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稿】毛泽东:诗言志酒传情

 郢都故事 2023-09-09 发布于北京

【特稿】毛泽东:诗言志酒传情

文/张卫平

 

  不善饮酒的毛泽东,始终未能摆脱酒,未能摆脱礼节繁琐的酒宴。他那充满浪漫豪情的诗词,首首映透出美酒的神韵。在他那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中,与酒这种特殊的饮品结下了不解之缘。

  领袖也是凡人。一代政治巨擘毛泽东,也和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和自己的嗜好。在他那惊天地、泣鬼神,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中,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常言道,烟出文章酒出诗。这话在毛泽东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那充满浪漫豪情的诗词,首首映透出美酒的神韵。不善饮酒的毛泽东也常借助酒给予的灵感,吟出一曲曲千古绝唱。他在1927年写下的《菩萨蛮·黄鹤楼》,1957年所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都是借酒抒情的著名诗篇。特别是诗中那“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名句,更是抒发了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情壮志。

  身经百战的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在毛泽东极富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中,也留下了酒的深深痕迹。每当一场大的战役开始后,毛泽东为了指挥作战,常常是连续几天几夜不睡觉。这时,为了使自己精力集中,他常常是采用吸烟喝酒刺激神经的办法来对付瞌睡。

  就说转战陕北吧,毛泽东为了指挥好沙家店战役,战前专门要卫士长准备酒和烟,并为选用哪种酒动了脑筋。他认为敌36师比葡萄酒“冲”,又没有白酒“辣”,适合用白兰地。战役打响前,卫士在地图旁放了一瓶酒、一盒烟、一包火柴。战役打响后,毛泽东便守在电话机旁,一边和前线联系,一边查看地图。脑子疲劳了,就呷点白兰地刺激刺激。这一仗,打了三天两夜,毛泽东三天两夜没上床,抽了5包烟,喝了半瓶酒,取得了全歼钟松36师、俘敌6千余人的胜利。十几万敌军顿刻瓦解,从而扭转了陕北的战局。

  在我国古代,曾有些聪明的帝王巧妙地利用酒的社会功能,用饮宴的形式来沟通君臣关系。《诗经》中的《鹿鸣》,就是周朝天子宴饮群臣宾客时的乐歌。从诗中可以看出,宴饮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沟通君臣之间的感情,计议治国良策。对中国传统文化了如指掌的毛泽东,当然不会不借助这种媒介。

  1957年,毛泽东在召见民主人士冒广生老先生时,为了能使冒老先生畅所欲言谈谈对整风的意见,他亲自为老先生斟酒。当他听说年逾80的老先生已戒酒多年时,使劝酒道:“这是野葡萄酿的酒,老年人吃了对身体有好处。”说完,举杯相邀,自己先干了。冒老先生抵不过中共中央主席的殷勤劝酒,只好开了戒,也跟着一饮而尽,趁着酒兴畅谈起对共产党整风的意见。

  据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抗战后期,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毛泽东请他喝茅台酒,周恩来、陈毅作陪。席间,陈毅提议饮酒联句,大家十分赞同。毛泽东起首句:延安重逢喝茅台。周恩来接句道:为有佳宾陕北来。黄炎培说了自己过去诗中的一句:是真是假我不管。陈毅接了黄炎培过去诗中的最后一句,天寒且饮两三杯。毛泽东听了连说:“不算,不算!重头再来。”他又起首句:赤水河畔清泉水。周恩来续道:琼浆玉液酒之最。黄炎培接句:天涯此时共举杯。陈毅结尾道:惟有茅台喜相随。

  这样的事,可以说不胜枚举。酒,在毛泽东的政治生活中,成了感情的纽带和桥梁。

  1942年,毛泽东为办好《解放日报》副刊,与副刊主编舒群商议,宴请一批文化艺术界人士。那天,大家边喝边谈,散宴后,诗人柯仲平仍端坐不动,继续饮酒。毛泽东见了,忙让警卫员送来3个碗,亲手给柯仲平、舒群和自己斟上酒,端起酒碗劝道:“喝吧,老柯、大舒,酒逢知己千杯少……”喝着喝着,夜色更浓。舒群背着毛泽东,悄悄写了张条子,劝柯仲平饮罢快归。不料条子让毛泽东截住了,挽留两人继续喝下去。直到柯仲平喝到不能再喝时才散席。柯仲平喝醉了酒,骑在马背上左右直晃,后来终于酒劲发作栽下马去。舒群在下马搀扶时,也醉倒在地。两人醉卧大地,昏然入睡。待从睡梦中惊醒时,才见毛泽东带着警卫员赶来,用当时延安唯一的那辆吉普车送回驻地。

  十几年之后,毛泽东在庐山又一次重演了枣园之宴,那是在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和周小舟、李锐、田家英、周惠等几位年轻人边喝酒,边谈论大跃进等问题。被茅台酒醉大了胆子的秀才们,在毛泽东的鼓励下,纷纷对中共中央主席放炮。毛泽东呢?则一边呷着茅台酒,一边认真地倾听秀才们的意见。

  虽然,毛泽东不善饮酒,但酒照样渗透到他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毛泽东和金日成,既是战友,也是酒友。1973 年阳春三月,金日成在与毛泽东交谈时,提到了茅台酒。毛泽东便一个电话打到中央军委:“ 要 1952 年生产的茅台酒三箱,用飞机送来北京!”

  诗言志,酒传情。酒同毛泽东的日常生活更是密不可分。每当亲朋相逢,家逢喜事之时,毛泽东总是开怀畅饮,频频敬酒。酒,是毛泽东生活中的挚友,给他的生活增添了逸情韵致。1959年,当毛泽东第一次回故乡韶山时,请全村父老吃了餐“团圆饭”,第一杯酒就是敬自己少年时的老师毛宇居老先生。1949年,当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结婚时,他在酒宴上首先就向亲家母张文秋祝了酒。

  酒在中国,历来是作为感情的载体的。在生活中,不善饮酒的毛泽东始终未能摆脱酒,未能摆脱礼节繁琐的酒宴。作为领袖,毛泽东这个酒宴中的中心人物,这个只喝一杯酒就脸红的“酒客”,却能在频繁的敬酒中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在革命战争年代,靠的是英雄海量且又巧于周旋的周恩来保驾护航。建国后,则靠的是服务人员的倒酒巧技。

  就说开国大典吧。在这举国同庆之时,岂能不开怀畅饮呢?但是,一旦喝醉了,就不能按时登上天安门城楼。为了确保酒量小的中央领导万无一失,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和卫士们终于发明了用红茶水代替葡萄酒,白开水代替茅台酒的办法。服务人员在上酒时,一手卡着两个酒瓶,碰上客人的酒杯,瓶里流酒,碰到主人酒杯,瓶里流水。

  正是靠这一手,小酒量的毛泽东在国宴中顶住了英雄海量苏联客人的轮番进攻,精神抖擞地登上天安门,发出了气壮山河的声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