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大旱,朱元璋如何应对?刘伯温的“预言”让人惊讶!

 听风如故 2023-09-07 发布于广东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事众所周知,他从贫民起步,最终建立了明朝,统一了中国,被称为乞丐皇帝。他在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洪武之治。

明朝初年,天下大旱。连续几个月没有下雨,土地贫瘠,庄稼干枯,颗粒无收。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粮食是国家的根本。没有充足的粮食储备,国家就会陷入动荡和社会不稳定。

朱元璋无计可施,于是请来了当时精通天文地理的刘伯温来求雨。然而,刘伯温却说,只有杀掉一个人,天才会下雨。


毕竟在古代思想中认为,处死有罪之人后方能天降甘霖,那么,刘伯温提出“杀人祭天求雨”的这个人到底是谁?背后又有什么原因呢?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有一帮子给力的兄弟,这些人基本上都是他们的朋友或者老乡,这些人都是朱元璋的家乡之人,本来都是一些穷苦出身,在南征北战中立有大功,在明朝建立的时候,他们成了朝廷的新贵,被称之为淮西集团,其中代表人物有李善长徐达等。

但是明初还有另外一个集团,那就是浙东集团,代表人物当然是刘伯温了,这是明初朱元璋政权主要力量构成,在没有立国的时候,两大集团还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但是大明成立,这两大集团就开始斗争了,利益分配不平衡必然导致斗争。

朱元璋带着太子朱标外出前去开封考察。李彬就在这时被抓进了狱中,这个李彬的背景也不简单,他是中书左丞相李善长的亲信。原本李彬犯罪当杀,但是在李善长的阻止下得以保全。

作为监察御史,面对朝中黑暗腐败的局面,刘伯温早就想要削弱李善长的淮西势力。于是他走访查案,收集了宰相李善长亲信李彬的种种罪证,准备先拿其手下开刀,借机打压淮西党的势力,纠正不正之风。

刘伯温这一抓人的举动,无疑是得罪了李善长。

等朱元璋从开封回来之后,发现江南地区和南京三个月未曾下过一滴雨。李善长觉得机会来了,向朱元璋上奏:“如今天下大旱,需要有能人来求雨。刘伯温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能人,他的智慧和才能足以解决这个难题。请陛下让刘伯温来求雨。”

朱元璋为了天下百姓的生活,同意了李善长的提议。

杀李彬,必下雨!

刘伯温提出要杀掉李善长的亲信李彬,才能下雨。虽然这个提议让人感到困惑,但朱元璋还是决定听从刘伯温的建议,杀死了李彬。然而,尽管杀了人,天空依然没有下雨。这引发了更多的争议和指责,李善长等人一直又在状告他,最终导致刘伯温被迫告老还乡。

朱元璋从小就体验过贫穷和压迫,所以他深知官员腐败对百姓的伤害。他亲眼目睹了家人和百姓被欺压的事实,对贪官污吏怀有极大的仇恨和不满。


随着两大党派的势力逐渐扩大,在思想立场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李善长位高权重,自恃功高,拉帮结派;刘伯温自命清高,负责监察举发。两党派矛盾和斗争也愈加严重,甚至一度影响了朝廷局面。

李彬被杀,天未下雨。刘伯温受到了淮西党派的强烈抨击,迫于无奈,他深知自己已无容身之地,便借机家中丧事,被迫告老还乡。朝廷一大势力逐渐走向衰败,他的病死也众说纷纭。

而李善长随着势力的扩大,也在后来被朱元璋随便安上理由,告老还乡。最后也逃离不了满门抄斩的命运。

这个故事揭示了明朝初年的政治斗争和权力平衡。朱元璋利用了淮西和浙东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巧妙地制衡了他们的力量,保证了自己的皇位稳固。同时,这也反映了朱元璋的政治智慧和手腕。

不得不说,朱元璋一石二鸟,制衡权力的手段太强大了。他充分利用了两个党派之间的矛盾,巧借求雨之事,使双方势力都受到了制衡,也为后代子孙承继帝业扫除了危险和障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