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学感悟(13)-佛门不能说的秘密:“心”为何物?

 新用户3997fVpW 2023-09-06 发布于浙江

导读:

禅宗起源于佛陀“拈花微笑”,讲究“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也称“佛心宗”。那么这个“心”到底是指的什么?是人的思想?还是心中的念头?或是人的认知?这里就来谈一谈这个“不能说”的秘密。


不能说:

为什么这个“心”不能说?先来看看两则禅门公案。

佛学感悟(13)-佛门不能说的秘密:“心”为何物?

神会挨骂:

慧能对众弟子说:“我有一个东西,没有头、没有尾,没有名字,没有正面也没有反面,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神会站出来说:“是诸佛的本源,也是我神会的佛性。”

慧能说:“已经告诉你他没有名字,你还叫它什么本源、佛性!”

其实,这个东西你说什么都可以,但就是不能通过思维给出一个理智的答案。慧能骂神会的原因就是他给出一个深思熟虑的答案。

因为这个回答,慧能还给神会一个评价:“你的成就充其量就是一个知解宗徒”。“知解宗徒”就是通过思维、思考、理智分析得到答案,并不是“实证”,终究还是无明。

“理智”是“无明”的始作俑者,一旦人的心中有了“知见”,就有了分别心。只有超越思维、超越知见的体悟才是佛学追求真理。

佛学感悟(13)-佛门不能说的秘密:“心”为何物?

赵州的布衫:

僧人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赵州说:“我在青州做了一件布衫,重七斤。”

其实僧人问的问题就好比“道”,万有归于道,他在问“道”的本质是什么?

同样,在佛学中可以说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个“一”就是“空”,他在问“空”的本质是什么?

“道”也好,“空”也好,本身就是虚无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除了“实证”予以体会,别无他法言说。

你没有体会到,问了也没用,别人的答案都不是答案;如果你体会到了,也就不会问了。因此,这个问题本来就是没有答案的问题,根本就是不需要问的问题。问和答都没有实际意义。

佛学感悟(13)-佛门不能说的秘密:“心”为何物?

所以,赵州回应了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我在青州做了一件布衫,有七斤重”,其实就是在说,“这个问题不能问,我也回答不了”。

以上两个禅门故事,反映了一个道理:“心”、“本心”、“佛性”、“佛法”、“道”、“空”都没有确定的答案,只能体悟。不是真的不能说,而是一说即不中。

因为,修佛实际上是给人们的生活做“减法”,不是让我们知道多少道理,而是要我们实证当下,觉知真实世界、活在真实的世界,而不是活在知识、思维与推理构建的虚幻世界里。

居然自己的感觉才是真实,而外面的这个客观世界却是虚幻的。这颠覆了常人固有的认知。

佛学感悟(13)-佛门不能说的秘密:“心”为何物?

为什么要说:

修佛的途径终究是要通过“知、解、行、证”这几个阶段的,有“正知”才有“正解”,然后才有“实修”,最终达到“实证”。修佛不是烧香拜佛就可以圆满的,正知正解只是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

虽然“知”、“解”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目的。但是,只有正知、正解才可能有“行”与最后的“证”。否则,别人说烧香、拜佛就可以达极乐世界,你怎么辨别?

毕竟大众都是“知解宗徒”,说说又何妨。我知道,自己本来就是对佛学的哲理感兴趣,是完完全全的“知解”之徒,还谈不上宗徒。但“解着解着”就进入实修也说不定呢?

佛学感悟(13)-佛门不能说的秘密:“心”为何物?

对“不可说”的那个东西的感受:

为了方便叫,那个东西暂且就叫做“心”吧,它到底是怎样一种存在?

曾经我觉得那是自己的“思想”、“认知”、“念头”,是自己这个可见肉体的另一半,它们一起构成了“我”。

随着“知解”的深入,生活经历的丰富,现在觉得那几个词语都不能来说明这个“心”。

现在的感觉是:这个“心”就不是自己的组成部分,而是自己的主宰,完全在支配自己的“身、口、意”,是一切人体活动的命令来源。

现在,正是这个“心”在“让我思考,心是什么?”这个感觉不好用语言来表达,举一个例子吧:

佛学感悟(13)-佛门不能说的秘密:“心”为何物?

比如:演员演戏。

演员的一切行为、表情、台词都是根据剧本来的,剧本就好比演员的“心”。假如,没有这个剧本,演员的一切表演就不存在。就是这个剧本之心在推动演员的一切活动。

剧本并不是和演员一体的,而是独立于演员之外,但又支配着演员的所有活动。这像不像“道”和万物的关系?“心”就是人的'道’!

谈到演员,想起了王阳明在谈“孝敬父母”时说到什么是至善,深有感触:

“如果只认为将那些具体礼节做得恰到好处就是至善、就是孝敬父母,那就好比是扮作戏子,将帮父母取暖纳凉等事一一表演得当,也可以叫至善了。”

佛学感悟(13)-佛门不能说的秘密:“心”为何物?

实际上人在违背本心做事时,就是一切行为都与“知”不一致、与“心”不一致。所以,至善绝不是仅仅从“行”就可以定义的。

如果“心”与“行”分开而行,那不就是演戏吗?难不成按剧本演绎“孝敬父母”的“演员”也成了大孝子?

其实,大众何尝不是演员,只不过各自有各自的剧本罢了!我们都是“知解之徒”而已。

没有“真心”支配的行为就是演戏,真心就是想的和做的一致,至善是心的本来面貌,与外物无关。

佛学感悟(13)-佛门不能说的秘密:“心”为何物?

至善是内心的一种觉知,再外化成具体行为。“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行为,而是受“孝敬之心”主宰的行为。

如果“演员”的例子还不足以表达我想说的那个东西,再来看看这个“游戏”的例子:

RPG游戏,也是就是角色扮演游戏。通过游戏玩家的操作,游戏角色得以逐渐成长,并学习武功、在游戏里杀怪、探险、PK、交友等等,最后笑傲江湖或称霸天下。

其实这个“游戏玩家”就是“游戏角色”的“心”。游戏角色在游戏中的一言、一行都受游戏玩家的支配与主宰。

比如:与人交友、与人结仇、与人争执、与人和解、打怪杀敌等等无一不是游戏玩家的意志体现。

佛学感悟(13)-佛门不能说的秘密:“心”为何物?

假如没有游戏玩家,这个角色就如同“行尸走肉”,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机......比如:你挂机的时候,这个角色呆呆的站在那里,就是一具“躯壳”而已。这也看出“心”对一个人的意义所在。

这个游戏玩家就是独立于游戏角色而存在的,他和角色不是一半的一半,而是主宰与被支配的关系。这就是人的“心”与人本身的关系。

为什么只能举例子,讲故事?因为那个东西什么都没有,从正面没办法描述,从侧面也许可以试试吧。

佛学感悟(13)-佛门不能说的秘密:“心”为何物?

好比宇宙中的黑洞,虽然看不见,但可以从它旁边的星体的运行状态来感知它的存在。

就像游戏玩家与游戏角色的关系一样。“心”就是让我产生念头、行为、语言的那个东西,推动身、口、意的那个东西。那它是什么样子的?

什么都不是,也什么都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它一直都在,我好像要抓住它了,但突然它又跑开了......

最后想问一问:游戏角色能改变游戏玩家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