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冗官冗军”的汉帝国和罗马军队拼,有这个实力吗?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3-09-07 发布于北京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撰稿:百夫长法比乌斯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60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

汉罗斗兽一直以来都是军事历史爱好者的心头肉,但通常的比较都是关于装备、战术等比较直观的层面,而对于两支军队更深层的内涵则鲜有人探索,今天我们不妨开一开脑洞,从双方军事指挥体系和军官薪资层面进行一下对比,探究一下双方军事体系中,指挥的效能与官方支付军官的薪资(即成本)之间的差异。

而在探讨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下定义,即今天比较的群体——军官的含义。按照百度的释义,军官即指“武装部队中有权力或指挥职位的人,特指有任职令的人。”简而言之就是具有指挥权的高级军人。这在汉帝国指的便是担任屯长及以上的军事职位的人,在罗马则指的是担任步兵百夫长(centurio)、骑兵什长(decuriones)及以上的军事职位的人。

一、军官薪资占比

1.汉军军官薪情况

首先我们来看汉代军官的薪资情况:汉代野战军的军制为部曲制,最大的战术单位为部(别称校或营)部下为曲,曲下为屯,屯下有什伍。其中部规模约为千人左右1,部下之曲则分为5个部分2,每个大约200人,屯的人数未知,但此编制源于先秦,参考秦代军制为50人3。什、伍如字面意思,不作展开。

◇ 杨家湾汉代兵马俑出土的步兵统帅俑

其中部有校尉和军司马的担任长官(有的部不设校尉,而由军司马指挥4),曲则由军候统领,屯由屯长统领,除此之外,校尉还有副校尉,司马还有假司马,军候还有假军候作为其副手⑤,屯长以下的伍长、什长因记载中未列其有俸禄,故不具备比较价值。

汉代最标准的兵力配置是5部1将6,其规模约5000-6000人(刚好可以与罗马军团对标),以大将军为例,其统领的5部均为置校尉的部,且大将军直属有幕府,麾下包含长史,司马皆1人,从事中郎2人,中护军1人7。这几人虽是将军幕僚却也有指挥职能和参与制定作战计划8

那么由此来看,汉军这5000-6000人的将军所率的部队中,军官数量及待遇如下表:

 汉代5000-6000人军队中军官数量及待遇 制表@百夫长法比乌斯

由上表看出,若所有官职齐备,且是大将军指挥,则一个5部的军队(有校尉、副校尉和司马,而无假司马),其所有军官俸禄相当于2351名士兵的俸禄。若是最低级的将军指挥(则无中护军)且所部无校尉与副校尉(有司马和假司马)则所有军官俸禄相当于2072名士兵的俸禄。

2.罗马军团军官薪资情况

罗马相对而言要复杂一些,首先是罗马军队的构成比较复杂,其次是西汉至东汉期间数百年罗马军制变化较大,故而本次将叙述汉朝持续期间(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罗马军队的核心主体(军团)的情况。虽然罗马军团通常不会一个军团出动,但恰好一个军团的规模大约5000-600011,能与汉代大将军的五部相对应,故而仍以单个军团展开叙述。

军团最广为人知的最高指挥官是6名军团部将(militum tribuni),在共和时代他们是真正的军团指挥官,每年由每人轮流指挥2个月12,在凯撒征服高卢期间,他于军团中安置了原先只有幕僚性质的副帅(Legatus)以督查军团,至元首时代时这一职位固定下来,取代军团部将成为军团的最高指挥官,军团部将则沦为其副手。

 罗马军团

军团部将之下乃是营帅(Praefectus Castrorum)和工匠长官(Praefectus Fabrorum),但要注意的是,这些职位在元首时代设立,共和时代并无此职。军团中的最低级的军官乃是百夫长(centurio),指挥一个百人队(centuria)但在连队(manipuli)和大队(cohort)中地位最高的一位百夫长,则要兼职这个单位的指挥官,无论是训练、军纪监管还是勤务的管理或者战术的指挥,都由其负责。

百夫长的数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在公元前3世纪末事,一个军团的百夫长为80人13,到马略改革后变成60人14再之后几无变化,直到公元3世纪中叶。所有百夫长中最有地位的是后备兵第一连队的前百夫长,称之为首席百夫长(primi pilus),他们可以与统帅和军团部将一起参与高级军事会议并常作为军团士兵的代表人15其余百夫长虽有地位高低之别,但仅有第一大队的6位百夫长(即首列百夫长primorum ordinum centurionibus)与其他百夫长有质的区别16。而军团骑兵在马略改革前一直保持300人的规模,分为10个骑队(turmae)每个骑队3位什长(decuriones),其中1人为实际统领者,其余为候补17,马略改革后直接取消,到公元1初重新回归,直到汉朝灭亡时,员额都保持120人,并仍以骑队为单位18而每位百夫长和骑兵什长之下都有一位副官。

 今人还原罗马军团百夫长

大概了解了罗马军团的军官配置后,我们来谈谈薪资问题,罗马军官的薪资记录远不如士兵材料丰富,波里比阿给了我们一个框架,但显得很简略,他只提到百夫长的薪资是士兵的两倍,骑兵是步兵的3倍,连至关重要的军团部将都未提及。而阿庇安则给了我们侧面的数据,他在著作中提及凯撒时代曾给军团所有将士发奖金,百夫长是士兵的两倍,军团部将和骑兵的长官是4倍19。而到后三巨头时代,随着内战愈演愈烈,奖金的倍数也大幅增加,百夫长增加到5倍,军团部将增加到10倍20虽然奖金不一定等于薪资待遇,但是考虑到凯撒给百夫长加倍正好与波里比阿所叙述的内容一致,且一般来说,奖金和薪资的等级应该呈现一定的关联,故而可以推测,共和时代的百夫长薪资是军团步兵的2倍,直到后三巨头时代增加至5倍。军团部将为士兵的4倍,后三巨头时代暴涨至10倍。

以上信息谈到百夫长却缺失了首席百夫长、首列百夫长,说明所有百夫长之间的薪资应该是没有区别的,可能与士兵的待遇相同,担任这些职务带来的更多是荣誉、权力、晋升和赏赐的机会,与共和时代所有官员都是无薪水的理念相呼应。骑兵什长的薪资,则可以参考百夫长,但要考虑骑兵和步兵的薪资差异,故而在百夫长的基础上乘以三倍。

至于副官的薪资,史无明文叙述,考虑到副官只是由百夫长和骑兵什长所任命的,但他们本身则应当是人民选举的(虽然随着征服的扩大,军团部将都已经不全是选举的了,但至少传统上他们应是选举的,这意味着这种职务是一种正规的职务,享有规定的特权21),那么副官这类不那么正式的职务很可能没有被规定有区别于士兵的薪资待遇,再考虑到韦格蒂乌斯记录了罗马军队中有领一份半薪资者22,这可能恰是给副官这类人的待遇,因而副官的薪资可以定在1-1.5倍,故而共和时代的军团军官薪资情况如下表:

 罗马共和时代军团军官薪资情况表 制表@百夫长法比乌斯

总结来看,马略改革前的军团,其所有军官薪资相当于474-529名士兵;马略改革后到凯撒时代,其所有军官薪资相当于204-234名士兵;后三巨头时代所有军官薪资相当于420-450名士兵。

足见共和时代罗马军团的军官薪资对财政的压力是远低于汉代的,而这样的差别在元首时代缩小了,虽然材料非常匮乏,但M.A.Speidel通过推断为我们整理出了军团百夫长薪资等级。当然,由于学者的推断则过于草率,故而我们应对其进行审视和修改23

有了这些还远远不足,因为元首时代军团之中又增设了军团副帅(Legatus Legionis)、营帅、工匠长官,回归了骑兵什长,且奥古斯都皇帝给首列百夫长们配备了奥古斯都副官(Augustales)而维斯帕先皇帝则给奥古斯都副官配属了弗拉维副官(Flaviales),这些人的薪资均无记载,只能推断,具体如下:

军团部将的薪资没有明确记录,在奥古斯都改革军制后,辅助军大队也比照罗马军团的架构组建,故而可以参考,根据Holder·Paul的推断应当为士兵的50倍,但辅助军毕竟低军团一等,军团部将的薪资应该考虑在首席百夫长的基础上提高,如1.5-2倍;营帅一职韦格蒂乌斯称其官位较低却十分重要24,而且也有单独统兵作战的职能25,故而按照首列百夫长考虑较为妥当;工匠长从名称(praefectus)来看,应考虑与辅助军的长官同级别26薪资应当比照辅助军的长官;骑兵什长要与共和时代区分开,按照波里比阿的叙述,共和时代的骑兵是步兵薪资3倍,但根据M.A.Speidel的整理,军团骑兵的薪资不过是步兵的1.17倍.那么骑兵什长的工资应该是普通百夫长的1.17倍;各类副官中分出了两类,考虑到禁卫军的留任老兵及辅助骑兵翼中的留任老兵也不过是三倍工资,那么地位远远逊色于这些精锐老兵的副官们,应当在其之下27,再参考韦格蒂乌斯所记录的倍数仅有1.5和2倍,故而奥古斯都副官和弗拉维副官可能为2倍薪资,其余副官则为1.5倍薪资;军团副帅地位最高,是军团的实际长官,然而此职起源于军队统帅从亲友团中任命的副帅,在元首时代当是元老阶级担任28,故而这类职务很大概率仍是无给职,但帝国晚期的证据也显示总督是有定期薪水的29,那么,军团副帅也应当考虑在某些时候可能领取到薪水,由于没有资料可以参考,只能草率的暂定与隔壁大将军同水平。所以元首时代军团军官薪资情况如下表:

 罗马帝国时代军团军官薪资表 制表@百夫长法比乌斯

总结来看,若按照我修订后的数据,公元3世纪前元首制下的军团,其所有军官薪资相当于名1319-1439士兵,若完全采取M.A.Speidel所提供的百夫长薪资推测数据,则所有军官薪资相当于1770-1900名士兵。可以看到,虽然元首时代罗马军团的军官薪资水平大幅提升,但也不及汉帝国的军队。

二、军官的指挥效能

什么是指挥效能,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军官指挥涵盖面的大小;二是指挥体系的灵活性;三是军官本人或军官指挥的单位所表现出的具体战术素养。

1.指挥涵盖面:

罗马军团军官的指挥涵盖范围要大于汉军。首先从指挥规模来看,百夫长为百人队(60-100人)的长官,却同时兼顾指挥连队(2个百人队)乃至大队(6个百人队),480-1000人的大队,仅需要6个百夫长和6个副官即可,而汉军与之类似的单位部(700-1200人),至少(以700人计)需要司马、假司马各1人,军候3人、假军候3人、屯长14人,共计22名军官,若多者(以千人计)需要校尉、副校尉、司马、假司马各1人,军候5人,假军候5人,屯长20人,共计34名军官。在共和时代,军团将校指挥1个军团(4500-6000人)需要的军官不过226名,即便是人员更多的元首时代,1个军团(6000-7000人)需要的军官也不过157名。而汉军大将军的5部之军(5000-6000人)则需要176名军官指挥,若到6000-7000人(约6-7部)则要208名至242名。

 罗马军团

其次从职权范围来看也是如此:军法的执行方面。除开作战时监督军队执行军令外,日常的军法约束由执政官、裁判官或总督总领全军的执法大权,若执政官、裁判官或总督无暇顾及,则由军团副帅(共和时代是军团部将)代劳,若兵士触犯军法,经他们核准后由其余军团部将执行30,而百夫长、营帅也同样可以执行军法处罚士兵31除这些军官外,没有其他人再插手军法之事。而汉军则不然,虽然各级军官可以临阵斩杀不从军令者32,但日常的军法并不完全由他们负责,哪怕是拥有诛杀两千石以下官吏者的大将军,都要向皇帝进行汇报33而且廷尉、军正均干涉其中,廷尉由皇帝下派,军正也是如此,二者皆独立于将军,有自主行动权34就军法方面来说,罗马军团的军官拥有更多的权限。

再者从军事指挥权来看,罗马军团的军官无疑拥有更为广泛的指挥权,如军团将校既在一年的2个月中作为军团的总长官,又负责指挥军团的骑兵或者诸多单位拼凑起来的分遣队,更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不经授权而指挥其他单位的部队,甚至百夫长也能如此35。而正如注释25所示,营帅亦可被委派指挥军队(理论上他只负责营地事务,不指挥任何单位作战)。反观汉军,从未见校尉、军候、屯长有跨越自己所属单位指挥其他单位的记录。

 今人复原的罗马军团中的百夫长

最后从军中杂务来看,罗马军团军官也更为“辛苦”,这一点从罗马营帅和汉军门候的差距中便可看出,根据韦格蒂乌斯的叙述,营帅不但要负责营地的选址、规范,还要负责军营内设施机械的维护、伤病员及医疗人员的开支管理。而汉军中的门候则只有管理营门作用36,汉军中也没有军官负责管理医护人员、伤病员、机械设备和设施;除了营帅以外,百夫长需要安排士兵执勤的班次,工事的修筑37,屯长乃至军候都不见有类似的职能;军团将校还要总管士兵训练、实战演习的情况,汉军则均未见校尉对此有所涉足38;而罗马军团工匠的管理在汉军甚至直接缺失。

2.双方的指挥灵活性

这一点上双方也有明显的差距,首先罗马军团的指挥更加通畅,在遭遇敌袭的紧急情况下,凯撒的军令可以直接下达至百夫长,要求其拉开连队之间的间隔;彼得纳战役中,保卢斯面对己方军队被马其顿逐渐击退的颓势,向部将下达了化整为零的命令,在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仍然很快的转达给了全体士兵,让各单位迅速重组并钻入敌阵缝隙,最终取胜39。汉军则从未见到将军能直接给屯长下达命令,更未见紧急情况下可以直接把如此细致的军令传达给士兵,化整为零反败为胜的例子。

其次是罗马军官自主权较大,在前三巨头内战中,凯撒一方被敌军击溃,两位百夫长没有得到任何命令便自发重组溃军,击退了敌人;此外,百夫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战况自发组织和调整作战任务;而军团部将也无须听从上峰指令自主选择进退40。汉军亦未见有任何军官有如此权限,甚至在《通典》所引的三国时期的军令条例看,各级军官仅有监督下属执行上峰传达的军令的权力和义务,且一定要严格按照长官的要求执行,不得逾越半步41

3.军官本人或军官指挥的单位所表现出的具体战术素养

在这方面,罗马军团仍旧优于汉军。在西班牙的战事中,曾有军团部将指挥的4队骑兵互相交替掩护撤退的绝佳战术表现;而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军团部将西庇阿指挥的罗马骑兵同样可以交替掩护攻击敌人,从而吸引敌军,拯救友军42;在喀罗尼亚战役中,罗马步兵在敌军镰刀战车的冲击下快速打开队列让出通道,从而让其通过,然后合上通道围而歼之;在公元前153年与西班牙人交战时,罗马人在与敌人肉搏中拉开队列,让己方战象得以通过冲击敌人43。反观汉军却从未见到如此高超的战术技巧,其军官指挥能力差距可见一斑。

通过上文的对比论证,我们明显可以看到汉军军官指挥的效费比要明显低于罗马,汉帝国同规模的军队要比罗马军团需要的军官数量更多,且军官薪资占据更多比重,指挥效能却更差。这些“昂贵”的军官注定了汉帝国军队指挥层面的头重脚轻,冗官冗军。

说到这里不免令人奇怪,同样都是对扩张征服拥有浓厚兴趣的帝国,为什么汉帝国会心甘情愿使用这样一个臃肿低效的军事结构呢?这个问题就留待各位读者自己解答吧!

注释:

1.《汉书·李广传》:“李陵为骑都尉,将勇敢士五千人......使陵将五校兵随后”每部千人;《汉书·赵充国传》:“步兵九校,吏士万人”平均每部1111人,但因包含吏故而应当去掉屯长、司马、假司马、军候、假军候等军官,故而一校大约千人出头;《补汉兵志》:“汉制,每校少者七百人,多者千二百人”每部700-1200人。

2.虽然《通典》记载“二曲为部,四百人,立司马”,但此书记载“二部为校,八百人,立尉”但它是唐代兵制,且显然与《后汉书·百官志》中对“部校尉一人”的记载不符。故而不能采信,只能从汉简中加以分析,从青海木简052“后乡,为后当”048“部后曲后乡”357“前曲勿动,为前当”140“*曲左投足,为左当”看,前后左右阵列(即“当”)均按照曲布置,那么曲起码分为前后左右曲,而汉代布阵是不光前后左右的,还有中,这点从简251等的记载“左部司马胡青,前部司马胡赤,中部司马胡黄,右部司马胡白,后部司马胡黑”可以看出,故而曲当分为5部分。

3.《商君书·境内篇》记载“五人一屯长”但杨宽在《战国史》中认为脱落了十字,应该是五十人一屯长。

4.《后汉书·百官志》:“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

5.《后汉书·百官志》:“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又有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副校尉见《汉书·百官公卿表》:“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

6.《后汉书·百官志》:“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可以看出大将军率军的标准模板。

7.《后汉书·百官志》:“长史、司马皆一人,千石。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东观书》记载:“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窦宪作大将军,置长史、司马员吏官属”

8.长史地位较高,可以在某些时候履行将军职能,见《后汉书·马严传》:“拜将军长史,将北军五校士......牧守谒敬,同之将军”。司马则依据《后汉书·百官志》中本注曰:“司马主兵,如太尉”来看,应当是出谋献策,协助将军调遣的职能。而从事中郎也有参谋的职能,如《汉书·陈汤传》:“大将军风(指王风)奏以为从事中郎”

9.士兵月俸参照居延汉简所记录的:障卒禹定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癸酉自取”而汉代俸禄中的石并不是字面意思,按照颜师古的注解,二千石每月120斛(斛即和汉简中的石相同),比二千石100斛,千石90斛,比千石80斛,六百石70斛,比六百石60斛,四百石50斛,三百石40斛,比二百石27斛,百石16斛。

10.《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故而薪俸未知,且不同的将军应当待遇不谈,但最低不可能低于校尉,而大将军作为最高的等级又最为尊荣,见同书记载“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尊官唯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所以应当考虑将军的俸禄在三公的万石到二千石之间,即月350斛至120斛。

11.军团4500人出自波里比阿《通史》第六书,波里比阿在这里叙述了一个标准模板,但他也明确说如果战事紧张,罗马人会扩充兵力;而实际的例子则可参考李维《建城以来史》44卷21节,提到2个前往马其顿参加战争的军团每个被规定为6000人。而最晚到2世纪,根据伪叙吉努斯在《论营寨的驻设》中的叙述,一个军团的标准兵员5280名步兵,骑兵根据约瑟夫的记载应当是120人,总计5400士兵。从马略改革后至图密善削减兵员之前,军团员额没有直接记录,只有6个记录可供参考,一是西塞罗在《书信集》公元前50年致阿提库斯的信中提到加拉太国王组建了30个大队,每个400人(《亚历山大里亚战记》第34节明确提到加拉太国王仿照罗马军团的编制组建起了山寨军团);二是凯撒在《内战记》第三卷88节提到庞贝110个大队共计45000人平均每个409人;三是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卢库拉斯传》27节中,提到卢库拉斯率领24个大队,不足1万人,平均每个大队400余人;四是阿庇安《罗马史》十二卷108章提到米特拉达梯在第三次战争的末期,召集了60个大队,每个大队600人,而他山寨罗马连队与大队制参考同卷87节内容;五是奥古斯都在《功业录》第三条提到50万公民向他效忠,他遣散了30多万人,帝国稳定下来后,军团数量是28个,每个6000计则168000人,刚好符合剩余十余万的范围;六是约瑟夫在《犹太战记》第三书第四章中,记载了维斯帕先前往镇压犹太的兵力情况,其中辅助军有10个千人步兵大队和13个混合大队,步兵大队每个1000人,混合大队每个步兵600人骑兵120人。根据文多兰达木牍及伪叙吉努斯的记载,非千人的步兵大队有6个百人队,而千人步兵大队则有10个百人队,如此计算每个百人队恰好100人。且由于他列出的单位足足23个,他也不可能亲自去数罗马军队的单位有多少人,只能根据对罗马军制的常识认知来判断,故而可以认为他记载的兵力情况属于正常的员额规定,而非实际兵员数量或者部队超编的个例。综合这几个记录判断,凯撒时代的军团人数或许仍旧依照旧制,具有一定弹性(所以同样山寨罗马军团编制的加拉太和本都人数差别如此大)最标准的模板应当是4000余人(参考庞培所部的情况),到后三巨头至图密善削减兵员之间,兵员人数最为充裕,按照约瑟夫的百人队为100人计,军团可达6720人。

12.李维《自罗马建成以来史》40卷41章

13.波里比阿《通史》第六书21章提到军团分为4个战线,除了后备兵战线人数减半,其余均为1200人,而后面24章虽然只提到了除了velites战线外其余三个战线都分为10个连队,要选出各20名百夫长,但velites不大可能没有指挥人员,因此依据其人数与青年兵、壮年兵线列一致,也推断其有20位百夫长,总计80位。

14.按照凯撒在《内战记》第一卷83节中的记录,此时的罗马军团已经是由10个大队组成的了,且在《高卢战记》中频频提到连队、首席百夫长、首列百夫长和百夫长,故而一般认为这时候的军团体系已经与元首制时代差不多了,而根据塔西佗《编年史》第一卷32节的记载,军团由60个百人队构成。在《阿提卡夜谈》XVI, 4, 6中提到奥古斯都时,军团有60个百人队,30个连队和10个大队。故而推断凯撒时代军团有60位百夫长。而凯撒笔下的首席百夫长和首列百夫长的数量则参考塔西佗《历史》第三卷22节第七军团有6位首列百夫长的记录(首席百夫长也是首列百夫长之一,但是地位最高),韦格蒂乌斯的《兵法简述》第二卷第7-8节对第一大队内有5位首列百夫长和1位首席百夫长的叙述则暗合了这一点。不过 ILS 2452号铭文提到了第三军团第一大队有7个百夫长,其中2个是首席百夫长,这应当是特殊情况,因而不在本文讨论叙述中。

15.《高卢战记》第五卷28节、30节、第六卷7节均提到首列百夫长与军团部将一起参与军事会议讨论对策;《内战记》第一卷74节军提及庞培派的士兵派遣首列百夫长作为代表来与凯撒讨论投诚的事务。波里比阿《通史》第六书记载首席百夫长可以参与军事会议;李维《自建城以来史》44卷33节提到保卢斯要求军令由军团部将和首席百夫长向下一级一级传达。

16.虽然马略改革破坏了旧的军制,但是百夫长的名称中仍保留了青年兵、壮年兵和后备兵的称呼,且也同样有前、后之分。这点在凯撒《内战记》第一卷46节、第三卷64节、CIL 8. 2877 = ILS 2653号铭文、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第二卷中仍可见到。

17.波里比阿《通史》第六书25节

18.120人的军团骑兵见约瑟夫《犹太战记》第三书第六章第二节;仍保持骑队编制则见叙吉努斯所著的《论营寨的驻设》、阿里安《战术》18章3节、CIL III 6581号铭文和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第二卷14节。

19.阿庇安《罗马史》14卷102节

20.阿庇安《罗马史》16卷120节

21.波里比阿在《通史》第六书中提到了罗马军团的军团部将和百夫长是选举而来的,但最晚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时,就已经并非全部如此了,按照李维《自建城以来史》44卷21章的记录,当时8个军团的军团部将一半是人民选举一半是执政官任命。但票选在元首时代并未消失,CIL 8. 217=ILS 2658号铭文提到了被票选出来的百夫长;ILS 9007=EJ 224号铭文则提到被人民选举出来的军团部将。

22.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第二卷第7节中详细叙述了三类薪资标准,单饷者、一倍半饷者和双饷者,但他并未言明这些标准如何分配。

23.《Heer und Herrschaft im Romischen Reich der Hohen Kaiserzeit》一书Roman Army Pay Scales章节The Higher Pay Rates部分陈述了其推断方法,首先从公元1世纪上半叶的一位禁卫军留任老兵拿三倍薪资进行推算,算出其年薪约9000塞斯退思(按照塔西佗在《编年史》第一卷17节的记录,禁卫军士兵的日薪为2个狄拿里,即为8塞斯退思,一年365天计当为2920,但文中按照3000计)又考虑到铭文中常见禁卫军留任老兵晋升至军团百夫长,故而判断军团百夫长的薪资高于9000塞斯退思年薪。按照韦格蒂乌斯记载的1.5倍薪水看,就是13500年薪,恰好是奥古斯都定下的军团步兵900塞斯退思年薪的15倍。至于后面的首列百夫长和首席百夫长,则依据4世纪初的两份第二军团普罗莫迪骑兵队的军官(被推断为百夫长)的薪资对比3世纪中叶色雷斯的马克西明皇帝所给予的军团步兵7200塞斯退思年薪进行推测,得出30倍和60倍。这个估算实际上严重高估,首先从禁卫军留任老兵调任军团百夫长是从士兵升至军官,哪怕薪水没有变化也是一个典型的升值,而且碑文存在平级调动的情况,如ILS 2656号碑文的主人就在20军团内部升迁之前不停的在各军团中调动,CIL 8. 217=ILS 2658号碑文的主人也不停的在军团内部调动,且按照共和传统,百夫长有前后之分,亦有青年兵晋升到壮年兵再晋升到后备兵的等级顺序,难道每一次调整薪水都要升1.5倍吗?这显然与波里比阿的说法违背也与作者本人将所有百夫长的薪水统一为军团步兵的15倍相违背;其次普罗莫迪骑兵军团的军官不会是步兵百夫长,更难以断定是首席和首列百夫长(骑兵和步兵分属不同的序列和类型),最后这是4世纪初经过3世纪长期通货膨胀后的薪资,对标3世纪中叶的薪资非常不合理,因而他们的薪资不应该对标步兵的7200塞斯退思。且按照作者的估算,这个薪资已经超过了军团部将级别长官的薪资(辅助军大队的长官也不过是50倍)那么应该取多少呢?若我们认为禁卫军留任老兵与军团普通百夫长薪资一致,那么就是普通军团步兵的10倍,而根据两份4世纪初清单所给出的两位军官的薪资差异是2倍来看,应当是翻倍的关系,则首列百夫长是20倍,首席百夫长40倍。这便更符合逻辑。

24.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第二卷第10节

25.塔西佗《编年史》第13卷39节提到科尔布罗曾把围攻较小要塞的任务交给了营帅,但被赋予作战指挥权并不意味着它能与军团部将等高官等同,因为塔西佗《编年史》第一卷38节提到营帅本来是没有处决士兵的权力的。

26.辅助军的长官(praefectus)属于较高级的军官,从《十二帝王传》克劳狄传25章记载骑士阶级升迁顺序来看,辅助骑兵翼的长官在辅助步兵大队长(tribuni)之上军团部将之下。而CIL 5. 7425=ILS 2720号铭文提到了Praefectus既是3个步兵大队的长官也是1个骑兵翼的长官;塔西佗《编年史》第一卷60节提到了Praefectus指挥多个单位的骑兵。可见辅助军中的praefectus地位是很高的。

27.《Heer und Herrschaft im Romischen Reich der Hohen Kaiserzeit》一书Roman Army Pay Scales章节The Higher Pay Rates部分所引用美因茨的一块石碑铭文,提到一位骑兵翼的留任老兵获得了三倍薪资,但在之前,根据CIL XIII 1041号铭文的记录,他已经统帅了600名雷蒂人士兵,而各类副官均未见到这么重要的地位,足见获得三倍工资的留任老兵薪资水平属于较高的级别。后面再度引用铭文,显示一位禁卫军留任老兵也获得了三倍薪酬。那么可以推断,留任老兵可以获得三倍薪酬,而副官的地位(进而延伸至待遇)要低于他们。

28.《十二帝王传》克劳狄传25章记录他给骑士阶级安排军职晋升顺序时,最高也就是军团部将。而ILS 1066、ILS 1077号墓志铭文显示一位担任过执政官的元老曾担任军团的副帅;故而推测军团副帅当是元老级别担任。而《奥古斯塔史》记载哈德良就曾被图拉真委任指挥第一军团。

29.《罗马帝国的元老院》第二章第三节财政义务部分中,对元首时代官员有无薪资的问题做了探讨,作者认为在罗马任职的官员应当是无薪水的,而零星的模糊证据暗示在行省任职的官员可能有薪水,但证据源于帝制后半段,故而无法断定,考虑到元首制前期共和遗风要多于后期,应当考虑无薪水的可能性。

30.《兵法简述》第二卷第9节;波里比阿《通史》第六书37节

31.塔西佗《编年史》第一卷23节记载百夫长路西乌斯的绰号“再来一个”就是源于他用藤条惩罚士兵时得来的;38节提到营帅玛尼乌斯·恩尼乌斯发布命令处决了两位叛乱的士兵,虽然在法律上他没有这样做的权力。

32.各级军官可以斩杀不从军令者见《通典》149步战令

《资治通鉴》作“军正”胡三省注云:“凡军行,置军正,掌举军法,以正军中”而军正还有副手丞,见《汉书·胡建传》师古注曰:“南北军各有正,正又置丞”当然,军正并非只有南北军有,比如卫青军中就有正。

33.《汉书·卫青传》:“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职尊崇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

34.《汉书·武帝纪》:“将军已下廷尉,使理正之(师古曰:下谓以身付廷尉也。理,法也,官以法律处正其罪)”

《汉书·胡建传》记载他作为军正丞看到监军御史穿过营区去做买卖,因而将其直接诛杀,并在事后只向皇帝上书汇报。

35.阿庇安《罗马史》第八卷103节提到执政官率军出击遭到敌人袭击损失惨重,当时还是军团部将的西庇阿临危自发率领本队300骑兵及收拢组织的其他骑兵用交替袭击的方式吸引敌军注意力,挽救了执政官的本队。

36.《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候。”颜师古注:“门候,主候时而开闭也。”

37.波里比阿《通史》第六书34节提到百夫长需要在扎营时监督连队挖掘壕沟与修筑栅栏;35-36提到部分百夫长需要吹响夜哨号角,所有连队的百夫长要负责自己所属的岗哨;41节提到部分百夫长要勘察扎营地区

38.《兵法简述》第一卷13节提到军团副帅、军团部将需要亲自见证演习操练成绩不佳的人痛改前非,并且在他证明以后取消对他的耻辱惩罚。第二卷第10节提到军团副帅需要负责军营的一切事务,包括训练。而哈德良在视察阿尔及利亚的军团和辅助军演习时留下的铭文也显示军团副帅及首列百夫长均是训练的第一责任人:哈德良因军团的演习结果良好给予首列百夫长赞美,因一支骑兵翼的演习结果不错而赞赏军团的副帅和骑兵翼的长官尽职尽责。但对校尉、司马、军候乃至将军的记载中,却没见过此类内容,再考虑到汉军的大规模操练依赖于都试,教习项目重在操使五兵、列阵和野外拉练而已(“羽林孤儿教以五兵”“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而五兵的教练则并非负责军事指挥的军官而是其他官吏:“武官肄兵,羽战阵之仪”“南郡发弩官,主教放弩”。唯边军例外,有所谓“亭长课射”的记录。但不管是武官、弩官还是亭长,均不在刚才叙述的汉代野战军参与指挥作战的军官编制内。

39.凯撒直接给百夫长下达军令见《高卢战记》第二卷25节;彼得纳战役化整为零见李维《自建城以来史》44卷40-43节和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保卢斯传》18-22节

40.百夫长自主重组溃军见凯撒所著《西班牙战记》23章;《内战记》第三卷93节提到法萨卢斯会战中,庞贝下令全军按兵不动,等待对方跑完全部距离,筋疲力尽的时候再予以打击,凯撒的部下见到敌人按兵不动,根据经验自发在大概还有一半的距离时停下来休息,避免体力耗尽,休整完毕后继续发动攻势。虽然凯撒没有明说这是百夫长与军团部将组织的,但毫无疑问,这种统一的临时行动不是统帅下令必然是百夫长和军团部将自发组织。《奥古斯塔史》卡西乌斯传提到他在多瑙河就职时,麾下百夫长自主带领部下袭击了萨尔马提亚人并满载而归。阿庇安《罗马史》第八卷98节提到军团部将西庇阿看到友军被愤怒冲昏头脑冲向敌军城墙缺口处,认定此处不宜强攻,便自主安排部下分作几个部分沿着城墙驻扎,等友军被驱逐出来后掩护他们;101节提到迦太基人夜袭罗马军营,执政官曼利略不清楚情况便把军队控制在要塞内,但军团部将西庇阿自己带着10队骑兵从军营出击,让士兵用火把四处奔驰,佯装人数众多,吓退了敌军;103节提到西庇阿在挽救了执政官本队后发现4个大队的士兵掉队了,被敌军围攻于小山头,他没有请示而自发率军前往解救。

41.《通典》149步战令描绘的是汉魏军制,其中“无将军令,妄行陈间者斩”“后兵出前,前兵在后,虽有功不赏”“明听鼓音,旗幡麾前则前,麾后则后,麾左则左,麾右则右。不闻令而擅前后左右者,斩。”这些规定都体现了对阵列严苛的管束,也反映了汉代军制中对中下级军官作战自主发挥的否定。汉军将领和士兵闻听声音信号,看旗幡所指本无问题,但声音信号无法精确区别不同的单位,只能针对全军,这种信号必是全军统帅所有,而旗幡在汉代亦是数百人的单位才能拥有的(青海简251所记载的“左部司马胡青,前部司马胡赤,中部司马胡黄,右部司马胡白,后部司马胡黑”可以看到部拥有彩旗,而《上孙家寨汉简军事用语研究》中引用简文对旗手的记录,提及“軍吏六百以上,兵車御、右及把摩(麾)干(竿)、鼓、正(鉦)鋮者,拜爵賜論,爵比士吏”也就是说600人以上才有旗手“把摩干”),不像罗马军团每个百人队即可分得一面,且所有的行动必须有将军令,那么无论是鼓音还是旗幡,指挥权自然高度击中于顶层,那么自主性也就无从谈起,相比较而言,罗马军旗指向何处并不需要统帅的命令(《高卢战记》第四卷25节提到第十军团一位鹰旗手没有得到任何命令边自己跳下战船冲向敌人,令犹豫不决的战士奋不顾身的冲向敌人。)士兵在军旗下集合也不一定严格的要按照预先设定,遇到紧急情况可以酌情处理(《高卢战记》第二卷21节和第四卷26节中均提到因为战场情况危急且混乱(前面是被袭击后面是登陆作战遭遇顽强抵抗进退不得)士兵们便不管遇到哪个连队军旗就站定过去组织阵列)。而通篇所述的部曲将领皆是监督执行军令之责,也暗示了部曲军官的战术指挥权限较低。

42.阿庇安《罗马史》第六卷88节提到军团部将鲁福斯带着骑兵追击山上的敌人却不动,西庇阿赶来发现敌人的埋伏,便将骑兵分成两队,交替向敌人齐射标枪,射完的骑兵撤退,就这样在交替进攻的掩护下,骑兵一点点的退到了平地;阿庇安《罗马史》第八卷103节提到当时还是军团部将的西庇阿利用一半骑兵射击退却,另一半骑兵替换上去射击退却的方式交替袭击敌人。

43.喀罗尼亚战役见阿庇安《罗马史》第十二卷42章;罗马人放自己战象冲击敌人见阿庇安《罗马史》第六卷46章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