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57年,大明忠臣于谦被斩首街头 此后,刽子手愧疚地自尽谢罪,

 逍遥_书斋 2023-09-09 发布于河南
1457年,大明忠臣于谦被斩首街头。此后,刽子手愧疚地自尽谢罪,抄家的锦衣卫痛哭落泪,孙太后更是绝食,怒斥明英宗:“昏君!你怎么能杀于谦?谁都可以动他,只有你没资格!”


1457年的一个寒冷清晨,京城崇文门前绞刑架上的刀锋泛起冷光,一代名臣于谦就要在此赴死。
于谦面色镇定地跪在刑台之上,白发苍苍的头颅微微抬起,他用澄明的目光最后一次凝视着这座他用生命守护过的城池,轻声吟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这是于谦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诗,《石灰吟》,简单的几句话,便道出了他毕生的心血与坚持——为正义而死,亦何憾焉。


于谦出身官宦之家,长于诗书,又有过人的义勇之心,他一生最伟大的功绩,便是8年前参与指挥的京城保卫战。


当时正值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率领大军不敌瓦剌,被俘虏,此事动摇了国本,瓦剌大举南下,兵锋直指京城。


朝中大臣就这一危机展开了激烈论战,意见分歧,争论不休,以翰林院侍讲徐珵为首的投降派主张迁都南京,以保存实力,于谦则高举义旗,提出誓死保卫京城。


“妄言南迁者当斩!”于谦在朝堂上义正言辞地指出,南迁之后中原尽失,国力大减,只会令大明日益衰微,此乃自断生路。


在于谦的坚持下,朝廷立即废黜了英宗,改立其弟朱祁钰为帝,正式下诏誓死保卫京城,于谦也因其意气昂扬,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坐镇统领全军。


此时瓦剌大军已压境京师,杀气腾腾,于谦立即调兵遣将,加紧战备,他亲自巡视各门防务,令城内军民士气昂扬,九天城门在他的命令下,全数敞开,以示大明之忠勇猛,誓与瓦剌鏖战到底。


在漫长的保卫战中,于谦与军民同甘共苦,誓死不退,瓦剌进犯数次,均被大明军的坚定信念击退,一个月后,瓦剌接连失败,无功而还,京城和大明江山,因于谦等人的奋勇抗敌而得以保全。


八年过去,于谦因立下这等汗马功劳,已是无可替代的重臣,他深得民心,而投降派的势力也被他所压制,然而,一个不为人知的阴谋,正在暗中酝酿,于谦的死期,也在无声中逼近。


英宗在被俘后神奇复辟,重新掌权,此时朝中奸佞当道,以徐有贞和石亨为首,他们嫉恨于谦的威望,便设下陷阱,诬告于谦谋反,英宗既疑心于谦拥立其弟登基之事,又受奸臣蛊惑,终于下令逮捕于谦,不经审讯便要枭其首级。


就在刑场上,于谦回想起生前种种,毫无怨憾,因为正义不需要任何言辞来证明,时间的长河必将令真相大白。


“粉骨碎身亦所不惜,但求一生正气存。”于谦轻轻地念出这句话,点点白发随风飘散,就在司鼓的一声中,那颗头颅落地,英魂升华。


于谦之死,令京城人心汹汹,愤慨失声,锦衣卫在抄家时,发现他家徒四壁,无任何财物,不禁痛哭失声;行刑的刽子手亦愧疚难当,在于谦下刑后自尽谢罪;太后得闻,痛斥英宗无能,怒其谋杀忠良。


一个忠臣的冤屈死,竟能惊动朝野,令人痛心疾首,这正如太后所说:“你杀了于谦,史书的记载又岂能磨灭?你这昏君之名,将如鲠在喉,难以洗清!”


的确,历史并不会因人之意志而改变轨迹,时至今日,于谦的名声依旧清白无暇,那些构陷于他的奸佞,则因暴虐死去,无人唾弃,历史已对这个昏庸的君主与那些奸邪小人作出了公正的评判。


历史往往轮回,当今犹如当年,正如当初京城保卫之役,一次次危机,一次次考验着人的意志。面对黑暗,于谦选择了暗自点燃心灯,他没有高呼口号,没有宣扬正义,只是静静地坚持自己的位置,甘愿粉身碎骨,不改初衷。


人生的路迹曲折离奇,难以预料。但我们仍可以在其中找寻某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的局势,但可以试图坚持内心的本真,于谦的一生,就如同燃烧的灯火,意气昂然,积极照亮了他周围的黑暗。当狂风暴雨来临时,这盏心灯虽摇摇欲灭,却始终没有熄灭。


它的光芒坚定而温暖,穿透历史长河,点燃了无数追求正义之人的心,让我们秉持这份精神,无愧于心,不畏强暴,坚信终有公道降临,历史虽无法预知,但有些价值观念却历久弥新 —— 坚韧、忠诚与正义,永远值得坚守,这也是于谦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精神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