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东军始末

 dongchang 2023-09-07 发布于河北

今天咱们聊聊「关东军」的始末。(Japan’s Kwantung Army)

在日本有所谓「关东地区」的说法,是日本的八个地理大区之一。大致就是指本州岛,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被称为日本的心脏地带的一个区域,也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但是「关东军」的得名,与日本的「关东地区」无关。而是因为中国辽东半岛的「旅顺大连地区」。1899年清政府将「旅大地区」租借与俄国。日俄战争以后,俄国将「旅大租借地」转让于日本,成为日本的所谓「外地」。而所谓「关东」是因为俄国将「旅大租借」地称为「关东州」。

简而言之,因为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所以日本获得了「南满铁路」的使用权,和「旅大地区」的租借权。而为了保护满铁权益,1905年,日本成立「满铁守备队」。1907年,日本在南满驻扎有一个步兵师团,和六个铁道守备队,隶属「关东都督府」陆军部,这就是早期的「关东军」。1919年,「关东都督府」改为「关东厅」,其下属的「陆军部」升格为「关东军司令部」,实行所谓「军政分治」。从此,「关东军」正式命名。

所以「关东军」的由来与「日俄战争」有关。而「日俄战争」又与「甲午战争」有关。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开始学习德国的军事制度。大力发展军队实行所谓「富国强兵」的政策,1890年山县有朋出任日本首相,他提出「主权线」、「利益线」的国家发展理论。


他说:“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曰「捍卫主权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防护利益线」,不失自己的有利地域。所谓「主权线」乃国家之疆域;所谓「利益线」系指与「主权线」紧密相关之「邻近区域」是也。凡能保全「主权线」以及「利益线」者,方成为国家。当今列国并立,仅防守「主权线」已不足以维护国家之独立,必须进而防卫「利益线」。” 

按今天的话说,「利益线」大致就是一个国家的「势力范围」。应该说,山县有朋的「防卫利益线说」,日后就发展演变成了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理论基础。而当时对日本来说的「利益线」就是朝鲜与中国的东北。而日本的对手不仅是中国,还有俄国。因为俄国同样觊觎朝鲜和中国的东北。


甲午战争之前,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但是因为甲午战败,清朝的势力被逐出朝鲜半岛。从此俄国与日本就开始了对朝鲜半岛控制权的争夺。1896年俄罗斯出兵进入汉城重创了朝鲜的亲日派,改国号为韩国。扶持朝鲜的「亲俄派」建立了「大韩帝国」,并与日本签订了《罗伯特诺浦--山县协议》。简单说,就是沿北纬38度线,俄国划出了在朝鲜的势力范围。

而清朝因为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割占了辽东半岛,但是签约之后仅六天,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出面干涉,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三国干涉还辽」。

最后干涉的结果是,清政府额外支付三千万两白银,作为特殊赎金,从日本手里赎回辽东半岛,而赎金是跟俄国人借的,所以,俄国随后又从清政府手里租借了大连和旅顺。等于转了一圈,辽东半岛最后成了俄国的利益。

而清政府因为甲午战败,就采取了「联俄抗日」的外交策略。1896年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俄国因此获得了在满洲修建铁路的权力,这就是俄国所说的「中东铁路」——「中国东方铁路」的简称,清政府称为「东清铁路」。

「东清铁路」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大连,1897年开工,设计全长约2400公里,计划工期6年。

但是1900年中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俄国以保护满洲铁路的名义,出兵占领了东北全境。《辛丑条约》签订后,仍旧不履行撤兵承诺。日本认为俄国企图把吞并中国东北,变成既成事实,而这就直接危及到了日本的在华利益,同时也引起了英国和美国等列强的不满。1902年,日本与英国联手,结成「日英同盟」,开始共同对抗俄国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扩张。1903年。中东铁全线通车投入运营,但是还不到一年,1904年,日本在英国和美国的支持下,与俄国开战,「日俄战争」爆发。

「日俄战争」的结果是,俄国战败求和,美国出面当调停人,日俄在美国朴茨茅斯海军基地签订《日俄停战协议》,就是《朴茨茅斯协议》。这个协议涉及中国的内容就是:

第一,除中东铁路沿线与关东租借地外,日俄两国都从满洲撤军。

第二,俄国转让关东州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使用权以及附属地相关权益给日本。南满由此就变成了日本的势力范围。所谓「南满铁路」就是指「东清铁路」,从长春至大连段。

所以按照《朴茨茅斯协议》的相关规定,关东军最初只是职责仅限于维护租借地以及南满铁路沿线和附属地区治安的部队,其规模按铁路距离计算,每公里核定15人之额度,所以其最初的定员,大约是一万多人。到「九一八事变」以前,关东军的总兵力变化不大,大约就是2万人左右。

但是「九一八事变」事后,随着日本在东北的扩张,关东军的地位不断提高。开始首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编。1932年满洲国成立之后,关东军的任务,又从「南满」扩张到整个满洲。

日本在满洲的统治,本来有所谓「三头政治」之说,关东厅与奉天领事馆属于政事与外交,满铁属于经济,关东军属于军事。但自从满洲国成立之后,从1932年武藤信义接任关东军司令官后,他还兼任了「驻满全权大使」和关东厅长官。后来又取得对满铁的监督权。1934年关东厅被废止,关东厅权力由关东军司令部代为行使。由此关东军司令部就事实上成为了日木统治东北的总代表和最高权力机构。

所以从1933到1936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关东军的总兵力经过不断扩编,就发展到了大约20万人左右。之后从1939年到1941年,为了准备对苏作战,关东军就再次大规模扩编。之后虽然因为国际局势的变化,日苏签订《中立条约》,日本的对外扩战战略改北进为南进。所以关东军的目标苏联的军事任务发生变化。

但是因为太平洋战争的需要关东军的扩编并没有停止从1943年到1945年关东军先后有28个主力师团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1945年为了准备所谓本土决战,关东军又有7个师团,和将近三分之一的战略物资,被抽调回日本。

所以到1945年5月,关东军再次扩充兵员,将已经退役的25万军人,重新征召。经过迅速补充,总兵力达到了大约70万。但是因为其中大量掺杂了临时招募的未经训练的当地农民,以及已经退伍的老兵,甚至还有满洲国的伪军充数。其武器装备和战斗力已远不及从前,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1945年的8月9日凌晨,苏联红军兵分四路进入中国东北。早晨5点半,东京大本营得到消息苏联已对日宣战。8月9日日本天皇的御前会议开了整整一天,第二天8月10日,日本通过中立国管道,提出停战投降。但没得到「同盟国」的明确回复。8月15日日本以天皇发布终战诏书的方式,宣布单方面放下武器停止抵抗。第二天,关东军投降。所以理论上说,苏联红军与关军的交战只有一天。

虽然关东军司令部正式下达停止抵抗的命令,是在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之后。但是日本其实从1945年4月,铃木内阁上台之后,就开始了所谓「和平停战」的努力。而且日本之前的对策一直是希望利用《日苏中立条约》借助苏联对抗美国,争取到损失最小的停战。

但苏联突然的对日宣战,使局面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对日本而言,当时最大的威胁已经变成了苏联,而不是美国。铃木首相说:日本必须迅速投降,因为苏联不仅会占领满洲,朝鲜和库页岛,还将占领北海道。这将摧毁日本的根基,我们必须在还能与美国谈判的时候,结束战争。

所以只用了一天,东京大本营就决定投降了。所以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约70万关东军一触即溃,根本没有做出任何有效的抵抗。因为在此之前,关东军根本没准备对苏作战,而在苏联宣战之后,日本就决定投降了。

向苏联红军投降的关东军,据估计大约有60万人左右。而因为战争的最后阶段,日本选择迅速向美国投降,不仅使苏联红军进入日本本土的计划落空,也使美国事实上完全主导了战后对日本的统治,

而苏联因为并未能在对日本的清算以及战后秩序安排上获益,引起了苏联的不满与不合作。所以在关东军战俘的遣返问题上,设置障碍,并造成了人道主义灾难。大约60万关东军战俘,被苏联强制送往西伯利亚和蒙古充当劳工。经过漫长的将近10年的时间,最后只有大约20万人左右被遣返陆续回到了日本。据估计大约有35万人左右,死于恶劣的工作环境、饥饿与疾病。也有一些人下落不明不知所终。

1993年,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访问日本时,也承认了前苏联政府,对待日本战俘是不人道的,并对此表示了道歉。


另外,虽然都是侵华日军,但关东军与派遣军和驻屯军不同。「驻屯军」是日本根据《辛丑条约》所获得的,在中国境内驻军特权的产物。「派遣军」简单说就是从日本派往中国关内的侵华日军。而「关东军」是特指驻扎在中国东北的日军,其脱胎于满铁守备队,其最初的职责是保卫满铁。

「满铁」是「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它是个混合所有制企业,一半股份归国有,另一半股份主要来自日本的皇室、贵族和财阀。而天皇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所以按照《关东军司令部条例》的规定:「关东军司令官」直隶于天皇,统帅关东州及满洲陆军诸部。其军费也由满洲负担,其司令官与陆军大臣一样,都是陆军大将。但是日本的天皇并不亲自参与具体的政治军事事务,只是间接控制权力。所以关东军实际上就成了一个既有可能不受任何权力的辖制,但也有可能被任何利益集团所利用的存在。这也是理解关东军与满洲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