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 5.呼吸
2023-09-08 | 阅:  转:  |  分享 
  
第五章 呼 吸 呼吸(respiration):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呼 吸
呼吸道的结构: 1、上呼吸道:鼻、咽、喉和气管上部 2、下呼吸道:气管下部、支气管、细支气管 3、肺泡: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
交换把静脉血转变成动脉血第一节 肺通气第二节 气体交换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一、肺通气(pulm
onary ventilation)1、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原动力:呼吸运动(一)肺通气的原理A、呼吸
运动的过程 1)平静呼吸时 ①吸气运动②呼气运动 吸气肌舒张 胸廓缩小 肺缩小 肺内压> 大气压
呼气(被动过程) 吸气肌收缩 胸廓扩大 肺扩张 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 (主动过程) 吸气肌:
膈肌 肋间外肌2)用力呼吸 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加,胸廓容积进一步扩大。 用力呼气时,除吸气肌舒张外,呼
气肌也参加(肋间内肌+腹肌收缩),胸廓容积进一步缩小。 特点: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运动。辅助呼吸肌: 斜角肌 胸锁
乳突肌 胸肌 背肌 呼气肌: 肋间内肌 腹肌①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膈肌活动为主 胸式呼吸:肋间外肌
活动为主②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B、呼吸运动的形式2,肺内压(intrapulmonary pressure) 是指肺泡内的
压力。 吸气→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容积↑→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入肺→肺内压渐增→肺内压=大气压→吸气停止 呼气
→吸气肌舒张→胸廓、肺回位→肺容积↓→肺内压↑>大气压→气体出肺→肺内压渐减→肺内压=大气压→呼气停止 吸气初:肺内压 < 大
气压 吸气开始 吸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吸气停止 呼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开始 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停止 人工呼吸(3)胸膜腔内压 (intrapleural pr
essure) 测量:直接法 间接法 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始终低于大气压,即为
负值。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膜腔内压的形成 前提条件: 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 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 ③胸廓自然
容积>肺自然容积; ④壁层胸膜紧贴于胸廓内壁, 大气压对其影响极小。胸内压=肺内压 -肺回缩压 =大气压
- 肺回缩压 = -肺回缩压 呼气末:(-5~-3mmHg) 吸气末:(-10~-5mmHg
)胸内负压的作用:①维持肺泡扩张状态,使肺随胸廓运动而运动。②利于静脉血及组织液回流气胸小结: 呼吸运动(原动力) 胸膜腔
的存在→肺随 胸廓张缩而张缩 建立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直接动力) 肺通气(1)弹性阻力(
R)和顺应性(C)弹性阻力:物体对抗外力作用引起变形的力,大小可用 顺应性来衡量。 C=1/R顺 应
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展性。 2、肺通气的阻力肺弹性阻力胸廓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的来源①肺
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 占1/3②液-气界面表面张力 占2/3 存在于液-气界面的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
力。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a.肺泡内压不稳定→肺泡破裂或萎缩 b.肺泡回缩→肺通气(吸气)阻力↑ c.促肺泡内液生成→
产生肺水肿 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由肺泡Ⅱ型细胞产生,主要成分是二棕榈
酰卵磷脂(DPPC)。作用:降低肺泡液-气界面表面张力生理意义: ① 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小肺泡DPPC密度大,降T较大) ②
减小肺间质和肺内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③ 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B、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肺容量 = 67%
肺总量时 不表现出弹性阻力 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弹性阻力向外→吸气动
力;呼气阻力
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弹性阻力向内→呼气动 力;吸气阻力
1)胸廓的弹
性阻力 肥胖、胸廓畸形 胸膜增厚 胸廓顺应性↓ 腹内占位病变2)胸廓顺应性
(2)非弹性阻力①惯性阻力②粘滞阻力③气道阻力影响因素气流速度气流形式气道口径大小(2)肺容量(pulmonary capacit
y)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男性均约3500ml,女性均约2
500ml 意义: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
ty , IC) 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 FRC) 肺活量(vital
capacity , VC) 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 FVC)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肺总容量 (total lung capacity,TLC) 2、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 (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2.肺泡通气量 :每
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生理无效腔 (physiolo
gical dead space) 解剖无效腔 (anatomical dead space) 肺泡无效腔 (a
lveolar dead space)解剖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生理无效腔不同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时的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深慢呼吸利
于气体交换 呼吸频率 潮气量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次/min) (ml) (ml/min)(ml/min)
16 500 8000 560
0 8 1000 8000 6
800 32 250 8000
3200(一)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1、气体的扩散形式:气体单纯扩散动力:气体分压(张力)差
二 气体交换肺换气组织换气2、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各种气体分压差 (单位:mmH
g) 空气 肺泡气 动脉血 静
脉血 组织 Po2 158.4 10
3.4 100 40 30 PCO2
0.3 40.3 40
46 50肺换气组织换气肺 泡呼吸道空 气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动 脉肺动脉右 心静 脉左
 心组织毛细血管组 织 细 胞CO2O2CO2O2肺换气肺通气气体运输组织换气外呼吸(内呼吸)(二)肺换气(pulmonary e
xchange)1、肺换气过程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影响肺换气的因素(3)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VA)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VA/Q),正常值0.84。(2)呼吸膜面积——呈正变关系>0.84 (三)组织换气(ti
ssue exchange) 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三、气体在血液中的
运输(一)氧的运输形式: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98.5%) 1、Hb的分子结构T型: 紧密型
去氧HbR型: 疏松型 氧合Hb 2、Hb与O2结合的特征快速性和可逆性是氧合而非氧化Hb和O2结合的量
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氧离曲线呈S形Hb氧容量:100ml血的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Hb氧含量:100ml血的Hb实际结合
的氧量。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和Hb氧容量的百分比。紫绀(gàn):HbO2呈鲜红色,去氧Hb呈紫蓝色。
当血液中去氧Hb含量达5g/100ml以上时, 皮肤粘膜呈暗紫色。相关概念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3、氧解离曲线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P50:指使Hb氧饱和度达到50%时的
氧分压。1)H+和PCO2:H+浓度或PCO2升高,Hb对O2亲和力降低,曲线右移;反之,曲线左移。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2)温度
:温度升高氧解离曲线右移,促进O2的释放。3)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其升高,氧解离曲线右移。(二)二氧化碳的运
输 1、二氧化碳的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5%) 化学结合 碳酸氢盐(88%)
氨基甲酰Hb(7%)2、CO2解离曲线 ①血液中CO2含量随Pco2升高而增加,几乎成线性关系,且无饱和点
。 ②在相同Pco2条件下,静脉血的CO2量比动脉血含量高。CO2解离曲线: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 何尔登效应
:O2与Hb的结合可促使CO2释放,而去氧的Hb容易与CO2结合的现象。 (1)组织:HbO2→O2+Hb →Hb与CO2结合力
↑→Hb结合CO2↑ →将CO2携带到肺。 (2)肺:O2+Hb→ HbO2 →HbO2与CO2的结合力↓ →CO2释放→扩散
入肺泡呼出。3、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1、呼吸中枢(respiratory center
)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1.脊髓(spinal cord) :支配呼吸
肌的运动神经元位C3-5 和胸段前角地位:中继站和初级中枢2.延髓(medulla):产生基本呼吸节律-呼吸神经元。3.脑桥(p
ons):呼吸调整中枢。 作用:限制吸气,促使吸气向呼气转换。4.高位中枢(uper brain):大脑皮质、边缘系统、下丘
脑等。三级呼吸中枢假说: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1、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1)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 A、外
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适宜刺激:Pco2↑、[H+]↑ 、 Po2↓B、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
于延髓腹外侧部的浅表部位,可分为头、中、尾三个区。适宜刺激: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H+]↑CO2透过血-脑屏障(2) CO2、H
+和低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A、 CO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在一定范围内,Pco2↑→呼吸加深加快机制: 特点:
①CO2以中枢途径为主兴奋呼吸; ②CO2通过H+间接兴奋呼吸中枢;  ③当Pco2突然增高或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
O2 的敏感性降低时, 则主要通过外周途径兴 奋呼吸。 [H+]↑→呼吸加深加快
[H+]↓→呼吸运动受抑制机制:特点: ①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引起的; ②[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Pco2
↑。B、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C、 低氧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Po2↓<80mmHg → 呼吸加深加快 机制:特点:
① Po2 对正常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不大。  ②低氧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性的。 ③低氧对呼吸运动的刺
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 ④当长期高CO2和低氧状态时,中枢化学感受器对高CO2发生适应→低氧对外周化学
感受器的刺激成为驱动呼吸的主要刺激。2、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 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也称黑-伯反射(Hering –Breuer reflex) 。(1)肺扩张反射(pulmonary inflation reflex ) 肺扩张→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延髓→吸气转为呼气。 意义:加速吸气过程向呼气过程的转换,使呼 吸频率增加。 特征:①敏感性有种属差异; ②平静呼吸时不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③肺顺应性降低时起重要作用。 4、防御性呼吸反射(1)咳嗽反射(cough reflex)(2)喷嚏反射(sneeze reflex) (2)肺萎陷反射(pulmonary deflation reflex) 肺萎陷较明显时引起吸气的反射,对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等可能起一定作用。
献花(0)
+1
(本文系行到水穷尽...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