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转了基因的“村BA”

 冬歌文苑 2023-09-09 发布于北京

转了基因的“村BA”

九蟒之龙||重庆

黔东南台盘“村BA”冲上热搜之后,各地极尽效仿,一时间,五花八门的“村BA”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相比于台盘,虽同叫“村BA”,但总感觉不是那个味道,标签即使硬贴上去了,充其量也只算转了基因的“村BA”。

台盘“村BA”根红基因纯,它植根男女老少对篮球运动深入骨髓的纯粹热爱,它是对数十年不间断篮球赛事历史传统的延续与升华,它源于村村寨寨全民办赛参赛那不可复制的文化自觉。

台盘“村BA”办赛经费来自于村民自发众筹,你家二十元他家三十元,东家一只鸡西家一只鸭,张家一袋米李家一块肉,王家一只羊周家一头牛。参赛球员都是同饮一河水、同耕一片地、同靠一座山的同宗兄弟,有洗脚出田的农人、建筑工地的泥水匠、放下炒菜勺的厨师、停下电瓶车的快递小哥。啦啦队或唱没加修饰提炼的民歌民谣,或跳没有编排痕迹的民族舞蹈,或敲没来得及端回家去的饭碗,或拍击破旧弃用的洗菜盆,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全民参战。优胜者没有高额奖金,没有名贵奖品,只有鸡、鸭、火腿、小猪、小羊或小牛。总之,台盘“村BA”接地气有灵魂,打的是原生态篮球,看的是原生态比赛,唱的是原生态歌曲,跳的是原生态舞蹈,吃的是原生态美食,销的是原生态产品,展示的是原生态民风民俗和民族风貌,凝聚的是民族士气与精气神,振兴的是美丽乡村。

再看 “村BA”的“仿制品”们,流水般挥霍着由并不富裕的本地企业赞助的资金,用丰厚高端的奖金奖品,引来南腔北调的球员,某地甚至不惜重金雇请清一色人高马大的黑人球员,开短暂之“洋荤”,图一时之热闹,浮华之后,山还是那座山,寨还是那个寨,依然冷清,面貌不改。这样的地球村级别的“村BA”,想破脑壳也想不出价值何在!

我打不好篮球,本无资格评头品足说东道西,但因为热爱,且略知“球”事,忍不住嚼嚼舌根。多年前采访过一个国家级篮球之乡,目睹过纯粹的“村BA”。那里的百姓喜爱篮球运动尤甚,没球场,操锄头平一块土坝;没球架,支两根木棒钉几块木板;没篮筐,找铁匠打一铁圈,一个坑洼不平的半截球场即成。难以想象的是,饭后茶余只要有人练球打球,便会引来左邻右舍观战喝彩。农闲,爱好者不约上街赶场,为的是来一场村际篮球友谊赛,赶场百姓把球场围它个里三层外三层,助威呐喊山呼海啸,欢声笑语响彻球场。

百姓和球员的心声为纯粹的”村BA”添加了朴实的注脚:“一天不打球,干活没劲头;十天没比赛,少了精神头。”或许,这就是“村BA”长盛不衰的缘由,这才是“村BA”该有的模样!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