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需一针的鼻炎特效穴,有效率高达90%!

 一元堂中医张 2023-09-08 发布于辽宁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图片


1249篇,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中医

 导读 

中医称鼻炎为“鼻渊”、“鼻鼽”,《素问五脏别论》记载:“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中医认为鼻炎的发病原因有内外两种:一是风寒、疫气之邪侵袭鼻窍;二是因营卫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此,鼻炎的发生是机体的内因为本,外因为标,外因与内因合而为患。

传统中医治疗鼻炎一般运用中药、针刺、艾灸、中药塞鼻等多手段结合,通过调和营卫、清热宣肺等方法来标本同治,在急性期控制症状,慢性期增强体质以减少发作。灸治疗鼻部疾病古代早有记载,且常规针灸治疗对鼻炎有一定效果,但配穴复杂,疗程较长,患者不易坚持。

针刺“新吾穴”治疗鼻炎是在20世纪60年代按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及方法,用于治疗鼻病所发现的新穴位之一。新吾穴是针灸中西医结合的一个体现,此穴的发现者是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李新吾教授,他按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及方法,发现了这个治疗鼻病的独特穴位,所以这个穴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也称“蝶腭穴”)。

图片

新吾穴对于急性期症状缓解有非常好的疗效,在《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表的“治疗鼻炎新法———针刺蝶腭神经节的初步总结”中显示,针刺新吾穴对变应性鼻炎,部分严重的副鼻窦炎、鼻甲肥大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远期疗效达2年以上者慢性鼻炎为90%,变应性鼻炎为70.4%,慢性化脓性鼻窦炎为52.4%,一些患者经过这种治疗甚至不再需要手术的干预。

针刺此穴对于鼻部疾病患者疗效很好,后来发现不仅对于鼻部疾病,而且对于干眼症、咽痛及哮喘等病,针刺该穴都有不错的效果。其中,对泪液分泌的改善更为明显,并且可以有效地保护泪膜、防止泪膜蒸发、减轻干眼症状,对哮喘急性发作时的憋气症状也能改善。现在发现对面肌痉挛、面瘫、耳鸣耳聋、近视、脑血管病后遗症等多种病症也有良效。

新吾穴治疗原理

新吾穴是蝶腭神经节所在使用长针刺激隐藏在面颊深部的蝶腭神经节治疗慢性鼻炎,是中医针灸传统疗法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的结合。蝶腭神经节内包含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其节后纤维分布于上、中、下鼻甲及鼻中隔和鼻咽顶等部位。交感神经有促使血管收缩的功能,因而能使鼻黏膜及海绵体内血流量变小、腺体分泌物减少;而副交感神经则有扩张血管的功能,能使海绵体内充血、鼻黏膜膨大、腺体分泌物大量增加。现代研究中通过鼻镜观察鼻道也发现,针刺新吾穴后会出现鼻粘膜收缩、鼻甲缩小、鼻道变宽、窦口扩大的良好反应

图片

针刺新吾穴后,鼻道变宽


此技术既借鉴了中医阴阳论,也结合了西医的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电生理学。在正常状态下,蝶腭神经节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聚集而成,此二者相互制约、相互调节,以维护两者间的平衡,用中医理论来解释,就是阴阳平衡、互为消长。当外邪侵袭导致交感、副交感神经调节紊乱,鼻部阴阳平衡即被打破,相关的鼻部症状就会表现出来。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神经调节紊乱长期存在,遂至鼻炎迁延不愈。针刺蝶腭神经节取其双向调节的良性作用,使过盛或过衰的阴与阳趋于平衡,改善鼻部腺体分泌旺盛或不足引起的各种鼻炎症状,达到治疗鼻炎的目的。

新吾穴取穴

新吾穴的解剖位置较深,其本身位于双侧蝶腭神经节内,针刺时很容易碰到上颌骨的旁边,加上人与人之间头骨有轻微差别,所以针刺前需找到颞骨跟颧骨相连接的地方,找到弓状凹陷的位置。约在颧髎穴后1厘米处、胃经下关穴附近,可在四白穴与外耳道连线中央进针深度约55毫米

虽然在面颊部皮面取穴,却不同于一般针灸的手法,进针方向应对准对侧的额骨颧突,经过仅有0.3厘米大小的骨间隙才能到达,顺利的时候几秒搞定,不顺利的时候十几分钟都不见的能刺中深部的蝶腭神经节(“新吾穴”所在)。

图片

图片

正确取穴是治疗的关键,因为蝶腭神经节位于头颅深部的翼腭窝中,需要入针后不偏不倚地通过固定的狭窄骨间轨迹,直接刺向约55毫米深的位置,刺中非常不易。只有患者立感面部麻胀或出现放电感时,才能证明是刺对了地方。针刺时有上述放电针感后即可出针,不必留针,一周一次即可。

其他医家外治鼻炎经验

彭静山:针灸取上迎香、通天,操作方法为点刺上迎香出血,通天旋捻泻法,针感直达鼻孔。

贺普仁:针灸取列缺,合谷,印堂,上星,迎香。操作时以毫针刺入俞穴,用泻法,留针30分钟,清热宣肺,调和营卫,通利鼻窍之功效。

谢锡亮:艾灸取上星、迎香、风池、风门、曲池、手三里、合谷、肺俞。

高树中:针灸可取鼻通、迎香、印堂、通天、合谷,过敏性鼻炎可加飞扬;凡鼻炎病人,第五颈椎有明显压痛或有条索状物,可用斑蝥研末贴于此穴,4~6小时取下发泡,10天贴1次,连贴3次为1疗程。

石学敏:针灸取迎香、印堂、百会、合谷、足三里、大椎。 肺经蕴热可加风池、曲池;肺脾气虚加肺俞、脾俞;血瘀鼻窍加上 迎香、气海、三阴交。 操作方法为百会斜刺 0.5~0.8 寸,捻转补法;迎香穴及上迎香向内上方斜刺 0.3~0.5 寸,捻转泻法;印堂向下平刺 0.5~0.8 寸,捻转泻法;合谷直刺 0.5~0.8 寸,捻转泻法;足三里直刺 1~2 寸,捻转补法;大椎点刺放血。


期回顾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图片

图片

图片

▼版权申明

整理/李鉴朔 排版/李鉴朔 校对/青竹学术部 
参考资料:《中华医药》栏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