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00朱怡君:高等教育普及为何需警惕素质教育没落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9-09 发布于江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处于普及化发展阶段,有必要性和可能性来提高其整体质量,尤其要解决“高学识低素质”问题,防止因高等教育普及而导致素质教育没落。

伴生很常见:

能够被观察到且并非是偶然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一直是国家深入实施的战略,因此高等教育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但近年来,高校发生的低素质事件越来越多,前有博士占座、教师拦高铁,后有高校男生偷拍事件、北大学生弑母案,这些事件的发酵将现代教育推向了风口浪尖:高等教育普及的同时是否伴随素质教育的没落?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是指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再进行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教育活动。由此可见,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更突出的是职业性、专业化。但素质的高低,涉及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观修养,这与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并非同一个领域。这也导致“高等教育普及”与“素质教育没落”相伴而生,高学历并没有带来高素质。

教育负效应:

高竞争唯升学加剧因教失德

      高等教育本应是在素质基础上进行的人才培养,但现如今它只是“拥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的同义词,这是由于我们教育体系的培养重点并不注重个体学生的素质,而更加难以做到的,则是对于素质的考核。标准确定了,则极大可能流于表面,也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一不小心便会得不偿失、弄巧成拙,让学生觉得“高素质就是为了考核”,这样的思维一旦潜移默化,后果可想而知。用“利益”考量的“素质”,结局就是阳谋成为了阴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尤其是在中国应试教育发达的背景之下,知识更多的是一个人往社会更高层攀爬的工具,而知识对一个人的反作用却体现得微乎其微。我们从小学习的仁义礼智信,更多的出现在了试卷上,当做素材运用在作文里,我们理想中的情况是学习的知识会不断影响完善一个人的品行,而实际的情形是低素质人群会利用各种手段,钻营巧取,从而取得所谓的高等学历、获得高等教育背景。甚至有些人的低素质,正是他进入高等教育殿堂的钥匙。

      所以对于素质的问题,在确保尽量不要让学生功利化看待自我素质的提高,而怀着赤子之心“理想化”的自我塑造人格的时候,社会法规、风气要不遗余力保护这些素质人群。我们都很清楚,现实足够让人死亡,哀莫大于心死,社会就是现实,若素质人群常常吃亏于低素质行为,这样的后果,就是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堕落——人性即是如此。

应试太狭隘:

素质教育被忽视而积重难返

      近年来高校人才发生低素质行为层出不穷,他们享受名校扩招带来的优越感,自视高人一等,视他人如蝼蚁,严于待人喊打喊杀,宽于待己没有底线。针对这一现象其实归根结底是中国的教育问题。我国的素质教育其实并不纯粹,而应试教育就似一匹披着素质教育羊皮的狼。至今仍有部分县城的教育只看重升学率,老师“成绩就是一切”的区别对待更是使教育界乌烟瘴气,这种大环境下培育出来的高材生无非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正因为现在绝大部分的高校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很多人毕业步入社会后会发现以自己目前为人处事的方式是完全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

      当然素质教育的没落也不能完全归因于教育,家庭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中国,教育大多数都是强调以提高成绩为目的,对于学生素质,很多时候都是通过生活环境从而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低素质父母其实很难孕育出高素质后代,而父母这个职业是最重要但最不需要门槛的亦是可悲。个人素质更多是从小的社会环境、家庭及其身边人的价值观与其感性体验中获得的。仗义多是屠狗辈,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太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相反在基础教育不普及、普遍没有受高等过教育的祖辈中,我们会发现他们的道德和素质远在今天所谓的高材生之上。因而个人素质应该是一个人所受的知识教育、行为规范和精神素养的总和,并不单单是是否受过高等教育可以衡量的!

素质需重申:

国家民族未来依仗文明素质

      一个素质高的人,一定是向内探求的。他会去挖掘内在的善良美好,具有同理心和利他精神,而不仅仅是强调自己的学术高低。而高等教育,是给我们的认知和专业领域带来更高层次的研究。

      个人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层次也越来越高级,而我们最不能忽视的就是道德素养,这是我们的安心之本,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我们看到过资深的教授做着禽兽之事,也看到过半字不识却养育出国家栋梁的父母。高的学识会让我们在专业上受人敬仰,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而好的素质,会让接触到的人心感温暖,实现自己的价值。

      高等教育,是在知识的纬度和深度中给人以深造;而素质教育,是在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所给予的生命纬度和深度的一个考量。

      《中国合伙人》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一直想改变世界,最后才发现其实是世界改变了我们”。这样的话无疑有些消极,我并不希望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素质,也是如此。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