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皋兰县城往南,一道平缓的山川铺展开来,蔡家河水顺着低矮的地势,向黄河的方向流去。在文山村,蔡家河与水阜河相交,经过文笔山侧的磨峡,最终在什川镇河口村汇入黄河。在这山水之间生活的人们,因为蔡家河和水阜河都是咸水,不能食用,只能远行十多里路,到黄河边去取水。据《皋兰魏氏家谱》记载,四百多年前,金城魏氏自魏茂第三世孙魏尚义、魏榜于明万历年间(1558—1596)来到喇牌,住居到崖根之地,繁衍生息。后来又有马、王、李等姓人口生存于此。在崖根晓霞先生和振皆先生旧居,还能看到古旧的水井。艰苦的生存环境,制约着皋兰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才一步步得到了改善。西电上水工程的水渠就在崖根流过,也为这一方土地带来了灵气。 魏振皆书法作品 “羁鸟恋旧树,池鱼思故园”。就在文山蔡家河与水阜河相交的地方,魏振皆先生骑着骡子回归故里,在能看见文山故土的地方,他就会翻身下马,望一望久违的故土,拍拍衣衫上的风尘,健步向晓霞先生居住的院落走去。每一次回家,他都会先去看望晓霞先生,之后才回自己的家。我不能想象,这是怎样的一段情谊,又是多么可敬的美德。据文山当地老人讲述,振皆先生在外求学,晓霞先生给予了他精神和财力上的极大帮助。在蔡家河畔那个苦难的年代,求学于金城和京师甚至东渡日本,振皆先生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而他的贤叔和师友晓霞先生,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和最敬重的人。也是他心底永世不忘的、使他锲而不舍奋发向上的力量。 我常常想,我在黄河盆地里的什川古镇生活,黄河川流不息,不舍昼夜。水是我们的玩伴和天赐。但是在文山,在皋兰,在许许多多的地方,干旱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和进发的脚步。但正是困苦磨难的境遇,才造就了真正的英才。我也想过黄河的包容和博大,在它四千多公里的流程中,它收纳了多少像蔡家河和水阜河这样苦咸的溪流,它就像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包容并蓄中蕴藏着无尽的力量。文山,何尝不是这样的存在。
魏振皆在山洞中写下的“忍耐,谨慎,和平、荘重” 在文山崖根魏振皆生生旧居的崖壁上,刻着八个金黄的大字,虽然风雨剥蚀,字迹模糊,可依然能看清其内容——忍耐、谨慎,和平、荘重。这是一代书家魏振皆在洞中岁月里留下的心声,这是修身的格言,是我的国和人民对和平的企盼,是“日魂月魄,凤采龙文”,是如蔡家河水一样又苦又咸的苦难中铸就的人生信条,……在黑暗的喇牌崖根洞室里,这八个大字,闪烁着生命耀眼的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