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市场旅游”这把突然兴起的大火能烧到海南吗?

 昵称69584090 2023-09-07 发布于海南

昨晚,一向具有新闻敏锐触角的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直播节目《今日新闻汇》,

暑期突然大火的场旅游”新闻事件进行专题评论,引发广泛关注。

本期节目美女主持人文琪主持,

邀请特约评论员海洋教授,对此作出专题评论。

主持人:
这个暑期,菜场旅游“出圈”了,大火了,并开始烧往全国,方兴未艾。

评论员:

8月31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暑期旅游盘点,以《“菜市场+旅游”体会城市烟火气 沉浸式了解风土人情》为题,如是报道:这个暑期,人们的旅游方式正在从传统的观光游向深度游转变,其中,菜市场成为了解一个城市的窗口。在云南昆明,逛菜市场成为人们沉浸式了解云南风土人情、感受云南烟火气的新“景点”。

搜索一座座城市的旅行攻略,菜市场正以越来越高的频率被网友们提起。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近一个月,“菜市场”搜索量环比增幅超120%,相关攻略笔记数增幅超110%,评价数增幅超170%。

在一二线城市乃至特色小城中,菜市场正成为City Walk(意为“城市漫步”)和“反emo”打卡热门地。搜索用户中,20岁到35岁之间的年轻用户占比超过70%。例如,重庆地区“菜市场”关键词搜索量持续攀升,相关笔记攻略数同比增幅超过150%。重庆石灰市菜市场、大兴村菜市场、建东综合市场、五村农贸市场、后峰岩农贸市场为评价数排名前五的农贸市场。

大众点评上,涌入菜市场的年轻人,或在评价区写下“菜场寻宝记”,或在攻略笔记里分享“菜市场散步导览”。
今年,小红书推出“菜市场漫游指南”话题,收获5964.3万浏览量,豆瓣“菜市场爱好者”小组达到了15.7万人。
而在自媒体平台,菜市场旅行也成为许多流量博主的新选题。近期一位在bilibili平台上拥有47万粉丝的“网红”探访青岛团岛农贸市场的视频,一周内播放量达15.7万,点赞量达1.2万。

南京的科巷、昆明的篆新、青岛馨大众团岛、淄博八大局、苏州葑门横街、北京新源里、厦门八市、威海古陌早市等天南地北菜市场的人潮汹涌,让人们惊讶地发现:年轻人正纷纷爱上菜市场。

主持人:

请问这些大火的菜场旅游都有些什么共性特征?

评论员:

首当其冲的共性特征就是人气特旺。

例如,三十几度的高温,南京科巷新市集(原科巷菜场)依旧是人挤人,没有一家店是不排队的很多上班族吐槽:因为科巷的存在,地铁2号线更挤了;晚上九点上地铁还以为是下班高峰期。当地人惊叹:还没到科巷,就能看到很多拖着行李箱往那边走的人,“拖着行李箱逛菜市场,成为这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科巷因而甚至一度冲上热搜!
云南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日均客流量高达6万人次;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日接待市民游客达19万人次,超过泰山、乌镇,位列全国景区排队榜单榜首,连公共厕所也被围得水泄不通。

其次是网红宝藏美食。
例如,上海蒙西菜市场“新四大金刚——羌饼、熏鱼、蛋糕、白斩鸡”;南京科巷的菊花脑、马兰头;衢州松园菜市场的鸡蛋粿、乌饭麻糍;云南五里多农博广场奇形怪状的野生菌;苏州葑门横街的鸡头米;青岛团岛农贸市场的李村脂渣、海阳喜饼;贵州菜市场的折耳根,等等,琳琅满目,让人欲罢不忍。
有美食爱好者感言:“在当地逛菜市场,一定有你未曾吃过的食物和未曾嗅过的香气”。

再次,争相传阅的旅游攻略。
年轻人喜欢用写旅游攻略等自己的方式去拥抱菜市场。例如,年轻人自发写成的上海蒙西“菜市场导览”,其中“地铁9号线马当路3号口出来,步行300米即到”;“很多本地人喜欢吃的美食,满满都是烟火气”;“里面的蔬菜非常新鲜,店家甚至帮你全部都挑好了”,细致入微。
南京大学新闻系大三学生魏昀佳制作了一份“科巷新市集”的美食攻略,以文字和短视频的形式,向英国斯特灵大学的老师们讲述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南京故事,让对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大众点评的笔记区里,美食测评、笔记攻略、出行指南、特色店铺、菜品价格、出行路线、营业时间……各类“干货”信息事无巨细等,完全就是属于年轻人的“当代菜市场观察录”。

再再次,口耳相传的流行语。
火爆的菜市场,都少不了层出不穷的自发流行语,例如,南京科巷的“不过800米,从头吃到尾”、“均价10元吃垮科巷菜市场上海蒙西菜市场“100元吃遍上海正宗美味”苏州双塔菜市场的“吃喜欢的东西、过可爱的人生”、“生姜暖胃,而你暖心”;淄博八大局的“欢迎大家来,给本地人留口吃的就行”;杭州大马弄早市的“杭州不是美食荒漠的证明”;昆明菜市场的“找到治愈生活的良方”;锦州石桥子早市的“30元吃垮的神奇物价”,等等让人会心一笑,顿生共鸣
还有就是出片胜地。
大众旅游时代,亦是大众摄影时代,所以,花花绿绿的菜市场,竟然又摇身一变,成为出片胜地。
例如,恰到好处的光、外貌各异的人、洒满水珠的菜、五彩斑斓的色,任君选择。

有网友分享被常人忽略的光影“细节”:带鱼的摊位前永远打的是白色灯光,而卖肉的摊位前则永远是用红灯照射。
无论你是想要街头摄影还是人文纪实,偏爱日系胶片还是文艺写真,随手一拍,都是颇有氛围感能引人注目的佳片。
有摄影发烧友甚至放言:就算是最平庸的菜场,也能满足出片的所有需求。

在电商日益发达的当下,中国菜市场依旧活得很好,很滋润,这充分证明菜市场在中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主持人:

请问促使菜场旅游大火的原因有哪些呢?

评论员:

综合网络上的探讨,促使菜场旅游大火的原因大致有四:
1、起源对美食的追求。
有网友指出,菜场旅游受到青睐的缘由是起源于游客对美食的追求。最初,人们为了深藏于集市中的特色小吃而来,逛菜市场只是顺路的活动。

例如走红全网的济南民族大街菜市场,正是凭借两块钱的豆浆、十块钱的甑糕,被不少网友纳入济南旅游必打卡地点。淄博八大局也因售卖紫米糕、牛奶棒等当地小吃而瞩目。

从吃的视角来看,很多非遗文化和百年老店都乐意在菜场扎根,代代相传,这些“历史活化石”,可以让人见识一个城市的饮食风俗与历史变迁。

难怪有人说,初来乍到的游客,去了菜市场,既可以填饱肚子,又能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何乐而不为?

2、关注菜市场的市民文化底蕴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说:“了解一座城市最直接的地方,就是当地的菜市场。”
菜市场同时具备物理空间、社交空间、经济交换空间等属性,是一座城市最基础的细胞,是满足市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场所,“一半是生活,一半是文化”。城市性格、市井民情、人文韵味等等蕴含着当地文化的“密码”,都能在作为风土民情集散地的菜市场中寻到答案。
所以,菜市场能成为游客观察本地文化最直观的样本;也只有到过当地的菜市场之后,才会与这个城市有了肌肤之亲。

台湾纪录片《我又在市场待了一整天》那句“市场,是平民生活的小宇宙”的解说词,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关注菜市场的市民文化底蕴,菜市场就逐渐从本地居民的日常消费场所变身为旅游攻略中的“小众景点”乃至热门景点。

听说有位网友,6年的时间里,逛遍了全国大大小小的菜市场;其“逛菜市场”的狂热劲,真可谓叹为观止。

3、治愈系的诱惑。

新冠疫情之后,治愈系诱惑,是许多年轻人提到菜市场旅游的关键词。
有网友感慨:在菜市场,人的身体感官是被打开的。你会闻到海产的气味,听到本地方言的吆喝声,品种奇异的特产勾动你的好奇,五颜六色的蔬果抢占你的视觉;而另一头,热火朝天的小吃摊又在唤醒你的味蕾和胃。一切的焦虑,似乎都在喧闹的菜市场被消解。
在不少网友眼里,菜市场总是与童年、家乡的记忆联系到一起,能治愈小镇青年在大城市里散不去的乡愁。有位因为疫情几年没回国的网友看到别人关于保山市汇金湾菜市场的分享后,百般感慨:“就在我家附近,好想家啊”。
是的,平凡的菜市场让许多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人那一刻突然醒悟:一蔬一饭才是生活的本味。

4、网络力量的推波助澜。

互联网助推了“菜市场旅游”走红,已是不争的事实。
例如,豆瓣平台上,网友2020年创建的“菜市场爱好者”小组,已吸引15.7万人入组。组员们春天找野菜,秋天买野果子,跟随时令变化,在菜市场踩上四季的节奏。从最北端的漠河菜市场到最南端的三亚第一市场,从东部青岛的团岛农贸市场,到西部喀什的六运司市场,都留下了组员们的足迹。他们探索各地食材差异,感受风土人情,并用文字和影像记录下来彼此分享,甚至还整理出了一份“中国菜市场地图”
组长“橘子&大炮”在小组简介中写道:“逛菜市场,就是去寻找没有接触过的食材,也去感受每个地方的文化。”
在小红书举办的“菜市场漫游指南”活动中,关于逛菜场的攻略层出不穷,到菜场怎么去、吃什么、怎么吃,都有着极为细致的讲解。
在短视频领域,菜市场更是被视频创作者玩出更多花样,主打“反差感”,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探寻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可以说,只要打开互联网各个平台,从菜市场怎么去、怎么买、怎么玩到吃什么、怎么吃,都有网友们亲身体验过的细致科普。

主持人:

请问这波菜场旅游大火热带给咱们海南有什么启示呢?

评论员:

其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场旅游大火的外地经验、作法,譬如南京、昆明菜场展现的“拖着行李箱逛菜市场”的不俗流量,苏州“最美菜市场”双塔菜场集菜市场、当地美食、文创商品的综合体的成功改造;国外菜市场的“菜场+排档”、“菜场+艺术家”、“菜场+做饭体验”......等等,都值得正在建设自贸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海南(不仅仅是旅游界)认真学习。

其二,心动不如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海南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特别是三亚与海口。

譬如,随着菜市场的精致化和年轻化,品牌也将其纳入了自己的时尚营销场所。诸如快手小店在青岛兴山路农贸市场开办文学展,传递“菜市场的烟火美学”;经济学教授薛兆丰选择在北京三源里菜市场举办新书发布会,讲“菜市场经济学”;无印良品和永璞加入书菜计划,把1000+本书包装成蔬菜盲盒的样子,传达“买书像买菜一样日常”的理念,等等。
还有,一妈妈逛完菜市场后有感而发,研发了一系列的菜场研学课程,研学活动推出之后,场场爆满,好评如潮,很多参与者都表示,别出心裁的菜市场旅游刷新了他们的认知。

试问,别人能做到的,咱们海南自贸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怎么就不行呢?

其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海南的学习借鉴,不能依样画瓢,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特别要善用资源优势,气候优势与政策优势。例如,海南休闲渔业的热带海鲜优势,就大有文章可做。
例如,身为日本最大海鲜市场的“筑地市场”,已成为东京的旅游名片,很大程度就得益于对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挖掘。筑地市场每天清晨进行金枪鱼拍卖,拍卖会现场有限定的名额开放给游客,会有天南海北的海鲜爱好者相聚于此。每年新年期间,筑地市场还会选出一条最名贵的金枪鱼拍卖,吸引了世界各地大量游客慕名前往。
海南省休闲渔业协会的专家设想,如果能在三亚或海口办一家中国最南端的集吃、玩、拍卖、研学、科普、时尚及业态跨届融合的网红打卡热带海鲜市场,相信一定会有独特魅力的。

中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汪曾祺在《人间滋味》里写道:“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即所谓“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是也——要不要也来海南看看。

(本文依据节目播出稿编写,内容有所完善;部分专业说明参考媒体公开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