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杨昉家摄影棚”的质疑

 旧京遗韵 2023-09-06 发布于北京

杨昉家摄影棚”的质疑

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到过北京的外国人中有人提到中国官员中一位爱摄影的“杨老爷”。1

 

这位杨老爷就是“杨昉”。

近年在写到杨昉的文章中都会提到英国外交官阿尔杰农·米特福德在1866年的家书中讲述他对杨家的拜访:“杨老爷是位蓝顶子的三品官员,在兵部任职,但他每年还会有1万至1.2万英镑的私人收入……我在俄国使馆与他相识,他邀请我们去他家参加中秋节的晚宴。他在外城有座大房子……有个房间的装饰紧随欧洲的时尚,另一个房间装饰了很多把枪,还有望远镜、时钟、气压计、温度计等其他外国物品。他还有一间摄影棚……他还送给我们自拍的肖像。”(2

  

不知道其中的“摄影棚”的原文是什么。

1880年-1884年驻大清法国外交官谢满禄的相册中有两张照片都提到法国公使馆内、他寓所旁边的“Laboratoire de Photographie”(图3,图4),这个词在汉语中相当于照片的“冲印室”。

  

  

早期的照片由于显影材料的限制,拍摄的时间相对较长,人物在室内照片极少,原因:被拍照人无法保证长时间不动,即使大胆尝试,也多因画面模糊,抖动重影,以拍摄失败告终。早期照片多为室外拍摄,有时为了增加光源,会用白布作背景,和“反光板”。

在当时“光源不足”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专置缺乏光源的“摄影棚”。

杨昉自己玩照相,一般指自己调制拍摄用的“显影剂”,“定影剂”和洗印照片的 “药剂”,杨昉家不是“照相馆”,在家照相还不是经常玩的“消遣”。

所以杨昉家是否有“摄影棚”还需证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