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99陈何芳,潘慧: 硕士生盲目实习的诱因何在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9-09 发布于江苏

  在调查硕士研究生的实习体验时,所访谈的30位硕士生大都经历过多次实习,也有人坦然承认自己存在盲目实习的问题。盲目是指无意义、无目的的一种状态。在硕士生实习中,盲目的状态意味着实习的目的不明确、意义不明显,值得探究盲目性产生的原因。下文基于访谈材料,从“社会的形势所迫”、“学校的空虚倒逼”、“职场的简历镀金”和“个体的收支平衡”四个方面,探析硕士生盲目实习的多方面诱因。

社会的形势所迫:

行为和专业趋同的应激型实习

  盲目实习具有“形势所迫”的诱因,大家都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行为从众”和“专业从众”,在实习方面体现出突出的趋同性,这种“应激型实习”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一方面是行为从众。在实习选择中,有不少人是从盲目跟风开始的。盲目跟风的背后是从众心理,俗称“随大流”。有一种灵魂之问:“大家都在实习,你不实习吗?”,这样的提问触及心灵,让人很难拒绝。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硕士生对未来“无目标、无规划”,但看到周围的同学整天忙于实习,自己心里就会产生害怕落伍的感觉。受身边实习同学的感染和带动,这些人便也加入其中,开启了自己的实习。但是,盲目跟风带有风险,也就是所做出的选择未必适合自己。盲目跟风开始实习,也可能是不适合自己的选择。克服盲目性,需要首先思考,自己到底适合什么样的岗位。古语有言:何为明智?知人者明,自知者智。因此,对自己的长处与劣势都有清晰的认知,才能选择适切的实习,不假思索的盲目实习,只会让自己后悔。所以,选择实习不要盲目跟风,而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做出正确的实习选择,要通过不断的沉淀和修炼,增强自身特色与优势。

  另一方面是专业从众。在大学之中存在“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之分,在职场中存在“热门行业”和“冷门行业”之别,这都体现出社会宏观环境对个体选择的"风向标”作用。社会是个体生存的大环境,社会的经济发展和行为风气等,都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个体产生影响。实习同样受到社会场域的浸润,社会的流行风潮会激发出个体的兴趣和爱好,进而产生通过实习来掌握“新潮技能”的愿望。比如,在对30位实习硕士生的调查中发现,网络公司受到普遍青睐,其中九位曾在网络公司实习,分别是社会工作专业研二男学硕S07、人文地理专业研二女学硕S11、高等教育学专业研二女学硕S12、哲学专业研三女学硕S15、人文地理专业研三女学硕S20、工程管理专业研三男学硕S21、英语专业研三女学硕S24、企业管理研三女学硕S26,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研二女学硕S28。这些实习生反映,网络公司的实习岗位与他们的专业基本上不怎么相关,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主要是互联网行业比较热门,想加强了解,看未来能否加入。但“追风逐热”其实也有风险,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红利期,都会经历“诞生-发展-膨胀-收缩-理性回归”的过程,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当所有专业都趋同,硕士生实习都追求热门行业,就会造成过度竞争,消解掉红利。但深陷时代浪潮时,狂热和非理性很容易产生。这个时候,每个人更需要做到的是认清自己,做好自我评估。需要注意到热门是行业的热门,而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兴趣是否适合热门行业,能否在热门行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生态位,还需要开展谨慎的评估。

学校的空虚倒逼:

空虚焦虑找安慰的情绪型实习

  盲目实习具有“空虚倒逼”的诱因,很多硕士生感受到迷茫和颓废,导致空虚、焦虑、渴求心理安慰,在实习方面体现出积极主动性,这种“情绪型实习”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相对本科阶段而言,硕士生的课程数量更少,拥有更为充足的课余时间来自主安排学习与生活。对于缺乏深造意愿的硕士生,或者对就业较为焦虑的硕士生而言,时间的充裕和选择的自由,成为参加实习的重要理由。硕士生比本科生更成熟,更多地会考虑甚至焦虑自身的就业问题。因此往往不再满足于校园之内的“理论学习”,而渴望提前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实习,实现从“校园人”到“职场人”的转变。此外,部分硕士生对研究生生活充满期待和困惑,面对“过于富裕”的时间、“完全自由”的生活环境、“令人眼花缭乱”的实习实践活动,更容易产生迷茫,不知道应该如何度过读研时光,转而通过实习来克服迷茫。

      “情绪型实习”在文科硕士生身上更有可能出现。文科硕士生的课程数量较少,难度较低,通常在第三学期就结束课程,甚至会完成论文开题工作。学校如此热衷于课程提前、论文提前,也是出于就业工作的通盘考虑,希望“短平快”完成学校的规定性任务,这样后面的三个学期学生就有充分的自由,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读书、写作、实习,以方便学生的求职就业。完成课程和学位论文开题的硕士生,就有了大把的自由时间,日常看看书、刷刷手机、日常娱乐一下,一天天就混过去了。但期望中的学习自律并不会自动出现,制定的写作计划也很难按时完成。那么多年“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求学突然闲下来,学习和生活的秩序感就被破坏了,很多学生感到每天都处于无序的状态中。这样的日子虽然看起来轻松,实际上非常焦虑。焦虑自己的未来能不能活下去,焦虑自己的写作,焦虑自己每天并没有做什么事。尤其是从其他学科跨入文科的硕士生,更加不适应这种无边无际、无着无落的自由,每天缺乏获得感和成就感,很容易焦虑到晚上睡不着觉。许多人以为摆脱了束缚,获得了自由,人就不会焦虑了,但其实依旧会焦虑,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焦虑,不是为当下每一天的分数或其他KPI焦虑,而是为三个学期后的毕业和就业而焦虑。

   “情绪型实习”反映出对于“充实感”的渴求。当这些硕士生在学校感觉空虚时,就会对实习产生兴趣。在学校中没有获得劳动成果的体验,就想通过兼职来感受到成就感,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情境下选择实习,所设的要求和标准往往不高,也经常会“无脑”地选择实习,仅仅是想通过实习来换取对时间的消磨,获得短暂的自我肯定,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变得充实。这种“充实感”,有时候甚至仅仅表现为“被支配”。比如,实习单位会规定你必须做什么,自己每天的日子就有个一个标准去执行。这样就会忙于应付这些摆在眼前的问题,日子过得飞快。闲暇时你就尽情玩耍,因为觉得自己这么辛苦,犒劳一下自己理所应当。实习变得有魅力,是因为你自己不需要寻找做事情的方向,不需要目标,不需要拷问自己是否决策失误,更不需要承担决策失误的责任。如果没有人在后面让你干着干那了,你就有太多时间犹豫,太过从容的去自我怀疑,就会陷入另一种焦虑中,就走向类似“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怀疑”这种深层次焦虑。

      “情绪型实习”还反映出对于“爱和归属感”的渴求。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希望得到学校、家人以及朋友的相互关心和照顾。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做好职业规划,在毕业之际也还没做好就业的准备。但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为了就业而努力实习,生活充实,而自己由于目标不明确,常感到空虚、无聊和焦虑,没有归属感。在面临多重压力下就产生了实习想法,因为在选择实习后,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消失,带来的更多的是家人、朋友以及老师的关心。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和同学一起交流关于实习的话题,与同学产生共鸣,获得归属感。从表面上来看,这些心理需要似乎与硕士生选择实习的行为没有直接联系,但实质上具有内在联系,对硕士生很有吸引力。

  S09说:“有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去支配,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去配置时间,不知不觉就把时间浪费掉了。主要的问题是很难合理地规划和安排空闲时间,所以就会找一些没有太大用途的兼职,来填满空余时间,让自己有点心理安慰。每天必须做一点事情,才会觉得时间没有被白白地浪费,有一点充实感。”

  S10说:“读研后我的学习安排不到位,就会有很多空余时间。或者更准确地说,我没有把心思放在学术研究上,所以事情不多,平常的时间很空闲。于是就想着去做些兼职来赚钱,顺便积累一点经验。……反观研究生阶段,虽然有比较多的空闲时间,但却过得很空虚、很枯燥,因为就算是兼职,其实也没有占用多少时间,所以课余时间就感觉心里没着没落,非常空虚,同时也比较焦虑。”

  面对焦虑引发的实习,解决问题之道也许在于直面焦虑。需要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倾听自己的心声,在焦虑什么?想要什么?害怕什么?不要总想着去躲避压力,或压抑焦虑的情绪,而要接受焦虑在所难免,要为真正想过的生活而焦虑。也就是接受“人不可能一点都不焦虑”这个事实,把适当的焦虑当作一件好事,去促动自己做出改进。人不能总想着一劳永逸地去解决焦虑,而要时时观察自己的焦虑,适当的掌握和控制自己的焦虑,带着焦虑生活下去。焦虑不应直接转化为实习,实习也不能直接疗愈焦虑,用实习来“填充自己”有可能会“病急乱投医”或者饮鸩止渴,能否成功实现“在焦虑中获得救赎”,主要看运气,也不一定对成长非常有益。

职场的简历镀金:

学习实习表浅化的标签型实习

  盲目实习具有“简历镀金”的诱因,大家都感受到职场招聘标准的水涨船高,导致学习浮躁、实习看重数量而非质量,在实习方面体现出高度的功利性,这种“标签型实习”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下,硕士生的实习经历变得越来越重要,往往是竞争获胜的重要砝码。由此导致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变得重视实习,踊跃参与社会实习,急功近利的心态越来越明显。受到“标签主义”的影响,很多硕士生从一开始就是抱着“镀金”的目的,把实习当做“跳板”而非“目的地”,过于看重简历价值而非实际功用。

  S13说:“其实我更想接触到一些项目,拥有一些项目经历,这样可以增强自己的简历,在校园的秋季招聘会中底气更足一些。……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刷简历,让自己的简历丰富一些,为找工作做准备。如果没有实习经历,会让用人单位觉得很奇怪。因为如果你有实习经历的话,最起码可以证明你这个人干过什么,能做什么,是自身实力的一种体现。所以这次实习对我很有帮助,最起码它能够证明我的资历和能力。……去完成第一份实习工作,就会显得非常重要,它会奠定你对于工作的基本认知。虽然说它只是你简历上的一条记录,但也会体现你工作的能力。你很现实,想积累实习经历,公司比你还现实,给你了工作而你做不下来,公司肯定会找理由来淘汰你。”

  S22说:“我实习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丰富简历。我学的不是互联网相关专业,如果秋季招聘会上我想进互联网公司,就必须要有互联网企业的实习经历,这样才能获得一点点优势。我明白自己需要这个实习经历,很看重这个实习机会,所以才不惜在上海租房,来坚持这个异地实习。”

  在访谈中,部分受访者参与了三到四份实习,其实研究生期间实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样频繁的实习,可想而知他们留给学习的时间很少,同时每份实习的时间也不长。他们可能只是了解一下某份实习的某些工作内容,并没有对该岗位该行业有更深的了解,因此也很难有效判断自己是否真正适合该岗位。这样匆匆地开启实习,又匆匆地结束实习,并没有停下脚步进行自我评估,就很难有大的收获,甚至也有浪费时间之嫌,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盲目性。

个体的收支平衡:

维持好生活社交的经济型实习

  盲目实习具有“收支平衡”的诱因,硕士生普遍关注自身的经济状况,想要维持好生活和社交,在实习方面体现出明显的金钱驱动性,这种“经济型实习”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      

  硕士生对金钱的诉求比本科阶段更甚。本科生往往对兼职没有太大诉求,也没有时间做各种兼职,大家基本都是花家里的钱,没有思想负担。但是在读研阶段,本科同学们很多开始工作赚钱了,既有赚钱能力,又有社会经验,就会给硕士生带来刺激。因而兼职就变得更有魅力,既可以赚钱,又可以累积人生经历。再就是,研究生的年龄阶段决定了消费水准也会比本科更高。比如更需要买护肤品和得体的服装;而且研究生培养单位大多在大城市,物价也更贵;再就是随着本科同学进入职场,硕士生的社交和应酬也需要更大的花销。

      研究生学费是一种压力源。当前研究生教育普遍收取学费,每年大多需要上万元左右。虽然奖学金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消学费,但各个学校的奖励政策不同,大部分学校的最低奖学金并不足以抵消学费。实际上,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日渐提高,但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资助标准并未相应提高,难以满足硕士研究生基本生活需要。尽管总体上存在助、奖、贷、勤、补等多种类型的资助,理论上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三助”岗位津贴等途径,但是各有设限,并不能实现100%覆盖全体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待遇偏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研究生想要拥有相对“体面的生活”,就可能会外出兼职、做实习工作,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家庭也可能是一种压力源。很多父母没上过大学,在判断读书有用没用时比较武断。他们可能会觉得,孩子都花了那么多钱、读了那么多书了,也没有见到任何回报,一直烧钱读书,似乎不划算。来自这种家庭的硕士生,就更加渴望能赚一点钱去补贴家用,或者保持经济独立。硕士生普遍感到羞于找父母要钱,会有羞愧感和负罪感,也有损自尊心,更愿意自己努力挣钱。

      S05在研究生期间的第一次实习是做小学语文的家教,学生是分别来自三、四、五年级的三名学生。对此她的解释是:“毕竟已经读研究生了,想在经济上独立一点,不想再向父母伸手要钱,对方给的薪水让我满意。”

      S08做过上门的“一对一家教”,认为“我之前对待这份兼职,是想着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并赚点零花钱。”

      S09在幼儿美术教育机构做助理,坦言:“做助理的大部分工作是帮小孩画画,整个内容很简单,也很机械,比如拿刷子给每个学生的作品补全颜色等。……见识了一下商业化的美术培训,除了挣了点零花钱,也谈不上有什么收获。”此外,她还兼职过帮学院老师录题目,“工作内容比较简单和机械,就是在两个文件夹之间来回复制粘贴,没有技术含量,也不耽误事,纯属靠体力赚点钱。”她的总体解释是:"在学业无法前进的时候,就想摆脱那种'躺尸'的状态,所以就会转移注意力,去做点兼职挣点钱。这样内心的声音会告诉自己,我虽然没有去做一些科研,在是我起码挣了点钱,不至于白花父母的钱。"

      S10说“平常的时间很空闲,就想着去做些兼职来赚钱……导师也知道我们兼职可能是为了钱,所以每个期末也会给我们找一些小的兼职,比如说学校监考之类的。”

      S12说:“在选择人力资源岗之前,我其实也做过两份兼职。第一个是研一的寒假,在教育培训机构做助教,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和挣点钱。”

      S19在奶茶点兼职过,也给小学生做课后辅导,还去教育培训中心做过小学的辅导老师。她说:“这几个兼职大部分都是为了钱,并没有太多规划。去奶茶店兼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因为比较喜欢就想尝试一下,去摄影机构也是想满足一下好奇心。而私人家教和培训机构做辅导老师,因为我本科学的就是教育,也没有体验到特别的新鲜感和难度,还是以赚钱为主要目的。”

      S30的第二个实习工作是给考研学生辅导专业课。她说“我考研复试的时候报了一个考研培训机构,而现在我又在这家机构里面兼职,赚了一点钱。”并袒露心声:“我一直呆在在学校里面,我根本不知道社会上的工作有什么需求,所以我现在的兼职目的很简单,就是单纯为了钱。觉得本来也不需要去考虑其它跟工作有关什么,那样我觉得太累了。”

  经济压力下的实习,主要目标是获得金钱报酬,对于自身的成长性难免会有忽视,容易表现出“按报酬取舍”“实习数量过多”等非理性特征,导致实习的盲目性。对于那些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硕士生而言,为“挣钱消费”而实习的性质更加明显,更有压力和动力去寻找兼职工作来补贴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增加经济来源。而这类同学会对薪资的要求比较高,但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也会去选择时薪不理想的兼职,进一步加剧实习的盲目性。

  总之,硕士生出于多种诱因而存在盲目实习问题。首先是社会的形势所迫,导致行为和专业趋同的应激型实习;其次是学校的空虚倒逼,导致空虚焦虑找安慰的情绪型实习;再次是职场的简历镀金,导致学习实习表浅化的标签型实习;最后是个体的收支平衡,导致维持好生活社交的经济型实习。上述各种理由,彰显出实习的多元诱惑力,也反映出硕士生想要增加社会阅历和求职砝码的急迫心情。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