧里

对郑泌昌这个人物塑造的轻微差异

总体上讲电视剧里和小说里

郑泌昌愿意顾严党的“大局”

很少意气用事

脾气上也平和很多

但小说里郑泌昌对外的态度更软一些

行事也更委曲求全一点

而电视剧在郑泌昌为达目的愿意放下身段之外

还是加入了一些个人脾气

强化了郑泌昌的绵里藏针

很难讲这两个塑造差异的高低

但甘雨老师在剧里把这一点点额外的气质

拿捏的恰到好处

(40:03)

高翰板着脸说出不送的话

是非常明显的挑衅

小说里郑泌昌是自找台阶忙说不用

而电视剧则特意停下来点了这句

光这一点就很能品出电视剧相对小说

在人物性格上做的一点微调

高翰文洗地的桥段在李卫当官里也出现过

但李卫当官里是为了表现任南坡的雅

这里是表现高翰文对郑泌昌的恶心

用洗地骂郑泌昌太脏

杨金水的到来出乎高翰文的意料

他说得话就更是让高翰文难以置信

在高翰文的心里

那四个太监显然是得到了杨金水的授意

联合了郑何给自己下套

如今杨金水亲自来解了仙人跳的威胁

高翰文可以说是如蒙大赦

对于杨金水来讲

帮高翰文从仙人跳里解套

既是给高翰文卖个好让他甘心做接下来的事

也是撇清织造局卷入到浙江贱买土地的第一步

(无非一死)

从高翰文说的“无非一死”可以看出来

高翰文的内心还是有大义的

他此刻已经没有什么谋划了

无非是走一步看一步

如果真走不下去

那也只好死了

杨金水并不在意高翰文的死活

让高翰文去摘灯笼

一来是不用和郑何明里对抗撕破脸

毕竟郑何是严党的“改革”先锋

只要皇帝不动严党不动浙江

自己就 犯不着把矛盾激化

二来杨金水现在是偷偷回的浙江

这水浑到这个份上

能不蹚就不蹚

杨金水要让所有人都以为他还没回浙江

发生的这些事他不但没有授意

而且至毫不知情

未来真追究的时候好撇清关系

三来高翰文的身份特殊

是朝廷派下来实施改稻为桑的人

他的话在明面上讲既代表严党也代表朝廷

有这个权利摘

从毁堤淹田开始

朝廷派下去的这个人注定是各方争夺的焦点

清流与严党的博弈压力都会传导到高翰文的身上

这个杭州知府何止烫手

简直是受到了“两面包夹芝士”

这是高翰文根本想不到的

也是他应付不来的

正所谓祸兮福所倚

什么样的更进一步是机遇

什么样的诱惑是致命陷阱

分辨起来何其之难

浙江闹到了这个份上

嘉靖会有什么反应

命悬一线的海瑞

还藏着什么奇招

我将在下期继续解读

喜欢这个视频请点赞投币

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