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氏文化】路遇(文/郁斌生)

 百年yesuo 2023-09-08 发布于江苏
郁氏文化

            文/郁斌生

出门在外,尤其是在陌生地方人生地不熟的,虽说有智能手机导航,能把自己领至目的地。然而现实生活中,智能手机在年轻人手里就像孙悟空手中的如意金箍棒。而我们这些上了些年纪的老人,常常因悟性低,屏幕字小,还有老眼昏花,理解不到位,方向不敏感,关键时刻在路口这腿还真不知该往哪迈!无奈之下,只得求助于路人。所以路遇是时常发生的。

前些天外出曾三次路边求助,回想起来有些意思,特令人回味。今得空闲便以文字方式记录下来,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美好的世界上就是好人多。

曲阜街头早上七点,正准备去孔庙。早餐店老板指了个大概方位,来到路口低头看了半天导航均不得要领,踌躇不前时这腿真不知该朝哪儿迈好?一中年汉子走过,立马上前询问,他非本地人对此地也不熟悉。转身又问一老人家,他地方口音过重,交流困难,无法准确弄清确切方向。耐着性子在原地等候,只见一个小青年迎面走来,急忙迎上前问路,小青年也非本地人,但小时候随父母来过孔庙。他说不太远,马上从裤兜里掏出手机点开导航,然后一五一十的告诉我该怎么走,我顺口答应并同走过一个路口后,仍不能确定前进的方位,小青年见我一时蒙头转向,于是说他也去前面有事,可以同一段路了。俩人漫步曲阜街头,与小青年同行,自然不用我操心路径,大约十几分钟转弯抹角后我们俩来到一桥边,小青年指着桥对面说:过了桥右边几十米即是孔庙正门。然后转身默默原路返回。我对着他的背影大声喊:谢谢您!小青年他侧身回望,冲我挥了挥手。正纳闷这小青年说的是同路,为何又原路返回呢?仔细一想,这是他生怕我这个老头子找不到目的地而满大街的瞎转悠,干脆弯一段路,特地把我送到目的地而原路返回。此时我心头一热,眼眶生涩,彼此萍水相逢,只不过问了个路而已,这个小青年古道热肠直接绕路把我引至目的地。小伙子帮我之举省了许多问路之麻烦,而且让我赶上了孔庙开城仪式,在庄严肃穆中感受一番儒家文化之精深。更是久久不能忘记这文圣之地路边相遇小青年。


随着人流涌入孔庙,初来此地瞻仰一番。感人文圣地之纯洁,仰孔庙雄伟之巍峨,叹世人敬仰之虔诚。如海绵吸水般贪婪地看着这眼前的一切,不知不觉中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看看时间九点已过,尚有孔府孔林来曲阜必定打卡之地要去。时间还算宽裕,但也不敢过于拖拉延误。所以急切寻找出口。正值高峰人多拥挤,匆忙中并未注意出口在哪。寻觅中恰好与两个16岁的少年中学生相遇,他们两人也要去孔府,于是三人结伴同行。他们两个中学生福州人氏,正是意气风发之翩翩少年。他俩腿勤口快,见我白发老人便主动承担问路之责,三人时而宽处并排,窄处两前一后,遇路有高低时,还特地提醒我注意脚下。循出口过一排纪念品摊,前有翘檐巍峨处必是孔府无疑。


三人同游孔府登堂入室,穿厅过廊,走马观花一一看了个遍,行至后花园出口处有三轮车招揽,三人又同乘一车同去孔林。与车主交谈知车主比我小三岁。他还以为我们是祖孙同游。解释一番此乃是我的造化,路遇两位少年学生,雅真不俗,助人为乐,特有同情心,对我特别关照云云,使我感激不尽。三轮车主翘拇指赞少年之良善。并关照孔林八个避坑。下车时又留电话。言游毕返回时,原车送我们回宾馆。依车主所指之近路,不仅路捷径直,而且还避雷躲坑。三人同行时有分析,有商量,自然少走弯路。依车主之言果然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很直接地找到了目的地而直达核心。时间已近11点,只能加快脚步20分钟后便回至出口,少年学生电话与三轮车主联系,迈出大门远远看见车主正在招手。三人又同乘此车返回旅馆。两位少年路近自然先到,与之相处不到两个小时,同行同游临别时深情告别。我坐在车里,心里一直在想,路遇二位少年同游,一路关照实为一大快事,特别感激他二位少年帮助关照之情。


第三次路遇是在徐州龙云山观景台,下山后目标彭祖祠前行。看手机导航依然没有弄清楚确切位置,只得多问路人,他们同指一方向,大体方位不错,于是大胆下山。但心中仍存疑虑,行不及百米前有路口,此处无人可问又无路牌指引,正彷徨间后面有沙沙脚步声走近,转身见一中年汉子大步赶来,忙上前相问。他一口东北口音,言他也去彭祖祠。又遇同路人,冥冥中好像上天安排在我疑路时定有好人出现携我同行。东北汉子热情豪爽之气概感染到我,他在前既看手机导航还时不时找路人问径,他腿快口勤,与我边走边聊。在他的引导下走不多远,便路过东坡广场跨过马路便来到了彭祖祠。早到十分钟,两人避荫处休息。他言下午要去西安,我说心慕西安已久,只是一直未能成行。想去看看秦兵马俑和大雁塔。闲话中互加了微信,知道他姓周,而且同属马只是小我一轮而已。我力邀他抽空去江西一游。江西可游之处颇多,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名胜古迹不少,并言我在江西恭候。两人交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彭祖游毕,我要去博物馆看汉兵马俑,周先生则回旅馆准备下午行程。手机一查有1.1公里可以同路,一路上边走边聊,交谈甚欢。临别时他叮嘱我过马路要小心,并指着百米外雄伟建筑说:那里就是徐州博物馆。要我过马路后沿路边红墙上去不多远即是大门。两人深情相视相握,深感路遇好人不易。互道珍重后互祝平安,依依不舍的看看他远去的背影,心里格外的暖和。

刚认识却又不得不分开,从此天各一方,人海茫茫,哪有再次相遇之可能。虽是短暂交识,但他们的言行使我这个老头子难以忘记这一切的一切,而且都深深藏着我的记忆之中,久久不肯消退,这就是:出外独行寂寞生,问路寻径询路人,三遇路人心肠好,明路引道暖人心。

作者简介



郁斌生、江西安福洋溪店背郁氏方公32世孙。现年65岁,江西井冈山纺织厂退休工人。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陈玉峰

推广组主管:郁旦斌

         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 郁金波 郁家社 杜永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