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本山复出,东北喜剧重回巅峰?

 印客美学 2023-09-07 发布于北京

消失10年,赵本山复出了。

一出现,就带来了大惊喜《鹊刀门传奇》,他一人分饰两角,挑战古装东北喜剧。

看完的网友都表示:套路,但有诚意,看完高兴得像提前过了春晚。

《鹊刀门传奇》,东北武侠片?

一代喜剧宗师赵本山回来了!

在消失10年后,他带着《鹊刀门传奇》再现江湖,点燃了观众们的热情。

剧的热度已经超过了暑期档爆款《长相思》,评分也从开分的7.9涨到了8.1。

这是部几乎完全以赵家班为制作班底的古装武侠剧,虽然套上了武侠的外壳,但核心还是东北喜剧。

故事开头,是大侠西门长海(赵本山 饰)找孪生哥哥西门长在(赵本山 饰)帮忙打个障眼法。

长在是个厨子,一辈子老实巴交,一出场,就自带赵本山春晚小品的气质。


长海让哥哥同意帮忙的方法,也是经典的小品套路:“美人计”,答应在鹊刀门里,给他找个老伴儿。

除了春晚小品般的故事展开,剧里还有很多经典东北喜剧元素。

比如各种的谐音梗以及与本山宇宙的多处梦幻联动。

公孙丽蓉唱的《爱海儿》是小品《红高粱模特队》走秀的专属BGM……


宋小宝饰演的角色叫高大毛。

1998年春晚小品《拜年》里,高秀敏说“高大毛子是我姑爷”。

西门长海的徒弟媳妇炖了公孙丽蓉留下的鹦鹉,撂下一句“抱你是抱不走了,你可以端走”,和2007年春晚小品《策划》里“鸡让儿媳妇给炖了”如出一辙。


再一瞅角色名,虽然有了“高端”的复姓,但公孙丽蓉、上官秀琴、轩辕金凤、轩辕梅六......原来还是没走出咱这个屯儿。


东北喜剧的讽刺内核也在,而且很够劲儿。

五毒教教主走红,要联合鹊刀门炒热度。


选秀比赛只要银子到位,就算不会武功都能夺冠冠......


对于这部剧,大家的评价也是相当统一:笑就完了。

图一乐呵,别的都没那么重要。

有人看了四集就不看了,非要留着过年看。



还有网友表示:东北喜剧,还得是本山大叔最对味。


赵本山退隐的这些年,东北喜剧人都发展得如何?



当年为何东北人包揽喜剧市场?

所谓东北喜剧,就是根植于东北区域的地域环境、反映东北人的生存状态、具有东北文化精神的喜剧形式。

它往往是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生活,将乐观、积极、永不服输的态度和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给观众。



东北话中的动词(如削、整、扒拉等)、拟声词(如咔咔地挖、嘎嘎新等)、形容词(如嘚瑟、彪等)生动形象又不失诙谐,将幽默、热闹、市井、豪爽、温情与生活糅合在一起。

且它与普通话接近,相比其他“难懂”的方言,更好理解、传播,易于被广泛接受。


早期的东北喜剧主要是小品和影视剧,后来又有了综艺、脱口秀等多种体裁。

上世纪80年代,出生在吉林长春的陈佩斯带着《吃面条》等现象级作品,开创了“小品”这个全新的艺术形式。

东北喜剧人从此成了喜剧舞台上必不可少的成员。


赵本山、范伟、潘长江、巩汉林等喜剧人长期活跃在春晚舞台,还拍出了一大批影视剧,作品至今还在被网友二创。

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快速走红且如此“长寿”,就是因为它们都扎根乡土,源于老百姓。

高雅是属于少数人的,接地气儿的东西才是大众诉求。

人们热衷于小品中土里土气的东北农民形象,痴迷于电视剧当中荒诞、无厘头的市井人物,也爱听东北方言的谐音梗,喜欢“从最细微处发现笑料”的喜剧手法和“用幽默解构苦难”的态度。


国民度最高的本山传媒2003年成立,此后10年一直极受欢迎。

但自从2013年赵本山退出春晚起,赵家班成员也逐渐从春晚舞台消失了。

本山传媒内斗不断、师徒不和等传言也屡屡流出。

作品质量也开始下降,《乡村爱情》最早的评分为8.0,但最近几季都未上过7分。


开心麻花的沈腾和马丽主攻话剧和影视剧圈。

他们的作品不再是以农村人为主角的“乡土味”喜剧,但依然有东北方言、谐音梗等东北喜剧元素,展现小人物的生活,笑点密集、无厘头。

但开心麻花最近的几部电影缺乏创新,单靠个人表演也撑不起缝合的老段子,被质疑“江郎才尽”。


老一辈失去了原本的光辉,但新一批喜剧人还没发展起来。

在网剧和网络电影领域较有代表性的,是崔志佳团队和张浩团队。

他们作品都属于“草根喜剧”。

主角是一群东北的小人物,剧情围绕着生活化的冲突矛盾,情感底色是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互助。

观众对于这类作品很买账,二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但尚未达到达到赵家班和开心麻花鼎盛时期的国民度。

徐峥、贾玲、大鹏等电影人的一些作品里也或多或少带着东北喜剧元素,但他们都并非主做东北喜剧。

比如贾玲的《你好,李焕英》,集齐了张小斐、沈腾、乔杉等东北演员。

片中充满二人转、东北方言等东北元素,实际却是个东北外壳下的湖北故事。


如此看来,东北似乎已经找不出有全民认可度和巨大影响力的电影人了,东北喜剧没落了?





东北喜剧没落了?

总体来看,东北喜剧的风头不比从前,但还远没到没落的时候。北人、喜剧元素和文化内核,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东北喜剧的兴衰,和小品体裁、农村叙事是捆绑在一起的。

如今媒介形式越来越多样,相比于精致的电影、更凝练的脱口秀,小品能提供的视听享受就显得乏善可陈了起来。

农村叙事、失落叙事也不是当下社会最需要的东西了。

所以东北喜剧发展不如从前了。


但要说东北喜剧没落了,显然也有失公允,因为它依然是相当受欢迎的。

喜剧的半壁江山来自东北,这种说法无论到哪里都不会有人反驳。


如今,综艺作品捧红的东北喜剧人们,在各综艺节目和短视频平台都很有存在感。

歌手如汪苏泷、毛不易,脱口秀演员如王建国、呼兰、李雪琴、张踩玲,还有王皓、史策、蒋龙、张弛等,也都有数量不小的粉丝。

他们出场就自带笑点,再叠加东北人的语言天赋,随时随地都能抖包袱。


东北喜剧元素频繁出现在各大爆款剧里。

今年数据最爆的《狂飙》,贾冰吸粉无数,一句“做小孩那桌”一度成为网络热梗。

口碑最好的《漫长的季节》更是致敬《马大帅》,并邀请范伟主演。


在短视频平台,只要涉及到喜剧,肯定绕不开东北网红。

东北也因此被调侃“重工业是烧烤,轻工业是直播”,堪称“喜剧人才培养基地”。

抖音创作者视频平均播放量排行榜前五,黑吉辽就占了三席。

到2022年,沈阳市电商直播示范基地数量达到10个,网红经济街区数量达到30个,网红品牌数量达到100个……


东北喜剧距离没落,很远;但想要重回巅峰,也很难。

老一辈喜剧人总要退出江湖,新一辈还没有成长为参天大树。

不过,或许对于喜剧人来说,能博观众一笑,这就够了。


参考资料
[1]苏克军 董玮佳,《自媒体时代的东北文化》
[2]李丽,《东北籍“网红”之“显”“潜”现象思考》
[3]李越,《工业风与蒙太奇的“复现”——东北网红文化的时空演进逻辑》

 作者:来士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