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0年,在一地主家搜出一张欠条,落款是朱德,朱德:让他来北京

 一利阳光故事会 2023-09-07 发布于北京

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社会的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要说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推翻了延续两千两百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曾经无数代中国劳动人民期盼的“耕者有其田”的社会在当下这个时代成为了现实。这一历史壮举的实现,就和土地改革密不可分。

而就是在建国初的土改中,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工作人员从一户地主家里搜出一张借条,上面竟写着朱德的名字,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土财主居然手握总司令的欠条

在1950年,四川长寿县土改工作组的成员带着农民来到了一个地主的家中,准备收缴其手中的单据,将土地归还给农民。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这个名为付德辉的地主面对土改工作组的时候表现地极为淡定,他不慌不忙,也没有激烈反抗,反而是极为配合地将自家的单据全部交给了工作人员。

对此,工作人员当然很是高兴,对付德辉也就比较客气。然而,在随后的清点过程中,工作人员却发现了一张不同寻常的单据,这并非是一张地契,而是一张借条。

根据借条上的内容,付德辉在早年间曾借给别人一百块大洋,这本没有什么,但让大家吃惊的是,借条的落款赫然写着朱德的名字。

疑惑之下,工作人员质问付德辉:“这个朱德是谁?”

付德辉看了一眼,似乎也想起了什么,他不慌不忙地回答:“就是北京的朱总司令啊。”

一时间,众人都满脸惊讶的神情,他们不可置信地看着付德辉,其中一个人问:“朱总司令怎么会借你钱呢?你不会是在蒙我们吧?”

付德辉毫不在意,他接着说:“这是当年我和他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借给他的,不信你们可以去问他。”

虽然众人依旧是一番不可置信的神情,但这件事事关朱总司令的信誉问题,大家也不敢轻率对待,工作人员还是郑重地将借条收了起来,并告诉付德辉:“这件事我们会核实的,你先在家等消息吧。”

随后,工作人员就离开了付德辉的家,并将事情汇报给了上级,长寿县的领导在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也积极联系了身在北京的朱总司令。

然后,在几天后的一个下午,长寿县政府办公室就收到了来自北京的电报,正是朱德发来的。只见朱德在电报中用欣喜的语气说:“在德国留学的时候,付德辉确实借给我一百块大洋。他现在怎么样?我希望能请他来北京一趟!”

至此,长寿县的人们都明白了过来,原来他们村子的这位土财主居然还是一个喝过洋墨水的留学生,并且居然和朱总司令是同学,这一下子就成为了当地最火热的新闻。

二、相识在德国的两个赤子

经由付德辉的讲述,人们也才了解到了其中更多的细节。出身地主家庭的付德辉,早年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他先后从私塾和新式学堂毕业,赶上革命与国门大开的潮流,他的父亲也送他远渡重洋去了德国,接受西式教育的浸染。

正是在德国,付德辉认识了朱德。都说“他乡遇故知”是人生一大喜事,在异国他乡遇到自己的老乡想来也是一件幸事,而付德辉与朱德之间也很快就成为了朋友。

与付德辉不同,朱德出身寒微,他来自一个佃农家庭,但也读过书。十八岁那年,一路走过乡试、县试,正试图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命运的朱德,却突然收到一个“坏消息”,科举制度被废除了。

刹那间,原本的人生理想就这么破灭了,朱德感觉自己的人生变得灰暗起来。

然而,命运的转机在随后也很快出现了。没过几年,清王朝就垮台了,动荡的局势之下,参军成为了贫苦的一条新出路。

于是,朱德的内心再次萌生了希望,他离开了家乡,前往云南参加陆军讲武堂的考试,并一举考中。

在如愿以偿地进入军队后,朱德很是兴奋,他满怀热情与理想,想要开创一个清平世界,为此投身了云南革命。

但很快,朱德再一次失望了,因为他发现所谓的革命军队不过是披了革命外衣的旧军队,上至军官,下至士兵,身上还沾染着旧军队的恶劣习气。

因为始终不能融入军阀的圈子,朱德萌生了退意,他要离开军阀的队伍,投奔共产党去。然而,在了解了朱德的过往后,当时的陈独秀却拒绝了他。

在被拒绝后,朱德好像又回到了1905年的失意时刻,他感到十分迷茫。只是这种迷茫并没有持续很久,朱德很快就有了新主意,那就是去德国,去马克思的故乡看一看,说不定能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

带着这个想法,朱德来到了德国,并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身在异国他乡,语言是第一大难题,而在众人中,付德辉的德语水平是最好的,朱德也总是会来向他请教,因此进步地很快。

然而,随着朱德在德国的学习生活趋于稳定,另一个难题开始困扰着他,那就是生活。

朱德的家境并不富裕,而为官清廉的他在当兵这些年也没攒下什么钱,在德国生活的头几个月就将他的积蓄花了个七七八八,他很快就面临着财政问题。

与之相比,付德辉的留学生涯就要滋润多了,身为地主公子的他不愁吃穿,甚至还有闲钱拿来做生意。

付德辉在柏林开了一家豆腐店,生意也还不错,他因此赚了不少钱。要说的是,付德辉开豆腐店也不光是做生意,在白天这里只是普通的店铺,但晚上的时候就会变成地下党员的活动据点,堪称是海外革命秘密基地。

不仅是能赚钱,付德辉为人也十分仗义,朋友有难他从来不会袖手旁观,所以经常有人找他借钱。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向付德辉借钱的同学每个都坚持要打欠条,付德辉虽并不期待他们会还钱,但每次都会将欠条收下。后面就算大家各奔东西再也联系不到,付德辉也会留着欠条当一个纪念品。

至于朱德,可能是不好意思开口,他一开始并没有向付德辉借钱。

而过了不久,正值国内爆发“五卅运动”,身在德国的留学生们听说后,大家对军警暴力镇压的行为感到十分愤怒,他们随后便组织起留学生举行游行活动,给国内学生以声援。

这并非朱德第一次参加运动,事实上在德国的这段时间,他对工人或者学生运动十分积极,游行的队伍里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

只不过,这可是一战后的德国啊,反犹反苏反共产主义的浪潮一直暗流涌动,朱德这样的积极分子必然会被德国军警格外关照,他成为重点监视对象,甚至还入狱过一次。

在被保释出狱后,朱德虽然获得了自由,但也被德国政府下了驱逐令,德国他不能再待了。

德国待不了了,又应该去哪呢?恰好这个时候,组织上准备安排一批学生前往苏联学习,这让朱德看到了新的希望。但与此同时,盘缠的问题再次摆在了他的面前,去苏联的钱从哪里来?

关键时刻,还是付德辉找上门来,提出可以帮朱德去苏联,朱德对此大喜过望。在拿到钱的同时,朱德也对付德辉表示:“立个字据吧,以后好还你。”

这次,付德辉却说:“没关系的,这些都是外币,带也带不回去,你就拿着用吧。”

朱德一听,当即表示:“那不行,这样的话我就不能借你钱了,你还是收回去吧,我另外再想办法。”

付德辉自然明白,除了他,谁还能帮助朱德呢?但不给朱德一个说法,他也是不会接受自己的帮助的。于是,付德辉告诉朱德:“那这样,我们把这钱折算成大洋,然后你立个字据,你看如何?”

朱德听了,终于答应了下来,而那笔钱折合成大洋刚好是一百块。在借到钱后,朱德便办好了手续,与自己的同学一一告别,踏上了去苏联的火车。这一去,大家竟也再没有见过面了。

三、花开时节又逢君

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朱德学成归国,参加了中国革命,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

至于付德辉,他后来也回国了,本想参加红军革命的他碍于自己的阶级身份,不敢忤逆家人的他,也就没能加入共产党。

而付德辉对腐败的国民党又很是鄙夷,更不会投靠国民政府,于是他最后干脆在老家过起了富家翁的日子。

尽管如此,付德辉也不是毫无贡献。抗战时期,他曾在私底下给八路军提供过物资,也算是为抗战出了一份力。

作为地主,付德辉对乡亲还算不错,他总是帮助那些穷苦的老百姓。可以说,尽管没有直接参与革命,但付德辉总算是无愧于良心,也无愧于少年意气。

时光匆匆,新中国终于成立了,而土改工作组也在随后来到了付德辉的家乡,于是就发生了我们开头提到的事情。当得知自己失去联络二十余年的朋友被找到后,朱德非常兴奋,他立即给付德辉发出邀请,请他到北京见面。

在1951年的春天,应朱德之邀,付德辉乘坐火车抵达北京。故友见面,自是激动不已,尤其是在看到昔日同窗如今功成名就,付德辉自是十分欣慰,而朱德也很是感慨。

朱德对付德辉说:“当初要不是你借我一百大洋,也许我就会买张船票回家了,也就不会在革命的道路上走下去了,真的是要感谢你。”

随后,问起付德辉的家庭,付德辉告诉朱德,他的父亲已经去世,现在是自己料理家务,家中还有一些财产,他也愿意全部上交,以此支持党的工作。

在听到这些话后,朱德微笑着点了点头,随后问:“那你有什么要求吗?”

踌躇良久,付德辉才开口说:“如果可以,能给我安排个事情做吗?”

朱德闻言,回答说:“这不是问题,你是德国留学回来的高材生,又对国家有贡献,值此用人之际,完全可以给你安排工作。”

听到这句话,付德辉非常高兴,他连连点头,大有宽慰之情。而随后,在朱德的举荐下,中央决定安排他回四川工作,但前提是他要先进行三个月的学习。

对于付德辉,这自然不是问题,他在接受完政治教育后,被安排到了西南地区的一个工厂里担任领导干部,付德辉终于有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

在付德辉的带领下,工厂的产值很好,总是能完成上级的任务,而他也一步步得到提拔。

直到1964年,时年六十六岁的付德辉才从一线岗位上退休,并被批准回归故里颐养天年。据说在回家的时候,付德辉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欢迎,可见人们对他的尊敬。

1976年,七十八岁的付德辉最终在家中病逝,而他的老友朱德,也在这一年与他一同去了。

结语

在新中国成立后,地主阶级作为剥削阶级便被全面消灭掉了,这对劳苦大众来说是件好事。不过,即便是剥削阶级,也不排除其中存在好人,付德辉就是如此。

他既富且仁,不仅思想进步,也很热忱善良,帮助了太多的人。如果不是付德辉的帮助,可能就不会有伟大的红军建立者朱老总了,这一百大洋对中国革命意义巨大。

而最后,付德辉也有着一个不错的结局,他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度过了不凡的晚年。

在命运的安排下,两个伟大的人在德意志的土地上结下深厚友谊,又在胜利的时刻重逢,并共同为一个事业而贡献余生。这样的经历与友情,都堪称人生一大浪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