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理宗:南宋出身最卑贱、血统最不纯正的皇帝,却坐稳皇位四十年

 历史研究室 2023-09-08 发布于江苏

两宋十八位皇帝中,宋理宗赵昀可以说是出身最低、血统也最不纯正的一位,虽然也是赵宋皇室出身,但却和皇室的血缘十分的疏远,要不是史弥远把他找来当皇帝,估摸着这辈子就会终老于乡野之中。

宋理宗

和诸多被权臣拥立的皇帝一样,宋理宗一开始只是一个傀儡,朝政大权都被史弥远掌握,直到史弥远去世后才得以亲政,也是在这个时候,宋理宗完成了北伐灭金的军事行动,将金哀宗的遗骨奉于太庙,告慰徽、钦二帝在天之灵,算是给老赵家出了恶气。

但此时蒙古已经崛起,宋理宗发现即便怎么努力,结局还是一样,开始摆烂怠政,将朝政大权都交给贾似道,也让南宋国势急衰,最终走向灭亡。

南宋初期疆域

可以说宋理宗是南宋一百五十多年里最关键的君主,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两极分化,但不可否认,前期的宋理宗的确做的非常出色,甚至超过宋孝宗。

天上掉下来一个皇位

赵昀是宋宁宗的远房堂侄,原名叫赵与莒,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十世孙,父亲赵希瓐与皇室血缘十分疏远,在世的时候只当过九品的小官,可以说童年的赵昀过得生活和平民一样。

赵昀等进入皇宫靠的是权臣史弥远,宋宁宗的继承人镇王赵竑非常厌恶他,私下里多次说要把史弥远流放到海南岛,甚至在地图上找海南岛的位置,当时海南岛可是蛮荒之地,流放到那里就差不多埋在那了。

史弥远

思来想去,史弥远决定另立他人,选来选去就找到平民出身的宋朝疏远宗室赵昀,甚至宗室身份都未必靠谱。

当然赵竑并没有被废除继承人的位置,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驾崩后赵竑还跑到皇宫问自己为何一个当皇帝的人还站在班列上,史弥远带着一帮大臣忽悠他说登基后才能坐上龙椅,赵竑相信了,结果却发现坐在龙椅上的居然是赵昀。

就这样赵昀稀里糊涂的登了基,是为宋理宗。

对于朝臣来说,宋理宗其实是一个来路不正的皇帝,认为其不过是史弥远拥立的傀儡,对其感到厌恶。

至于正牌的宋宁宗儿子,也有不少人想要重新拥立他为帝,试图推翻宋理宗以及史弥远的统治,赵竑本身并无反意,只是被胁迫而已,最终拥立失败,在史弥远的逼迫下,宋理宗还是杀了赵竑。

此时宋理宗虽然为皇帝,但朝政大权都被史弥远掌握,此时的处境像极了后世的弘光帝,弘光帝是马士英拥立的傀儡,被另一派东林党人厌恶,东林党想要立璐王,双方内斗不断。

此时不仅还有内忧,外患也非常严重,弘光帝继位的时候,满清已经入关,李自成等农民军还在湖广一带活动。

十三世纪是蒙古人称雄的时代

宋理宗也是如此,但蒙古人可比满清强多了,满清不过入关而已,但蒙古已经雄踞世界,征服了东欧和中亚,金朝也不是李自成能比的,此时的金朝入主中原一百多年,在河南已经定都二十年了。

更要命的是,弘光帝好歹是万历的亲孙子,而宋理宗不过是宋太祖儿子的十世孙,和皇室相隔十一代,自幼生长在民间,靖康之变后宗室玉碟散失都没法证明自己的身份。

这就是宋理宗的开局。

端平更化,灭亡金朝

宋理宗自幼生长于民间,比起长在深宫里的其他贵族多了不少阅历,自身也比较聪颖含蓄,在宫中几年的生活已经对宫廷内斗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也知道自己是被史弥远拥立的,为了保全自己他采取韬光养晦的沉默态度,毕竟自己一个青年人总能熬过半截入土的史弥远。

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病逝,隐忍九年的宋理宗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次年改元端平,宣告属于自己的时代到来。

对于宋理宗来说,史弥远死后,朝廷内外对于他的皇位依旧有争议,他急需稳固自己的皇位,他的方法就是联蒙灭金。

联蒙灭金

宋理宗初期,蒙古已经崛起,并且不断进攻金朝,金朝一度求援南宋,对于这件事朝廷内外分歧很大,一部分人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另一部分人则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以金为藩屏,不能重蹈覆辙

至于宋理宗,他最后的决定就是联蒙灭金,他需要通过过灭金来稳固自己的皇位,如果能灭了金朝将金朝皇帝带到太庙告祭宋徽宗、宋钦宗,那么朝廷内外就没人再会说他皇位不正,而他也就是大宋名正言顺的皇帝

绍定六年(1233年),宋军正式出兵进攻金朝。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宋军攻破金朝最后的据点蔡州,金哀宗自缢而死,金朝灭亡,金哀宗的遗骨也被宋理宗告祭太庙。

端平入洛

灭了金朝后,宋理宗试图收复中原,而蒙古也故意让宋军进入洛阳,试图诱敌深入歼灭宋军主力,宋理宗直到是蒙古人的计策,但还是要求孟拱想办法挡住蒙古人,然后派文官祭祀洛阳巩义的北宋皇陵后再离开洛阳

至此宋理宗才被南宋军民真正地接受,毕竟能俘虏金主的头骨告祭宋徽宗,并且祭祀过巩义宋太祖宋仁宗皇陵的人,不管他即位如何的不合法,在这一刻,他就是名正言顺地大宋皇帝。

虽然灭亡了金朝,但南宋需要直面强大的蒙古,而且蒙古也正有此意,想要一鼓作气征服南宋,不久就从河南等地开始进攻,一直打到长江北岸。

危急时刻,宋理宗依旧选择信任接连战败的孟拱,而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既然蒙古采用诱敌深入之计,让宋军进入洛阳再趁机歼灭宋军,那么宋军进入南宋境内,也可以采用这个计策。

端平元年(1234年)前后,蒙宋边界

不仅如此,孟拱还发现蒙古军中成份复杂,很多人都是被迫作战,宋军就趁机劝降蒙古军中被胁迫的民族,不久不少人开始投降南宋甚至解体。

等蒙古大军进入江汉平原后,宋军选择在守城战中不断地消耗蒙古人的锐气,最后再一举攻击蒙古。

深入湖北境内的蒙古大军最后溃不成军,宋军不但成功收复荆门襄阳信阳,还一鼓作气,第二次进入中原河南境内,渡过淮河收复了蔡州和息州,这也是宋理宗和蒙古人死磕之后真正获得地区。

蒙古见无法一口气灭了南宋,选择退兵,至此南宋又获得了宝贵的休整时间。

端平更化,南宋一度中兴

此时南宋已经步入后期,朝政腐败,经济濒临崩溃加上蒙古的崛起,南宋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宋理宗掌握实权后先罢免梁成大、薛极、莫泽、李知孝等佞臣,召回了被史弥远排斥的真德秀、魏了翁、李埴、徐侨等较有才干的大臣,奖廉惩贪,制定了严格升迁制度

端平更化时期的货币

同时禁止没有取得做官资格的白衣摄职、防止举荐中的循私保举、取消堂除陋规来消除官吏冗滥的腐败现象

文化上崇倡日益兴起的理学并使其官学,以此来稳定人心,巩固更化图治,稳定自己的统治;

财政上则是整顿楮币(纸币),通过回笼楮币来提高楮币信誉并停止发行新会子(纸币)的方式来缓解局面,自己也节约开支,削减官员的俸禄,多次下诏节约宴会,改革盐政,通过罢盐钞行官办官卖和收集浮盐并禁止私贩的手段调整榷盐。

楮币,因为是楮树皮制作的

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端平更化。

可惜端平更化随着时局的变化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而在争吵声中草草收场,之前的盐政改革却因为卖盐官吏的作弊加上不断勒索百姓导致很多人不满,反而加大了财政的困难。

为了应对战事的频繁和财政的恶化,宋理宗又推行行公田法,目的是没收不法官僚和逃户的田地、江河淤积的沙田和军队开垦的营田。

可惜推行中,一些官僚和地主多次欺瞒并压迫贫苦农民们,导致最后不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困难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为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宋理宗时期的疆域

至此宋理宗发现不管自己怎么折腾,总有一帮拖后腿的官僚阶级,加上蒙古过于强大,收复中原彻底无望,逐渐对政务感到厌倦,沉溺于声色之中,听任丁大全、马天骥、董宋臣等人执掌朝政,导致政局混乱。

宋理宗去世前四年疆域

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驾崩,在位四十一年,仅次于宋仁宗。死后十五年,南宋灭亡,当然他死了也没能安宁,皇陵被盗,头盖骨居然被僧人杨琏真迦做成了酒杯,最后成了蒙元皇室的传承之宝,好在朱元璋最后夺了回来重新安葬。

对于南宋,大家顶多了解宋高宗和宋孝宗,对于宋孝宗之后的皇帝,大家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宋理宗,更是直接被评为昏庸的帝王。

说实话,宋理宗虽然不能称为中兴之主,但前期的努力和改革都是值得肯定的,通过端平更化延缓了南宋灭亡的进程,可惜声势很大,但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改变南宋走向衰落的趋势,或许毁誉参半才是对宋理宗最公正的一个评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