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而第一 第五至七章。

 晴扬 2023-09-08 发布于上海
荷花图镜心局部(近现代 张大千)

第五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道:读作dǎo ,领导的导。朱子解释是:“治也”。领导治理。

“道千乘之国”与曾子说的第四章有什么关系?
“为人谋,而不忠乎”,这个“人”可以是卿大夫,也可以是其他泛泛的君主。“千乘之国”一定是一个大诸侯国,它扩大了。

“为人谋”是指作为一个人的谋士。“千乘之国”是治国平天下的大诸侯国。

应该怎么做呢?
敬事而信。“敬事”:尽忠职守,与“为人谋而不忠乎”它的含义是相通的。但是它不断的递进,它加了一个“信”。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敬事而信”是有差别的。
敬事而信是指对民众,对庶人的。如果一个人和朋友交往都不能做到信,他对民众会真的信吗?

他直接的熟人圈子中,他都做不到信,撒谎成性。他对人民能说真话吗?所以对人民说真话,敬事而信的前提就是与朋友交要信。

儒家整个就从自己生活的圈子,最亲密,最小的圈子,然后不断的往外推。

第五章“道千乘之国”已经推到诸侯国对人民的态度,取决于你对熟人朋友的态度。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里又出现了“人”和“民”是不一样的。

使民以时就是使唤老百姓是可以的,但不要为农时。有的时候这个节气来了,他就应该在地里干活。你不能拉着他去发兵打仗,或是做徭役。

第五章和第二、三、四章都是在不断的递进,一步一步完整的。

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六、七、八,三章都在讲回到“学”这个字。

第七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把孔子和子夏的话一起看,共通的地方与差别的地方在哪里?
第六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又回到了有子说的“学的根本”上去了。然后又向前进了。“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在讲“学文”和学这些东西的关系是什么。

孔门的学文(书本知识)重要吗?学文是不是首先要学的?
它这里处理的就是君子之学和学文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它都是有针对性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这些是针对行为,言语的。

泛爱众,而亲仁。
这个“爱”字是第几次出现?
读《论语》,要分析的话就是这样分析。不是罗列什么定义,而是这个字第一次出现在什么语境中,后面出现在什么语境中,两者有什么差别?你就会发现它有线索,它是在推进的。

“爱”字第一次出现是第五章“节用而爱人”,第二次是第六章“泛爱众,而亲仁”。

“泛爱众,而亲仁”,是对“仁”更为亲切。这个“亲仁”比“爱”还要高。这是上面一段话值得注意的地方。

最值得注意的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可以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可不可以不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为什么一定要说?
子夏在下面就把学文给去了。“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就是没有学文,我也可以说他说有“学”的。

为什么要怎么放?
这是有讲究的,子夏前面说的很重要,但他和孔子一比就“偏”了。他这是过犹不及呀。

子夏这个人擅长的就是学文,后来孔子批评了一下,他可能非常注意前面这些,但是他在强调的时候反而不讲“学文”。

孔子就是说良才美质他都是要“学”的,德行很重要,行有余力,还是要读书的。否则就是一个小地方的好人而已,不能学成君子大人。要做君子大人还是要学文,读书的。

子夏也没有斩钉截铁的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般认为这样不是有学问的。你做个好人没有读书,我们如今也是这样,学问肯定是博士,硕士,就是读书嘛。

怎么做一个好人就叫有“学”了呢?子夏就是说,这样一般认为他没有学问,但吾必谓之学矣,我体会到儒学的教导这才是“学”。

所以子夏说的已经相当完整了,和孔子一比呢,还是有一些偏,他没有讲清学文怎么回事。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贤贤易色”这四个字讲夫妇关系的。就是你看重你妻子什么。

第一个字贤:“以什么为贤”,就是重视什么。“贤贤”就是重视她的贤惠,她的德行。“易色”就是不重视色,换掉你的好色之心。就是讲“德”比“色”重要。

夫妇这一伦就是在这里第一次出现。随着“学而”的慢慢推进,他把整个人伦世界给你构造的越来越完整。

子夏说的初步的儒学的,这个入门基本要做的东西已经点出来了。为什么呢?
因为下面,第八章的子曰是在讲巩固的问题了。他没有再讲新的东西。

六七八章都是在讲“学”。到了第八章,学而的第一部分大体上就是一到八章。整个儒学的要点,根本在哪里,它的秩序是什么,都给你点到了。意味无穷啊。

我觉得学而的前八章写的比《大学》还好,你们好好琢磨一下。它一步一步的,讲的非常具体,而且切实。《大学》讲的有一些抽象,有一些笼统。

这里他就讲究竟这个“本”在哪里。一些注《大学》的一天到晚在这个词义上打转,讲“本”嘛,和《论语》一对照就知道这“本”在哪里,有子马上就说君子务本的“本”是什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