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财经智库》| 电子信息:三重压力下的谋稳与求变

 天承办公室 2023-09-07 发布于北京

图片


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拥有万亿元规模,具有规模大、门类广、配套全、韧性强、活力足等特点。但在全球消费需求衰退、技术周期低谷、全球产业链重构等因素影响下,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正在遭遇严峻挑战,亟待摆脱路径依赖,完成技术突破,寻求新赛道,找到新增长点

文/秦靓 王相怡

图片

东莞博力威公司生产车间中的常温循环测试。图/企业供图

电子信息作为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全球竞争的关键博弈点。东莞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拥有万亿元规模,是经济的绝对支柱,具有规模大、门类广、配套全、韧性强、活力足等特点。

在全球消费需求衰退、技术周期低谷、全球产业链重构等因素影响下,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正在遭遇严峻挑战,亟待摆脱路径依赖,完成技术突破,寻求新赛道,找到新增长点。

PART1
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成长之路


1.从农业县城到“世界工厂”的蜕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改革与全球制造业的转移趋势形成历史交汇,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和外资引进,东莞由“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交易)起步,迅速积累起原始资金,走出了独特的产业发展道路。在《财经智库》的调研中,我们常听到用“打基础,走正道,办实业”这九个字来概括东莞40多年来的产业发展思想。

图片

1978年,东莞还是一个以传统种植莞草等农作物为主的农业县,在“三来一补”和“前店后厂”的模式下,外资涌入给曾经的农业县带来新生产要素,开启由农业到工业的第一次转型,也奠定了东莞的外向型经济基础。据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东莞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1978-2008)》记载,1983年,东莞县与外商签订“三来一补”协议共2021宗,共计7.1149亿美元;新办企业1030户,共引进各种机械设备5.6万多台(套),价值2381.9万美元,全县共收入加工费1.26亿美元。而同年,东莞县生产总值才13.03亿元。

东莞优惠土地使用条件和税收政策引起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电子企业的注意,掀起了东莞吸引和引进外资的序幕,中国台湾电子企业、资金、设备和技术纷纷流入,掀起投资东莞的第一次高潮。随着外贸不断扩大和制造业体系不断壮大,东莞发展成为“世界工厂”,成为全球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

2.金融危机下的重大机遇与转型挑战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发展的基础得益于对全球产业转移的承接,在外资驱动下,东莞逐步嵌入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但正由于这种发展模式,早期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链突出表现为“两头在外”,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所处的国际分工地位低,产业发展深受全球宏观环境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成为东莞产业转型的第一个拐点。1997年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风暴,迅速扩散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以及整个东南亚,致使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股市以及相关资产价值暴跌,亚洲金融体系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受到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后,东莞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而中国台湾地区的IT产业开始向东莞转移落户,东莞抓住机遇,逐渐由电子玩具、录音机、收音机的来件组装,向电脑、移动电话、通讯网络设备等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与此同时,东莞本土民营经济也在与外资企业的上下游产品配套和代工生产中不断成长,形成简单到复杂、低端到高端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

东莞由此成为全球IT产业的加工制造基地,打响了“东莞制造”品牌。1996年至2002年,东莞连续七年出口总值位列全国第三,仅次于深圳和上海,“三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8.6%。2000年,东莞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近8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

全球金融危机下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加速转型升级。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全球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在危机冲击下,东莞外向型经济受到的影响凸显,尤其对于已经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影响更甚。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和失业率高企,带来全球消费需求放缓、原材料及人力成本的上升,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也遭受了出口市场大幅收缩、投资增速放缓、企业关停倒闭等一系列冲击。数据显示,2008年东莞全年关闭企业近900家,占当时企业总数的6%。全球金融危机是东莞改革开放以后经受的一次最严峻考验,打破了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劳动力密集、附加值低、资源消耗过大等新老问题凸显,产业规模增速放缓。

2008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东莞调研时指出,“电子信息产业占东莞工业增加值70%,全球鼠标和键盘40%是东莞制造,电脑配件的95%都可以在东莞找到,但东莞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利润率仅有3%,英特尔、微软等国际公司的税后利润率达到20%-40%”,也为东莞的转型升级指明方向,“今天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调整”。

当然,危机之中也蕴含着机遇,低成本优势的减弱推动东莞进入研发创新的重要阶段,东莞一手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积极培育引进新兴产业,抓住广东省“腾笼换鸟”战略机遇,在产业存量和增量上“两手抓,两手硬”。2001年东莞成立了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相继引进了华贝电子、普联、歌尔、华为等龙头企业;在此后的十来年间,华为终端总部、OPPO研发中心、OPPO智能制造中心、vivo新总部等先后落地东莞,推动着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转型,也逐步探索出独特的发展路径。


PART2
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现状和特点


1.规模大,产业竞争力攀升

2022年,东莞共有2118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合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673.4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9470.2亿元,产业规模仅次于深圳和苏州。

近20年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变大、效益攀升,产业竞争力提高。从营收口径的统计数据来看,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平均利润增势良好(表1)。

图片

图2和表2为东莞与电子信息产业同样发达的深圳、苏州和重庆的数据对比。与重庆和苏州相比,东莞的发展势头更为明显,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全员劳动生产率方面都有显著提高,产业竞争力稳步提升。在企业平均规模方面,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东莞略比深圳、重庆和苏州逊色。与这三座城市相比,几十年来基于“市直管镇”特殊行政体制生长的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规模整体更偏散而小。

图片

图片

2.门类广,智能终端为主导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涵盖计算机、通信设备、智能消费设备、电子器件、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等多个领域,门类广泛,品种齐全。几十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东莞经济绝对的支柱,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38.4%,是唯一营收规模破万亿元的产业。在东莞产值百亿元以上的13家工业企业中,电子信息企业独占9家。

以智能通信设备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合计超过全国总出货量的三分之一。在2023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发布的“百强产业集群”排行榜中,东莞智能移动终端集群仅次于深圳和上海的三个集群,排名全国第四位。

3.配套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链完备,配套齐全,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到检验检测,从电子材料、关键元器件到智能组件,再到丰富的终端产品以及应用场景均有布局。以智能终端为例,过去主要是电脑产品和配件,如今除了核心芯片、高端元器件等少数环节,全流程的生产制造配套服务在东莞基本都能实现。

近年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丰富。上游配套能力增强,已具备一定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的能力;中下游在OPPO、vivo、华贝电子等领军企业的带领下发展壮大、提质增效;下游产品和应用市场连接紧密,许多东莞造的元器件和终端产品可以在本地迅速应用到可穿戴设备、VR/AR、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工厂、智慧医疗等领域,并探索各类新场景。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能力和集聚水平并不局限于产业体系内部,而是与同样代表东莞制造实力的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在生产、营销、管理、技术等方面互相配合,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这些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带来丰富的原材料、生产设备和应用场景,并随着技术应用和市场需求的迭代,共同享受知识溢出,降低交易成本,融合生产要素,推进结构升级,不断探索新领域,如助力电子信息产业链企业从消费电子赛道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从手机配件领域延伸至医疗器械领域等。

4.韧性强,领军企业生长汇聚

除了本土的OPPO、vivo以及引进的华为终端等行业龙头外,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也在不断生长和汇聚各类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

这些企业的成长故事正是东莞经济韧性重要体现,助力东莞在每一轮全球经济浪潮下总能够开拓思路,敢于转型。例如从代工企业转向攻坚核心技术,填补国内5G通信芯片领域技术空白的瑞谷光网;将积累的国际手机供应链加工和技术研发能力,应用到电子烟生产的蜂窝工厂;从小作坊成长为液态金属领域单项冠军,产品广泛应用至折叠屏手机、新能源汽车、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的宜安科技。

此外,伴随华为而来的上下游企业蓝思科技、歌尔智能、华贝科技以及为广大莞企提供数字化转型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台达等企业也在东莞集聚和成长,不仅提高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辐射力,也助力东莞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目前,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态势明显,整体呈现“两核多点”的分布态势。“两核”是以松山湖和长安为核心的智能终端产业聚集区域,“多点”是围绕“两核”形成多个产业链配套区域,包括石碣、石龙、清溪、塘厦等周边镇街。

5.活力足,细分领域拓新径

在当前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链“两头受挤压”的大背景下,东莞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仍待加强。许多企业正在面临关键技术“卡脖子”和需求低迷等难题,甚至遭受“生存”挑战。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在细分领域和临近赛道探索新路径,并不断拓展优势,致力于打造第二增长点。

第三代半导体领域,东莞是全国最早开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化的城市之一,拥有广东省首个第三代半导体制造业创新中心——“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功率器件及应用技术创新中心”,聚集了一批国内知名的第三代半导体衬底材料企业。

在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东莞新能源、新能德均成为工信部锂电池行业规范企业,东莞新能源、博力威已申报省新一代电子信息集群中的锂离子电池“链主”企业,易事特2022年入选第三批全国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生益电子、巨冈精工等深耕3C领域的企业全力竞逐新能源汽车新赛道。

图片


PART3
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困境与挑战


1.宏观环境:周期性变化和长期性趋势

疫后弱复苏态势下,手机、电脑、新能源汽车等消费电子产品遭受消费周期性变化挑战,需求衰退已在全球蔓延。

除了消费周期,技术周期也是影响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因素。作为主导领域的智能终端在技术迭代下趋向寿命延长、功能重复,且尚未形成新的颠覆性技术的广泛应用,这减弱了全球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全球产业链重构下,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面临“两头受挤压”的长期性挑战。一方面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经贸领域和科技领域的严重遏制,部分上下游企业被迫迁移海外;另一方面是国内人口红利渐弱,保护主义抬头下国内贸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提高,中低端环节外流至东南亚、南亚、墨西哥等地。

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存在核心知识产权产品较少,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等特点,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下想要冲出重围,必须下足功夫。

2.路径依赖:“东莞模式”成就与未来探索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东莞经济的特殊发展模式——基于“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经济体制和“市直管镇”权力下放的行政体制,以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大传统要素为支撑,国际市场拉动带来加工贸易增长,村组集体经济激活创富动力。

“东莞模式”让东莞短时间内成为经济强市,从2000年全国第54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13位,也让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的第一支柱,产业规模排名全国第四。

与此同时,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也呈现小而散、同质化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等特点。根据《转型期东莞经济发展问题研究》,2011年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东莞镇街仍有25个。

近十几年来,东莞致力于摆脱路径依赖,推进产业转型,改变招商引资方式,培养龙头企业,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解决土地碎片化难题,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然而,从表2的数据来看,东莞企业的平均规模仍然偏小,整体竞争力较难和深圳、苏州抗衡。

此外,在调研中,多家企业表示近年来探索新赛道不仅仅因为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更多是源自行业内东莞企业的过度内耗——在畸形的价格竞争下,不得不转型。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若想摆脱路径依赖困境、提高集群竞争力、迈向产业链中高端环节,未来仍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3.企业挑战:生存难题和转型方向

从诺基亚时代到如今的华为和步步高系,从承接海外产业转移到如今的加大对外投入,东莞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电子信息产业浪潮,见证了各类企业的到来或离开、生长或衰败。

以OPPO、vivo为代表的龙头企业正试图完成一场艰难的转型:作为全球知名的智能终端制造商,在电子信息产业消费周期下行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产业链重构等多重压力下,高端芯片、核心元器件等关键技术的攻关之路似乎变得愈发艰难——既要耗费大量资金,又不得不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而在饱和的低端机型市场,和竞争激烈的高端机型市场,若想在产品趋向同质化的红海中实现差异化创新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也绝非易事。

当前的全球经济态势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不相同,比起周期性改变,更多结构性问题正在发生,中小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生存压力,转型任务紧迫。

如何引领企业发力内需市场,打造本土品牌;促进加工贸易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型,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提升集群优势,盘活分散空间,以制度创新激发产业活力;利用东莞近20年的科技创新沉淀,充分吸引人才资源和金融资源,帮助企业完成技术突破,寻找新赛道,打造新增长点等,正在成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的艰巨挑战。


PART4
谋新篇: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未来展望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现已进入重构变革期,呈现收缩化、区域化、短链化、备份化等新趋势。东莞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体的制造业承压剧增。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以及制造业“高端回流、低端分流”等多重压力,对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是稳定传统产品产能,主动发力“新三样”,激发产业新动能。随着电子信息产业进入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元宇宙、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产品逐步放量,新型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不断丰富消费场景,改变消费行为,创新消费模式,释放信息消费对内需潜力的拉动作用。

今年上半年,我国智能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其中,各类虚拟现实设备产量同比增长58%。与此同时,在电子信息产业周期性下行背景下,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新三样”产品仍以高技术、高附加值、引领绿色化转型等特征成为产业的新增长点和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商务部数据,今年上半年,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合计拉高整体出口增速1.8%。

一方面,要立足东莞良好产业基础和完善配套体系,不断巩固提升传统智能终端产业,打造新型主流终端产品。稳定华为、OPPO、vivo等智能手机产能,支持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设备等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加快新技术在消费类终端的应用,升级拓展智能终端产业。

另一方面,面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态势,瞄准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新型储能等领域转型发力,打造产业“新支柱”。要依托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装备的制造为主线,加强储能材料、动力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等环节研发生产,推动传统汽配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以龙头牵引串珠成链,推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打通断点堵点,加快强链补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当前,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材料与元器件、高端电子专用设备、工业软件等产业链核心环节仍然薄弱。

要全面梳理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痛点与难点,完善“产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的机制,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科技创新。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加强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发挥龙头企业在补链强链中的引领作用,连接“断点”,疏通“堵点”,提升关键元器件、生产装备、原材料的自主配套能力,建立协同联动、安全可靠的供应链体系。

三是深入推进产业集群培育,以“链主”企业牵引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立足东莞智能移动终端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品牌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强企业梯度培育。支持“链主”企业发挥领军作用,牵引带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一企一策”等方式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难题。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强联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要素资源,推动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链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四是立足区位优势,加强开放合作,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驱动下,东莞要主动借助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资源,依托传统制造业基础优势,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合力。加强对外开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融入国际创新网络,把握区位优势,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五是强化要素供给,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和“东莞品牌”。要强化财政、金融、产业、外贸等政策协同和综合发力,优化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要素供给和配置,着力解决土地资源低效化、形态碎片化等问题,探索园区的集群发展和差异化分工,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持续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强化高端人才的培育引进,加大人才保障,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和技能培训支撑,实现“数量型”向“质量型”人才转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招商引资,营造湾区一流发展环境,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作者秦靓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王相怡为《财经智库》研究员;编辑:张燕冬)

《财经智库》一家独立的专业智库,辐射多元、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高端智库。秉承“思想架通行动、专业创造价值”的核心理念,立足于区域、产业和商业研究。以其广阔的国际视野,专注的智库使命,前瞻的务实研究,深厚的财经人脉,跨界连接智库价值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