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华曾在小说《活着》中说道: “生的终止不过是一场死亡,死的意义不过在于重生或永眠,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时间。”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死亡”是一个颇为沉重的话题,在谈话之中也比较忌讳提及。 但就算我们如何去逃避,人生总要面对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没有谁能为之幸免。 过去,老人膝下的儿女众多,养老由多个儿女负担,虽然内部会有纷争,但终究是老有所依。 如今,家里是独生子女的不在少数,等老人垂垂老矣之时,只能将这个重任全由自己扛起。 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真正有智慧的老人,都会在60岁之后,提前安排好这3件事。 ![]() 01 攒好养老钱,晚年不发愁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劳动能力都会明显下降,到退休的年纪,便很难再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此时,若是没有提前攒好晚年的养老钱,便只能将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家里的独生子女。 若是孩子心性孝顺,能够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有余力尽孝,那自然是一件难得的幸事。 若是儿女大逆不道,不愿抱回父母的养育之恩,只想保全自己,纵使老泪纵横也无济于事。 更何况,自己到了垂暮之年,儿女也成家立业,还需要养活自己的小家庭,难免会自顾不暇。 就算他们有心孝顺自己,也会因为现实的压力,被迫做出妥协与取舍,陷入两难的境地。 《左传》一书中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 既然清楚了问题所在,就要提早学会未雨绸缪,为自己的晚年攒下养老的钱,以防后患。 这样做,既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儿女的压力,也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了生活的底气。 平时的生活开销,不需要看别人的脸色,遇到病痛灾祸,也无需太过担惊受怕。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越是在无能为力的时期,越需要金钱帮自己兜底,才能活得潇洒自在。 省吃俭用一辈子,就是希望自己晚年能够幸福一点,顺遂一些,这也是攒钱的根本目的。 有了这笔财富,于己而言是底气,于子女而言则是福气。 ![]() 02 养护好身体,凡事少求人 上了年纪以后,最先发生变化的便是自己的身体,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则是自己的健康。 年轻力壮之时,对疾病有着较好的抵抗力,就算遭到病痛的打击,也能很快恢复过来。 步入暮年以后,不仅身体的负担日益增加,稍有不慎就疾病缠身,需要看病吃药住院。 哲学家培根曾说:“健康的躯体,是灵魂的客厅,而病弱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监狱。” 对于老人而言,没有什么东西能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失去了它,其他的一切都将毫无意义。 特别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一旦有老人卧病在床,需要长期有人服侍,那将是灾难的开始。 2021年9月28日,上海松江警方接到报案,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在家中死亡了五天却无人问津。 更让所有人都感到吃惊的是,他的独生子和他共处一室,对此事也是不管不顾,毫不知情。 根据邻居们的说法,老人早就身体抱恙多年,行动也不太方便,近几年连生活也很难自理。 而他的儿子是个纨绔子弟,整日沉迷玩乐,根本不管父亲的生活,连父亲去世也视若无睹。 这实在是一种悲哀,更是一种无奈,令人感叹唏嘘,也是警醒所有人,健康才是重中之重。 趁自己的身体还未垮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好身体,对自己与子女而言,都是福报。 ![]() 03 教育好儿女,传承好家风 家庭是所有人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一日教诲,终生难忘。 小时候,父母教会儿女吃饭说话等基本生活技能,成长过程中,还要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毕竟,就算有再多的不舍,身为父母的一方,终究有离开儿女的一天,需要让他们独立生活。 许多父母总是放心不下子女,害怕自己离去后,他们会遭遇风吹雨打,会因此受伤跌倒。 于是,有人为儿女留下万贯家财,有人则为子嗣攒下古董豪宅,只盼他们能生活富足稳定。 殊不知,这些有形的遗产,看似能保障儿孙的生活平稳,却远不及留下好的家风实在。 曾国藩就曾有言: “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河南省巩义市有一个名扬天下的康氏家族,人称“康百万”,其家族历史悠久,12代人皆是富商官吏。 在康家的庄园里,有这么一副楹联:“志欲光前惟是读书教子,心存裕后莫如勤俭持家。” 这是为了告诫子孙,即便良田万顷,金银满屋,也不能忘记教育后代读书。 正是由此家风的影响,康家才能世代薪火相传,每一代人都人才辈出。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不正,污秽尽来,好的家教家风,才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资产。 非常欣赏鲍斯威尔在《约翰逊传》中所说: “一个人如何死,这并没关系,要紧的是如何活。” 人生可以分为很多阶段,晚年生活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对不能轻视。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没有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因此,随时准备“意外”会来,并不是多余的,而是把“离开”看淡了。 不必忌讳生死之事,提前做好准备并非是不好的预兆,反而是未雨绸缪的人生智慧。 希望每个人的晚年,都能幸福安康,活出自己别样的风采和气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