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发生于胃黏膜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具有日益高发、年轻化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慢性、多种因素参与的过程,可达数十年之久,在病情发展到晚期之前,身体其实会发出重要的预警信号。 第一点、胃病怎么成了胃癌 胃癌发展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由于胃黏膜长期受到损伤引起的,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良、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有关。这种炎症会引起胃黏膜的破坏和萎缩。 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长期存在,可能逐渐演变为胃黏膜的萎缩。萎缩性胃炎时,胃内的盐酸分泌减少,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变化,可能导致萎缩和增生。 不典型增生:萎缩性胃炎后,可能出现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形成不典型增生病变。 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病变经过一系列的遗传和分子变化,可能演变成高级别的癌前病变,如不典型增生性腺瘤、肠上皮化生等。 胃癌:最终,高级别的癌前病变可能发展成为胃癌。 第二点、胃癌能够吃出来 × 事实上,胃癌它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癌症,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但是并不等于遗传,导致“家族聚集”的因素是饮食习惯。 一起生活的人总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再加上同样的生活环境,一起“中招”并不只是巧合。 如果家里已经有人患病,应重新审视自己平时的生活,是否“传染”了相关的不良习惯。 1.高盐饮食 摄入过多的盐会破坏胃黏膜,增加胃癌的风险。同时,高盐饮食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该感染是导致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温饮食 过烫的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癌的风险。建议等待食物冷却到适宜温度后再食用。 3.红肉和加工肉类 大量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如培根、香肠和午餐肉)会增加胃癌的风险。 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肉类中的化学物质和添加剂对胃黏膜有损害作用。 4.酗酒 乙醇和其他酒精组分都被认为对胃黏膜有损害作用,同时酒精的代谢产物也具有致癌性,大大增加了胃癌的风险。 5.不足蔬菜和水果的饮食 蔬菜和水果富含抗氧化剂和其他有益的营养物质,可以帮助降低胃癌风险。不足的摄入可能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第三点、胃病转胃癌的4个信号 1.上腹部疼痛 × 由于很多胃部疾病均可导致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的症状,因此无法得到患者重视。 而当患者的腹部疼痛变为持续性、无规则、剧烈的疼痛,且进食时疼痛加剧,少食后即可产生饱腹感时,应提起警惕。 2.消瘦 如胃炎或胃溃疡可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劳累、乏力等症状,而这类症状长期存在、无法缓解,甚至加剧致使患者短期内突然出现暴瘦时,要警惕这类胃病存在恶化的可能。 3.黑便 如果患者未食用过异常食物,饮食与平常相同,而出现了无法解释的黑便,则需要警惕。 建议患者到医院进行大便潜血试验,若结果持续呈阳性,并且发生严重贫血,则可能说明胃病正在恶变。 4.上腹部形态改变 如上腹部出现隆起、肿胀或按压时能够触摸到包块的存在,且按压时产生疼痛,且以胃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则有较大可能存在肿瘤,患者可能存在胃癌。 第四点、得了胃炎,该怎么预防癌变? × 我们要知道,胃是一个承受食物、药物、情绪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器官,很容易出现胃炎、溃疡病等疾病。 即使治愈了,也有可能会复发。 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很难完全避免影响胃的因素,比如不良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等。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三分治疗和七分保养来养胃、治胃。 三分治疗就是要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检查,找出自己的胃病类型,然后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要盲目自己买药吃,要听从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药。此外,还要注意饮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饥饿和暴饮暴食。 接下来是七分保养。 首先是规律作息,按时按量进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其次是情绪调节,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 最后是适当运动,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胃的抵抗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