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形单影只的年轻人,困在自己的围城里

 作家楚夫 2023-09-09 发布于广东

街头相亲广告。

20多年前到广东,接触一位从荷兰归来的华人,说起海外华人华侨婚姻,华人语出惊人:“许多华人华侨家庭女儿愁嫁。”

我一时有些摸不着头脑,在男女比例协调的国度,适婚男女青年双向奔赴,应该机会均等吧。

华人的解释让我恍然大悟,她说,因为文化和生活方式差异,海外华人华侨婚姻圈相对稳定,很少与其他族群通婚,不少华人华侨男性习惯找新移民,或者回家乡寻找对象,令华人华侨圈未婚男女比例失衡。

随后,在广东听到一个很不友好的词汇——“箩底橙”,揶揄那些迟迟结不了婚的人,把他(她)们比作挑剩了的橙子。有些意外的是,“箩底橙”多是本地女性。

先是不解,转而释然。当年孔雀南飞,广东企业招工偏爱年轻女子,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深圳一度男女比例达到1:7,许多广东本地男子选择外来女子,上演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故事,2000年广东广播电视台出品的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持续热播。

跟广东本地女子交流,谈起婚恋观,对方说,本地女子嫁给外地男子会被人瞧不起。

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知道,那是一个外地人受歧视的年代,外地人往往被本地人称作捞仔捞妹,称呼里含着贬义,只因外地人家乡穷,千军万马离乡背井,形成盲流,不少落魄者街头栖身,给人留下邋遢、落寞的印象,被人瞧不起。

所幸,后来的广东婚恋反转, 频繁上演本地媳妇外来郎。广东行走中,曾在一个本地家庭看到,三个女儿都嫁给了外来郎,三个小家庭就生活在本地人家里,常年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其乐融融,让人心生羡慕。

笔者的亲友中,不少男子在广东娶了本地女子,没有彩礼、聘礼之说,一些地方婚礼不收客人礼金,或象征性收取微薄礼金,与一些省份男子为婚姻成本所困形成巨大反差。

有了这样的感受,常常劝导外来男子,遇到一个有缘的广东女子,就把自己“嫁”了吧。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历史走到了独生子女走上婚恋舞台的大时代,男多女少的尴尬,造就了适婚男子的婚恋困局,以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男子为甚。在家乡不少村庄,家有男儿的家庭往往愁眉苦脸,最令人叹息的一句话是:“这一湾的光棍,怎么得了喔。”

然而,放眼自己身处的珠三角城市,发现女子婚配难的问题更为严峻。分析都市女子婚恋困局,多因女性固守男强女弱的观念,一定要嫁一个各方条件优于自己的,造成婚恋错配,最终令部分优秀女子错过婚恋黄金期。甚至出现这样的怪象,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女性群体,找对象的难度反而更大。

偶尔跟家乡小城家长交流,谈起儿女婚恋,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端着铁饭碗的女儿迟迟找不到对象,往往高不成低不就。

在中小城镇,男女婚恋难问题并存,面对男多女少的局面,许多条件优越的女子反而落单,这样的信息着实让人五味杂陈,暴露的是婚恋中的观念误区,对另一半的要求有些不切实际。

审视过旧时代的婚姻,一夫多妻制下,穷人难娶妻成为一个难解的命题,贫穷也容易动摇婚姻的基础,于是,一些忍受不了家庭穷困的女子选择离家出走,抛夫弃子,上演不少家庭悲剧。

跟人追溯祖辈,发现祖父祖母都改了姓,是婚姻变故的结果,花了很长时间才厘清祖辈复杂的血缘关系。

在时间长河中,在现实生活里,那些形单影只的年轻人,困在自己的围城里。

透过婚姻,看生活的另一面,颠覆了许多人的认知。

想起一篇有趣的文章,主题大意是,遇到一个有趣的人就嫁了吧。

也许,当有趣成为生活的目标,婚恋的天平向精神世界倾斜,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在生命的转角处,藏着无数的美丽邂逅。

2023-09-0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