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3 00:03 ![]() 他是毛主席的忘年之交,二者之间存在三十岁的年龄差距,但是毛主席却曾公开称他为自己的“老朋友”,他是纪登奎,一度被外界揣测为是毛主席的“接班人”。 在辞职之前,他也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要职,作为毛主席晚年十分赏识和器重的干部,纪登奎的政治生涯曾经因为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而一路顺畅。 从基层一步步走向中国政治核心, 最终又尽数辞去自己的所有职务 ,纪登奎进退沉浮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1988年,纪登奎因突发心脏病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六十五岁。少时参加革命,年仅二十八岁便被任命为中共许昌地委书记,到后来的被委以重任,再到最后不尽如人意的惨淡“下台”。 纪登奎的绝大部分人生被工作占据, 似乎鲜少有时间留给家庭, “赋闲”下来短短八年之后又不幸突然病逝,留下为之悲伤的妻儿。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不知在纪登奎走后,他的妻儿过得如何?是否承袭父辈的衣钵,又是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纪登奎:“我是一位悲剧人物。” 1923年,纪登奎生于山西武乡县。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时年十五岁的纪登奎便毅然决然踏上征程,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 次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之后的岁月里,纪登奎从基层做起,无怨无悔为革命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 纪登奎出任中共河南省许昌地委副书记 。1951年,恰逢毛主席南下视察工作,途经河南许昌时,毛主席发现了年轻肯干的纪登奎。 常言道: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毛主席识人且知人善用,在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结束后不久,纪登奎便被任命为中共许昌地委书记。 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毛主席每次到河南都要听取纪登奎的汇报 。据悉,毛主席还曾公开表示纪登奎是自己的“老朋友”。这个昵称,让旁人一度对纪登奎“另眼相待”。 ![]() 在外人眼中,除却最终的遗憾收场,纪登奎的政治生涯可谓是“一马平川”。年仅二十八岁便身负重任。哪怕在“特殊时期”这样人人自危的时期,他也仅是在初期受到短暂的冲击。 之后更是一路“高升”, 任职国务院副总理, 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人物之一。但在纪登奎看来,自己却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里和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悲剧人物。 据其子纪坡民回忆,外人只看到了父亲在“特殊时期”的浪潮中成为主席欣赏而器重的干部,谁也不知道其在他同样在“特殊时期”惊涛骇浪的大海里呛了个半死,甚至还差点丢掉了性命。正所谓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个中心酸滋味怕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晓。 ![]() 1980年,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纪登奎当场辞去自己的所有职务,而后其被任命为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政治生涯就此结束,数年后其便离开了人世。 发妻·王纯 王纯,是纪登奎的发妻。夫妻两人虽然没有爱得轰轰烈烈,但却也是举案齐眉。相守的数十载岁月里,两人共同养育了五个孩子。 王纯原名常二顺,山东东明县城关西街人, 生于1922年的王纯比纪登奎年长一岁 。 1936年,年仅十四岁的王纯参加革命。抗战爆发以后,王纯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队伍中。 在八路军队伍中,年轻肯干的王纯没过多久便得到了组织上的赏识,先后出任了八路军东进支队宣传队分队长、冀鲁豫行署民政科科员等要职。 ![]() 作为“老八路”的 王纯和纪登奎有着相似的经历 ,都是年纪轻轻便投身革命,两个怀揣着同样理想信念的年轻人彼此相互吸引,走到了一起。 新中国成立之后,王纯历任许昌专区妇联主任、河南省妇联委员、洛阳地委组织部副部长、河南省组织部部长等要职。 直到1969年她被调往中央组织部工作,1982年离休,才从岗位上退了下来。她与丈夫一样,可以说大半的人生都奉献给了祖国,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始终为革命事业奉献自己。 作为人民的好干部, 退休之前她一直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王纯居住在北京灯市口附近,一条胡同深处的一座老旧的小院落中。早在1980年纪登奎尚在人世时,除去在外的两个女儿,他们一家人便定居在此处。 据悉,这个小小的院落也曾是华国锋的旧居。丈夫纪登奎突然病逝以后,王纯老人便独自寡居此处。 ![]() 曾经有人采访过王纯, 因为访问的内容涉及许多敏感的话题, 所以直到王纯离世,采访的内容才得以公开。 根据当时前去采访的记者回忆,居住在历史名人故居中的王纯十分健谈,面对记者提出的几个时下敏感的问题,她并没有拒绝和排斥,反而是十分坦荡的谈起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见解。 她的家中还收纳了不少字画, 其中不乏出自王纯之手的画作 ,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老人十分喜爱作画,也足以见得王纯是一个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人。 谈到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王纯坦言自己此生最敬佩的人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在王纯的回忆里,身为国家主席的毛主席曾一度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腿部浮肿。 当王纯询问主席为什么不吃肉增强营养的原因,主席回答道: “吃肉我还吃得起,我的工资足够买肉吃了,我是想到全国人民吃不上肉,我有责任,我应该与人民同甘苦。” ![]() 同样,作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总理每次吃饭都会将饭吃干净,不浪费一点粮食,两位领导人的事迹深深感动着王纯。 作为纪登奎的妻子, 她对丈夫的“过早”离世始终不能完全释怀 。作为曾经中国政坛上核心人物的妻子,同时自身也是革命人和人民干部,晚年时期的王纯,内心对祖国的未来怀抱希冀的同时又是充满担忧的。 她与丈夫一同历经过动荡,一起为江青等人得以伏法之后感到喜悦,也看透树大之后必有枯枝的腐朽。 历经跌宕起伏的一生,带着对亡夫的思念和对祖国未来的关切,王纯在一个石榴花开的初夏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九岁。 ![]() 长子·纪坡民 纪坡民,纪登奎和王纯的长子。生于1945年,作为家中长子,纪坡民从小便十分懂事。1964年,品学兼优的纪坡民顺利考入解放军西安空军工程学院航空机械系。 特殊时期爆发以后,虽然身为纪登奎的长子, 纪坡民也没有逃过特殊时期的纷争 。 对于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来说,纪坡民莫名被卷入纷争,之后更是经历了被部队复员、处理,再复员、再处理,反反复复四次的平反,多番曲折之后才得以沉冤得雪。 之后,纪坡民在矿务局当过掘进工、采煤工,还在机修厂当过钳工。他从未因为自己的父亲而获得些许优待,一直扎根在基层岗位。 直到1987年,纪坡民通过自身的努力, 成功进入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 ,两年之后继而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管理研究室任职。 ![]() 在纪坡民的记忆中,父亲和母亲的工作很忙,作为双干部家庭的子女,腻在父母的身边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他们一家七口人,甚至从未一起吃过一次年夜饭,哪怕是在平时也鲜少能够聚在一起。为了能够多和自己忙碌的父亲相处, 纪坡民少时便懂得通过观察父亲的工作习惯 ,从而利用父亲每日清晨四点到五点在家时相对不那么忙碌的时间尽量主动与他多交流。 或许,在他的心里每日清晨那短暂的一小时里,是自己离父亲最近的时刻。在那一小时中,忙碌的父亲可以抽出些许时间与自己坐下来聊天,父子俩常常畅聊,十分愉悦。 纪坡民退休之后选择到北京定居,就近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在他的记忆里, 父母都是不大讲究吃穿的人, 身为国家领导人的父亲甚至只有一套中山装,还是出国访问时做的。 母亲更是一个朴素到极致的女人,虽然出生在干部家庭,但是家里几乎没有什么电器和拿得出手的家具,唯一一台使用多年的缝纫机也早已损坏。 ![]()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或许是在父母的影响之下,纪坡民在生活中也是一个低调朴素的人。在工作上,纪坡民严于律己,治学颇为严谨,做事总是一丝不苟。 他虽然没有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政治人物,但是远离政坛的他却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经济体制和法律体制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退休之后, 纪坡民仍旧是积极发挥自己的余热, 著有《产权与法》、《宪政与立国之本》等多本书籍,在自己的领域持续发光发热,也算是小有成就。 在母亲王纯刚离世不久的时候,有记者到她居住的小院里采访过纪坡民。母亲的离世让纪坡民整个人看起来十分惆怅。 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表示,弟妹都身在国外,母亲的身后事需要带弟妹们回国,兄弟姊妹商讨,再和组织上谈过之后决定如何操办。 ![]() 次子·纪虎民 纪虎民,纪登奎的次子。与哥哥纪坡民不同的是,纪虎民在一个较为动荡的年代中成长。少年时期,恰逢“山上下乡”的浪潮,很多干部的子女都无一例外入伍当兵。 纪虎民下乡之后, 在农村进行劳动了整整四年 。随后,纪虎民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大学学习,毕业之后的纪虎民选择继续学习,于是便考取国外的名校出国继续深造。学成之后,纪虎民选择在美国定居。 据悉,纪虎民曾在某文化中心任职多年,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提升华人地位和促进中美友谊的发展。多年来, 他在美国积极介绍中国文化 ,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看到中国的美。 即便也是小有所成,但定居国外的纪虎民仍旧是十分低调,他从来不向大家主动提及自己的父亲,外界也鲜少有关于他的消息。 ![]() 长女·纪南 纪南,纪登奎的大女儿。她和自己的二哥纪虎民一样经历过“上山下乡”,或许是由于父母都是干部的关系,作为干部子女的纪南并没有在乡下待太久。 仅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她就入伍参军,成为一名女兵。不久之后,纪南成功考取清华大学,学成之后她选择留在北京工作。 次女·纪元 纪元,纪登奎的次女。比起姐姐纪南,纪元似乎更加幸运,她在乡下仅待了一年不到的时间就顺利参军,随后纪元到美国留学,毕业之后她选择留在国外工作并定居国外。 幺女·纪方 纪方,纪登奎最小的女儿。与二姐姐有着相似的经历,在美国留学之后,她也选择留在国外发展,常年定居美国。 纪登奎的发妻王纯与其相知相许,数十年来陪伴在他的身边,为他生儿育女、照顾家庭。五个孩子,除去长子纪坡民、长女纪南之外,其余三人都定居在国外。 作为子女,父亲在世时工作忙碌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和他们相处,但父亲对他们的教育和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作为名人之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十分低调;在父亲离世之后,他们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努力着,也全都不负父母的期望成长为了十分优秀的人。 |
|
来自: 青蒿绿叶 > 《02共产党政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