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悸不安失眠(三)

 上池汤液 2023-09-06 发布于山西

  (一)惊悸

  惊悸虽然并称,但其临床表现和含义不同,“惊者,骇也。”目前的意义:一是七情之一的情绪反应,是基本的病因,二是机体的状态,是一种临床表现,是对种种事物的过分害怕而出现的神乱貌。另外,惊与疾病状态结合还表示疾病名称,如“惊厥”、“惊风”等。“悸”,是一种自觉症状。 

 (二)惊悸不安状态与失眠关系

  1.病因病机

  (1)感受外界邪气,人中于心,寒热之邪扰及心神,心神不能自主惊悸失眠。“心虚则伤寒,寒则恐惧,头眩,不能独卧;实则伤热,热则惊悸,精神不守,卧起不宁。”

(2)劳倦内伤,人体真元受损,志意不定,而惊恐失眠。

(3)内伤情志,损及五藏,五藏的精气不足,主持神的功能失常如心有忧惠,或使心费神,曲运神机,思虑太过,心血耗亡,神魂无主,所以不眠,另外,忧思伤脾,脾气郁结,运化不利,聚湿成痰,蓄痰扰乱神明,以致睡卧不安。

4)肝气禀赋不足,感受外界的惊恐,肝主魂,卧则魂归于肝,肝受惊恐,魂不得归,则夜卧惊恐失眠。

(5)胆气素虚,或因感受外邪,或因遇到惊吓,胆之决断受损,则惊悸失眠。

(6)大病之后,脏腑气血亏虚,意志不定;或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内扰,则产生睡卧不安,心多惊悸。

(7)阳气虚衰,心阳不足,出现惊恐、坐卧不安。《伤寒论》:“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

  2.临床表现

根据前人对该状态失眠的描述,有如下的心理情绪和躯体行为的表现。

  心理情绪表现:心中惊悸,忑不安,情绪低落,喜悲伤,心虚则畏人,精神不倚,魂魄妄乱,不能独卧,梦斗讼。躯体行为表现:惕惕然无眠,卧起不宁,瞑目欲眠,精神不守。

  另外,患者还常有胸腹及腰背隐痛,时时眩仆,胸闷短气等表现。

3.治疗

  (1)心经实火:朱砂安神丸、镇心丸、清心丸(《普济方》);

(2)心血不足:安神丸(《景岳全书》)、资生汤、中和理中汤、培土养阴汤(《不居集》);

(3)真元受损,志意不定:石英煎(《备急千金要方》)、秘传酸枣仁汤(《景岳全书》);

(4)肝气不足,感受惊恐:珍珠母丸、独活汤;

(5)胆虚受外邪或惊吓:人参散、鳖甲丸(《普济本事方》);

(6)病后脏腑气血亏虚:养心汤;

(7)痰浊内扰:温胆汤、黄连温胆汤;

(8)心阳不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鳖甲羌活汤(《杂病源流犀烛》)。  

验案

病例1朱某,女,主诉:易担心、紧张,夜间人眠困难2个月余。

  现病史:因为家庭不良事件,导致患者近2个月来,易担心紧张,时悲观,夜梦多,易醒,日2~3次,两侧太阳穴痛,发紧,颠顶重压感,头昏沉,腿沉酸软无力。其他正常。中医体征:颈肩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治法:理气养血,安神定志。

  处方:白芍30g,川芎12g,当归15g,半夏9g,朱砂0.5g,茯苓30g,苍术20g,厚朴15g,甘草6g,陈皮12g,荆芥15g,络石藤20g,水煎服,日1剂。

复诊:服药后,担心紧张的情绪改善,头部仍有沉重感,伴恶心,大便稀,泡沫多,舌红,苔薄白,脉紧数。处方:上方加黄芩12g,知母9g。6剂,水煎服。  病例2孙某,主诉:夜间多梦,易醒,担心易紧张2个月余。现病史:2个月来因工作关系导致夜间多梦,易醒,终日担心紧张,健忘,白天不开心,大便时干。中医体征:面色白,舌边尖瘀红,苔薄白舌边有白涎2条,脉左紧悸,右软滑。

  治法:健脾养心,安神定志。

  处方:人参15g,五味子9g,麦冬30g,桂圆肉20g,远志15g,木香9g,黄芪30g,当归20g,白术18g,甘草6g,茯苓30g,紫石英30g,龙骨30g,水煎服,日1剂。

复诊:服药睡眠质量改善,情绪低落,乏力,上进心不足,舌瘀红,苔薄白,脉细缓软。处方:上方去紫石英、龙骨、甘草,加桂枝9g,炙甘草9g。  

病例3张某,女,50岁主诉:人眠困难,头晕头胀7个月余。

  现病史:近7个月来,每夜都人睡难,自感头晕,两颞部胀痛,无视物旋转,耳鸣,胸闷,时心悸害怕,人睡则梦多,有时坐立不安,纳可,二便调。

  中医体征:体态丰,舌淡胖苔薄白,脉滑数而动(惊恐脉)。治法:安神定悸,化痰。

  处方:朱砂0.5g(冲),茯苓30g,远志12g,石菖蒲20g,陈皮12g,半夏15g,浙贝母20g,人工牛黄粉2g(冲),天竺黄12g,佩兰20g,水煎服,日1剂。

  复诊:服2剂药后出现头胀痛加重,呕吐黏液,大便偏稀。再服后睡眠和头胀痛明显好转,现感时有头昏,心悸,但发作次数和程度均较前减轻,舌淡胖苔薄白,脉滑。处方:半夏12g,白术15g,天麻30g,苍术20g,荷叶15g,陈皮12g,胆南星6g,鲜竹沥4支(兑服),人工牛黄粉2g(冲),黄连9g,枳实15g,川贝母9g,水煎服,日1剂。  

病例4张某,男,主诉:夜间眠差20余年。

  现病史:平素睡眠表浅,易醒,醒后再人眠时间长,心烦,易于担心,自感手心热,心烦,心胸发热。自诉曾服黄连温胆汤、血府逐瘀汤等中药煎剂效果差。中医体征:面红,舌紫黯,苔薄黄,脉弦数。治法:清热养阴,定志安神。

  处方:黄芩12g,黄连12g,牡丹皮20g,金银花30g,连翘20g,生地黄30g,滑石30g,竹叶15g,败酱草30g,人工牛黄2g,朱砂0.5g(冲),知母12g,水煎服,日1剂。

  复诊:服药后睡眠,容易担心等有所改善,但是仍然五心烦热,胃脘痞满,时有呢逆,至第5剂药时,大便开始变稀,日3次,排气多,小便可,舌淤红,苔薄黄,脉左细数。上方加赤芍30g,玄参20g,连翘20g,羚羊粉2g(冲),水煎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