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药对配伍

 经方门僮 2023-09-08 发布于四川

著名医家李东垣指出:仲景药为万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世医者,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综观《伤寒论》,可见仲师用药圆通活变,独具匠心。因此,潜心研究其药对的配伍规律,将对我们学习、研究经方,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大有裨益。

1 药对配伍的原则

所谓药对,最早指的是《雷公药对》一书,后多指二味(有时亦可多味)不同药物根据一定用药原则进行的组合。可归纳为以下三大配对原则:

1.1相互协同根据药物配伍理论.同气相须,即将性味相同,功能相似的药物,相须为用,以加强疗效。如四逆汤附子配干姜,回阳救逆:白虎汤石青伍知母,清热泻火:麻黄汤麻黄合桂枝,发汗解表;大承气汤大黄共芒硝,泻实软坚。这些药物组成药对后,其作用均较原来单味药为强。

12互补互制 将两种功效不同甚或相反的药物配伍使用,达到互相补充,或互相制约的目的。这主要是因为临床病变往往虚实互见、寒热相杂、气血同病、错综复杂的缘故。如大青龙汤麻黄配石膏,一解表寒,一清里热,治表寒里热证;小青龙汤干姜细辛配五味子,前者散寒化饮,后者敛肺止咳,温化而不耗散肺气,止咳而不留痰饮,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

1.3 相畏相杀 某些具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可通过相畏相杀的配伍用药,达到减少毒副作用的目的。如小柴胡汤中半夏配生姜,生姜既协同半夏的降逆止呕作用,又可制半夏之毒。再如附子《名医别录》指出其“大热,有大毒”。《伤寒论》附子的使用多与干姜、甘草配伍,后人研究发现,附子与干姜、甘草同煎后,其毒性明显降低。

2 常用药对选析

2.1桂枝芍药,调和营卫 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合用有调和营卫之功。《医宗金鉴》指出:桂枝君芍药是发汗中寓敛汗之意,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如挂枝汤、桂枝汤类方、葛根汤。

2.2桂枝附子,扶阳温通 桂枝辛温解肌,温通经脉;附子扶阳散寒,除湿止痛。两者配伍既可用于阳虚外感,如桂枝加附子汤;又可用于风湿诸证,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

2.3 桂枝甘草,温通心阳 桂枝味辛,人心助阳;甘草味甘,益气和中;两者配伍,辛甘化阳,是温通心阳的祖方,后世温通心阳诸方均是以此二药为基础组成的。

2.4桂枝茯苓,化气行水桂枝化气行水,茯苓淡港利水,二药配伍用于治疗水气内停诸证,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草枣汤、茯苓甘草汤。实践证明,不配桂枝如四苓散其利尿功效远不及用桂枝的五苓散。《金匮要略心典》云;“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反行水。”可见桂苓合用之妙。

2.5麻黄桂枝,发汗解表 麻黄是辛温发汗之峻药,《实用药性字典》云:“麻黄为发汗第一要药。”然而麻黄的发汗有赖于桂枝的配合,故有“麻黄无桂枝不汗”之说,这是因为麻黄的作用主要在于宣肺气、透毛窍,只有在桂枝通阳化气、透营达卫作用的协助下,汗液方成,才具有强大的发汗作用,如麻黄汤。

2.6麻黄附子,扶阳解表麻黄发汗、附子温阳,合用则温散兼施,用于太少两感证或阳虚外感病人,如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2.7 茯苓猪苓,利水渗湿 此二者性味功能相似,然茯苓消中有补、益气健脾《实用药性字典》称其“为利水行痰,通补兼长要药。”猪苓则如《长沙药解》所言“渗利泄水·较之茯苓更捷”、但无补益作用,用久可伤阴。并且,茯苓益脾走气分,猪苓去水走血分。两者配伍,利水之功尤大,且有邪正兼顾之长,如五苓散、猪苓汤。

2.8 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芍药味酸,和血养筋;甘草味甘,补中缓急,合用酸甘化阴,有养阴敛阴、缓急止痛的功效。以之组方的芍药甘草汤广泛用于各种拘挛、疼痛,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2.9 芍药黄苓、坚阴止利 芍药酸寒,黄芩苦寒,合用则酸敛苦坚而敛肠胃之气,治少阳邪热内迫阳明,里热下利而腹痛者。如黄芩汤,成无已赞之为“治泻痢的祖方”。

2.10 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两者均为辛温降逆之品,半夏降逆止呕之力甚佳,配生姜其降逆止呕之力更强;且生姜可制半夏之毒。此二药是临床常用的降逆止呕药对.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等。

2.11 半夏干姜,温化痰饮 半夏辛温、燥湿化炎,下气消痞,对有形之痰饮湿浊及无形之气逆、气结皆有良效;干姜辛热,最善温暖脾胃,温化痰浊、水伙。二者配伍是温化痰伙的常用之品,如小青龙汤。

2.12半夏黄苓,辛开苦降 半夏辛温,黄芩苦寒,辛开苦降,二者配伍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如半夏泻心汤。此外,还可用于湿热互结之证,后世温病学家称之为“温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

2.13 附子干姜,回阳救逆 附子辛温大热,《本草经读》称赞它说:“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干姜辛温,《伤寒药性赋》谓其“能去沉寒"。两者配伍,诚如《本经疏证》所云:“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有姜无附、难收斩将搴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正因为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两者互补性极强,古人又有"附子无干姜不热"之说。附子干姜的配伍,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回阳救逆,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千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

2.14人参附子,益气回阳《本草备要》赞人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与附子配合后有明显的回阳固脱之功,可用于阴竭阳亡之证,如四逆加人参汤。后世《世医得效方》的人参附子汤亦依此而出。

2.15人参桂枝扶正解表 人参益气,桂枝解表,二药合用,开后世益气解表之先河。喻嘉言指出:“伤寒有宜用人参入药者,发汗时元气大旺,外邪乘势而出。若元气虚弱之人,药从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致困;重者随元气陷入,发热无休。所以虚弱之人必用人参入表药中,使药得力,一一涌而出,全非补养之意。”代表方如桂枝人参汤、桂枝新加汤。

2.16 人参厚朴,补虚除满 厚朴宽中除满.但辛散温燥而耗气,虚者不宜;人参益气健牌,然单用则腹胀者更甚,《本草思辨录》谓:腹胀最不宜参,然以参佐厚朴、姜、夏,则参可用于除胀矣。”故此二者配伍,消补兼施,相得益彰,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17 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石膏辛寒,知母苦寒,合用则清热泻火之力倍增,如白虎汤。目前石膏知母这一药对还常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实验研究发现,石膏单用时没有降糖作用,但与知母人参配伍后,则有明显的降糖作用。

2.18柴胡黄芩,和解表里 柴胡苦平,气质轻清,能疏少阳之郁滞、擅清表热;黄芩苦寒,气味较重,能清胸腹之蕴热,即所谓内热用黄芩,外热用柴胡。两者配伍,则和解表里。故后世柴胡诸方均以此药对为基础,如柴胡清肝饮、龙胆泻肝汤、龙胆汤。

2.19柴胡白芍,疏肝柔肝 柴胡疏肝行气,白芍柔肝泻肝通络。《伤寒论)以之配伍用于肝胃气滞,阳郁致厥的治疗,如四逆散。《医宗金鉴》在分析四逆散的组方时指出:故君柴胡以疏肝之阳,臣芍药以泻肝之阴。”可见二者是起着互相协同、互相补充作用的。后世的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莫不是以此为基础。

2.20 大黄枳朴,攻下导滞 大黄苦寒,泻热去实;枳实辛微寒,理气消痞;厚朴辛苦温、行气消满。大黄与枳朴同用其义奥妙,因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气机升降失司.必赖理气药以行气除满,才能加强大黄通下腑气,荡涤肠胃的功能。天津南开医院在运用攻下法治疗急腹症时总结出在攻下中芒硝大黄剂量不能太大,要“行气导滞”,进一步说明了大黄与枳朴配对使用的科学性。

2.21 大黄附子,温下寒积 大黄附子一寒一热,用于阴寒成聚偏着一处,非温不能下其已寒,非下不能去其已结。如大黄附子汤,开后世温下之先河。大黄附子还可用于寒热夹杂、气机痞塞之证,如附子泻心汤。目前认为附子配大黄还可治咯血、胸痛、泄泻等证,特别是内服并灌肠治疗尿毒症,开辟了尿毒症治疗的新途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22 黄连阿胶,降火滋阴 黄连苦寒,阿胶甘平,黄连清心降火,阿胶补血滋阴,阿胶可使黄连收苦燥之益,而无苦燥之弊,如黄连阿胶汤。

2.23茵陈栀子,清热利湿 茵陈苦平,疏利肝胆,是清热除湿退黄的主药,诚如《本经疏证》所云:“《伤寒》、《金匮》二书,几若无疽不用茵陈。”栀子苦寒,清热除烦.利湿退黄。茵陈与栀子配伍后,可起协同作用,使清热利湿退黄作用更为明显。若内热结滞,大便秘结.可再加大黄,如茵陈蒿汤。

2.24 栀子黄柏,清利湿热 黄柏亦为苦寒之品,神农本草经》称其“主五脏肠胃中结气热,黄疸……”可见黄柏主要作用在气分,以清热泻火为要,与栀子配伍后一在气,一在血,一清下焦湿热,一清三焦之热。合用后相互协同,清利湿热之力更著,亦为治黄之要药。

2.25 旋复花代赭石.化痰降逆 旋复花咸温,消痰下气散结,疏肝利肺;代赫石苦寒,重镇降逆。两者配伍用于痰气痞滞所致的呃逆、呕吐、痞满等证,如旋复代赭汤。

2.26 水蛭虻虫,破血逐瘀 水蛭咸平,虻虫苦微寒。二药皆有攻逐瘀血、破下血积的作用,合用则其力更胜。《本经疏证》认为:“皆咸胜血,血蓄于下,胜血者,必以咸为主·故以水蛭为君;苦走血,血结不行,破血者,必以苦为助,故以虻虫为臣。此二药,一飞一潜,虻虫之性飞扬,故治血结于下而病在上者;水蛭之性下趋,故治血结于上欲下达而不能者。况且二者一为搜剔之品,一为滑利之品,作为药对使用,治蓄血相得益彰。

3结语

《伤寒论》开药对配伍使用之先河,如半夏黄芩的辛开苦降、大黄附子的寒下温通、桂桂甘草的辛甘化阳等,一直是后世药物配伍的典范,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当代已故著名医学家秦伯未先生就曾说过:“这种药物的配伍,主要是前人经验的积累,有根据,有理论,不是随便凑合的。通过适当配伍,能加强药物的效能,扩大治疗的范围,值得我们重视。”因此,对《伤寒论》药对理论及配伍规律仍有进一步深人研究的必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