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一份写给当代人的生存智慧

 在山清泉水 2023-09-06 发布于湖北

一切都在流动。

齐格蒙特.鲍曼(英,1925-2017)以“流动的现代性”来描述我们的时代,“原来的做事方式全部失效,新的方式却还没有被发明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处境。”

一场精彩智趣的对话在作者彼得.哈夫纳(瑞士)与鲍曼之间展开,这是智者生前的对谈,一场思想交锋。

鲍曼是世界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将自己所研究的社会学任务描述为: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将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

他从不回避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总是努力质疑公认的智慧和常识,让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

这也是这本书,书名的来历。

事实上,只有拥有宏大史诗般世界观的人才能完成这个任务。作者在序言中对鲍曼的盛赞里也深含敬佩:

“他拥有整个人类视野,看到的是完整的人;他超越了自己具体的学科,进入了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和文学等领域……他用宽画笔在大画布上作画,提出主张,把新的主题引入讨论并引发争论。”

读到这儿,读者除了口吐“哇塞”之外,想要“领略”鲍曼这位思想家洞见的心也将呼之欲出。

这本小书收录了作者在鲍曼英国利兹家中的次访谈,话题宽泛,且聚焦当下:爱与亲密关系、身份、社会、权力、道德、幸福、宗教、政治……

同时,对于“二战”“经济危机”“数字时代”“新穷人”……这些发生或存在于1933-2016年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或现象也是直抒胸臆,言语幽默且辛辣:

转瞬即逝的爱:“我们学会了以这样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人。当我们遇见更有魅力的人时,会发生什么?就像对待芭比娃娃一样:一旦新品上市,我们会把旧的换成新的。”

中产阶级也会被梦魇所困: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工作没了。一个人的位置可能随时会毫无预警的消失。

他拒绝假设自己的人生:“反思像'我会有什么不同的做法’那样的问题毫无意义。'要是特洛伊木马能下崽,那养马就很便宜了。’”

对于当下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与个人自由的矛盾,鲍曼也阐发了真知灼见。

对于卡夫卡、弗洛伊德、莱姆、昆德拉等各个领域的巨擘给予自己思想上的启发,鲍曼也坦诚相告。

鲍曼一生著作等身,也颠沛流离。他生于波兰贫苦的犹太家庭,后因“二战”逃亡到苏联,参军荣升为上校,又在“反犹太清洗中”回到波兰任教,十多年后又被逐出波兰,辗转到英国高校教书。

他说,自己不驱动思想,而是让思想自己思考。而他这一生不断地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穿梭”着过活,早已让思想之泉永不枯竭。

这种思考和立场的表达,一直持续到鲍曼90岁。他热忱、兴致勃勃地为当下生活在“不确定性”“不安全感”中的我们,提供新的认知,和新的思考方式。

鲍曼热爱着这个世界,在向作者告别时,他希望作者也能活到他的岁数,“因为每个年代虽有苦难,但也有它的美丽。”

在他看来,乌托邦不是某幅未来空中城堡的蓝图,而是改良我们此时此地生活境况的动力。

鲍曼也从未停止相信一个更好的社会的可能性,“即使知道明天会毁灭,我还是会种我的苹果树。”

做悲观的乐观主义者,将沉郁化为光明,保持敏锐洒脱,怀揣希望,是鲍曼传递给我们的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