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卷写给歌姬的唐代行书真迹,是北京故宫的“镇馆之宝”,被永久禁止出境!

 三余字画 2023-09-06 发布于山东

现在确定无疑的唐代行书真迹,我们一双手都能数得过来。在这些行书当中,能同时满足极具代表性,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列为镇馆之宝,并被永久禁止出境等要求的作品,就只有一件:杜牧的行书《张好好诗》。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在唐代就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子,《张好好诗》是他写给自己14岁的情人,歌姬张好好的一卷行书,也是杜牧传世的唯一一件书法作品。

此作是一直流传有序的行书真迹,北宋时收归宣和内府,后又历经贾似道、项元汴等著名收藏家,近代时为收藏家张伯驹先生购得。建国以后,张伯驹先生将其无偿捐赠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结字在稳健中流露出姿媚之态。比如其中的“牧”、“籍”、“宣”等字都是上大下小,上宽下窄,结构看似不均匀,但是力的分布很均匀。

将王羲之书法中的柔媚之气,融合在了刚健的用笔之中,形成了刚柔相济的韵致。

《张好好诗》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章中的秃笔。也许有人会问,秃笔有什么厉害的?

清代的《艺舟双楫》中有详细的论述:“书之烂漫,由于力弱,笔不能摄墨,纸不能伏笔……《张好好诗》结法率意,格致散乱而不烂漫者,气满也。气满由于中实,中实由于指劲,此诣甚难至,然不可不知也。

秃笔并不厉害,厉害的在对秃笔的运用中能够做到“格致散乱而不烂漫”,指尖的劲力让作品拥有气贯长虹的力量感,这就是宋徽宗所评价的“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

就在今年,在河南商丘宋国故城的城摞城遗址中,考古专家发现了一块丹书未刻的平民墓志《闫大娘墓志》,就是典型的唐人秃笔行书。寥寥数行字就让整个书坛为之一震,何况名家所作的《张好好诗》。

《张好好诗》不仅极富收藏价值,也是我们学习研究唐人和王羲之行书用笔躲不过去的一件作品。其中的雄健之气,也是避免我们行书流俗的良药。

我们采用进口微喷工艺,将其原作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连细微的牵丝映带和墨色变化,都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闫大娘墓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